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一年推动解决32件民生难题!这家媒体做监督报道有何秘诀?_资讯_鲸平台
一年推动解决32件民生难题!这家媒体做监督报道有何秘诀?
2024.01.15 18:06

“最新进展”“最新回应”“后续报道”……这些频频出现在报道标题中的字眼,是媒体关注社会问题、民生新闻的代名词。

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发布了一系列独家且具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报道,推动解决了32件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民生报道如何真正深入人心?舆论监督又如何充分发挥效能?总台中国之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400-800-0088

关注民生 随时在线

400-800-0088,这是听众拨进中国之声的号码。每一天,上百条线索顺着这条热线涌入,中国之声专门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特别报道部逐条分析研判,不落下每一个“中央关心、百姓关注”的问题。

中国之声2023年11月26日播发的报道《黑龙江明水一棚改小区建成9年即成危楼 用于重建的上亿债券资金尚未发挥效益》,就来源于一条听众热线。顺着听众提供的线索,记者实地探访当地的棚改小区,拍下的画面中,两栋橘色六层危楼在冬日里显得格外萧条,300多户居民已经迁出4年多……

一个棚改小区,为何建成才9年就成了危楼?上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已经拨付两年多,危房迟迟拆不掉,新房久久建不起来,卡在哪里?围绕这两个关键问题,记者在明水深入调查:跟着居民一户一户地看,大量资料一页一页地翻,和明水县政府、住建局、公安局开诚布公地谈……

报道最终客观呈现了事实的全貌,播发当天,300多户群众2024年的安置费就全部发放到位。第二天,当地就明确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记者和明水县住建局持续沟通,关注项目进度表。

“感谢中国之声关注民生问题,我们的回迁房终于有着落了!”“这危楼一拆,新楼重建就快了!”当地居民欣喜地拍下危房拆除的画面,专门发来感谢。画面中,挖掘机拆除的是困扰当地多年的沉疴痼疾,而即将新建的是当地居民期待已久的稳稳幸福。

“2023年5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村民来电反馈当地因夏季用水量大,导致村民吃水困难。”仅50多字的听众来电记录,让中国之声记者心头一紧,饮水可是大问题!

从线索提供者所在的村庄开始,记者实地走访周边多个乡村,深入家家户户调查了解,发现当地缺水情况十分普遍。2023年的夏天,当地更是有40多个村庄缺水,几千人吃水困难。自来水管十年前就已经通村入户,但在当地不少村庄,为何自来水管成了摆设,一到夏天就频繁断水?

土默特左旗白庙子镇一户村民家中已经两个多月没来水

经过深入走访,中国之声记者从水厂负责人处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饮用水管理不善。记者相关报道迅速播出后,水利部立即成立工作组赶赴当地调研农村供水情况,同时印发通知,全面开展农村饮水问题排查整改,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一条报道的积极影响,从一地辐射到了更广泛的千家万户。

土默特左旗水厂供水范围内入户智能水表已全部安装完成

舆论监督的重点在哪里?细数中国之声2023年播出的舆论监督报道,民生类选题占了绝大多数,冬季取暖、夏季用水、安置房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所有关系群众生活冷暖的民生大事,就是中国之声舆论监督报道紧盯的要事。

复杂问题如何解决?从“好好沟通”开始

一条舆论监督报道关系多方,大家面临的问题与诉求也不尽相同。如何真正走近问题的相关方,理清千丝万缕的线索,咬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推动问题解决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之声记者们的答案是:真诚沟通。

真诚沟通、客观讲述,是舆论监督推动问题解决的必经之路。记者们感慨,在采访过程中,要给大家讲难处的空间,也要理解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这样,把相关各方拉到同一个对话场内,才能推动更加积极良性的互动,一起商量怎么解决问题。

2023年11月29日,中国之声推出报道《河南商丘多个小区长期没暖气,背后有啥原因?该咋解决?》,聚焦当地热力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

室外温度低于0°C时,居民在家的体感究竟有多冷?当地小区为何建好多年仍无法实现供暖?中国之声记者带着温度计去居民家里实地测量,亲身感受当地冬日的室内温度,又和居民一起去商丘市城市管理局寻找一直无法供暖的原因。

记者实测小区室内温度

深入调查后发现,商丘的现有热源只能支持市区供暖面积的一半。报道播出后,商丘市城管局负责人与记者深入交流,介绍了当地热电产能的实际情况,并拿出了分步骤解决供暖问题的措施。

随后,河南省政府迅速协调省发改委、能源局拿出具体的支持政策:除尚未建成供暖管网的小区之外,支持商丘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可能扩大热电产能。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如今,当地部分小区居民家里已经热了起来。

以推动问题解决为出发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地方党委政府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从2023年的多篇舆论监督报道看,地方政府对中国之声报道的积极回应,促成了一场场卸下包袱、真诚客观的对话。问题的根源说清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也就清晰了。

提升报道影响力 推动解决更多问题

一年来,总台中国之声通过多渠道融合传播,切实有效地提升了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引发了更加广泛的关注与思考,从而进一步加快了问题解决的进程。

比如,2023年夏天,中国之声独家报道了辽宁铁岭“黄金玉米带”土地沉降一事。多位村民反映,过去十多年,铁岭调兵山市因为周边煤矿开采导致部分农田沉降和积水,无法正常耕种。

玉米被水泡后倒伏

采沉区内耕地有多“受伤”?中国之声报道的画面中一目了然:本是耕地的位置变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水塘;耕地被切割成多个小水洼;正常地块里生长的玉米已近3米高,而受煤矿采沉影响的地块里,玉米却只有几十厘米高……

一分多钟的短视频里,珍贵的黑土地“伤痕累累”的现状引人心痛。报道播发后,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保护耕地,寸土必珍”“矿业、农业如何统筹兼顾?需要有关部门联合起来统筹解决”。

各方关注推动事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调兵山市自然资源局近日反馈,从辽宁省到铁岭市再到铁法煤业集团,一直在想办法恢复耕地。截至2023年底,当地通过耕地修复和占补平衡,共恢复耕地超过4000亩。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认定为违建的多处场地为何迟迟无法拆除?总台中国之声的舆论监督报道播出当天,大型设备连夜进场,售楼部、体育场馆在两天之内全部拆除,还文保单位一片清净。

打着保险旗号公开售卖的“车辆安全统筹”,出了事故居然并不“保险”?中国之声报道播出后,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传来最新进展:正在全国范围内摸排,很快将展开行动。

福建龙岩连城县一自然村里,多位受灾老人栖身简易铁皮房5年,安置新村为何久久没有动静?中国之声报道播出后收到反馈,福建省地质灾害补助资金从每户1万元增加到15万元,一期9栋安置房已建好,二期招投标已经完成。

在2023年的最后一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接二连三收到了舆论监督报道的最新进展。

舆论监督为什么要强调建设性?“其实在报道过程中,很多政府工作人员会跟我们掏心窝子地说,发自内心接受监督。报道之后,很多障碍一下子被打通,推动解决了他们头疼多年的顽疾。”这是中国之声记者们的真切感受。

关注,是最牢靠的承诺。在不少报道结尾,总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之声将继续关注”。发现问题、找到症结、推动解决、持续关注……这是总台中国之声舆论监督报道的完整“闭环”,也是围绕中心、关心群众永远的“正在进行时”。

27.96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