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期硅谷银行等欧美银行爆发的危机给每一位投资者敲响警钟,金融市场的发展正在形成新的逻辑。
因此,从宏观层面把握经济整体走向、洞悉资本市场发展情况,对投资者而言,至关重要。也只有系统性地了解这一轮金融动荡产生的变局,定位自身所处的市场大环境,才能做好资产的保值增值,穿越周期、走出危机。
财联社连线对话富国大通合伙人何凌,为大家解读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以及全球经济动荡下的资本市场变化。
一、怎么看当下的中国经济?
财联社连线:大家现在都比较关心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最近一季度相关经济指标也陆续公布,您如何看待202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复苏情况?是否已经到了反弹的时间节点?
何凌:第一季度来说,中国经济是开了个好局的。对于经济恢复,我想我们自己的亲身体感是最直接的。这体感又可以分成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对于人流,街道和商场里早就是熙熙攘攘了,节假日咱们更是会直接感受拥挤,三月份,中国很多城市的航班预订量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
物流也有补偿性的爆发,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到3月8日今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就达到了200亿件,比2019年还提前了两个月。
而资金流方面,我们2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3.1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了1.95万亿元。可以看到,人流、物流、资金流活跃度都在明显地提升,基本已经恢复到或者超过了疫情前的情况。
还有一个数据,采购经理指数,就是PMI,这个数据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变化的风向标。最新公布的3月份数据,我国PMI是已经连续3个月在扩张区间了,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经济回暖的步伐还在加快。
财联社连线:市场上对经济形势的预判,很重要的一点参考就是消费复苏,今年以来国家也一直在想办法提振消费,根据你的研究分析,当前消费端的发展情况如何?对接下来消费行业发展有怎样的研判?
何凌:3月份的PMI数据中呢,还显示出投资和消费相关都在持续发力,特别是在疫情时期受到抑制的服务消费需求,比如说餐饮、出行等服务类消费在急速修复与释放。
比如一二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3.5%,比2022年全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收入同比增长达到了9.2%,比2022年全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同比增长了13.5%;海南等旅游地的旅游收入增长了20%以上。
而且,线下和线上的消费都在增长。1-2月,我们全国网上零售额超过2万亿元,增长6.2%。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额更是达到1.7万亿元,快递业务量达到164亿件。
像 3月份的零售业景气指数为50.6%,这个数据一直在持续回升,表示线下消费的回暖明显。
而且还可以看到,随着消费的回暖,消费也在升级。像1-2月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金银珠宝、家具等升级类商品,分别都有3.8%、5.9%和5.2%的增长。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推测,中国消费可能会在2023的二季度后加速释放。而且,随着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以及收入预期的提升,我们去年累积的17.4万亿超额储蓄也在慢慢释放,消费活动尤其是服务业将迎来全面复苏。
财联社连线: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恢复向好态势,正如你前面提到的,消费端很多指标向好发展,市场预期明显有所改善。那在投资侧,今年发生了哪些变化?预期今年投资整体情况如何?
何凌:一季度的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长都很迅速。像今年前两个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2.2%,比去年全年提高0.7%。
由于疫情影响消散,加上政策的促进,制造业投资保持了较高的韧性。1-2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1%,维持了较高的增速。这两年来,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保持了30%左右的同比增长。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是去年10 月以来的增速新高,也高于去年全年的增速水平。
有一个数据,是3月上中旬全国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比1、2月份提高了42.0%,房地产销售的回暖迹象还是比较明显的,但还需要一段时间传导到工程投资上。地产投资随着房地产市场信心恢复和改善,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比去年底跌幅有收窄,但是整体仍然处于负增长区间。
总的来说,基建和制造业投资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速度。加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持,这两项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全年高增速依然可期。
另外,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们的外贸出口还是负增长,但跌幅相比去年年底已经有所收窄了。所以消费与投资,这些就是目前主要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从这两项的明显恢复,我们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企稳了。
二、怎么看近期的欧美银行信用风险事件?
财联社连线:2022年受疫情、俄乌冲突等影响,全球多国通胀飙升,到目前为止部分经济体的核心通胀指标仍然居高不下。面对这一波全球通胀海啸,资本市场出现了一系列风险传导,恐慌情绪弥漫,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近期欧美银行信用风险事件,又将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与市场变化?
何凌:3月以来,从硅谷银行到瑞银事件,一系列的风险传导引发市场震荡。虽然当前这些局部,风险目前被国家“紧急救火”扑灭了下去,但是全世界都对金融风险蔓延感到担忧。
以硅谷银行为代表的银行流动性危机,主要是因为美联储长期量化宽松,激进加息,引发了资产端国债投资下跌、负债端存款流失。硅谷银行等中小型银行大量配置美国国债等债券类资产,收益率不高。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导致债券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出现资不抵债。而且硅谷银行的储户大多是初创期科技企业和风投机构,利率上升导致其估值下降、财务成本上升,快速消耗现金并不得不提取存款,加重了挤兑。最终导致积累的流动性风险爆发出来。
而像瑞士信贷这样的大型银行,危机的原因是内控存在着严重的系统性问题。近年来,瑞信银行投资爆雷、丑闻不断,产生了大规模亏损及资金外流。2022年,瑞信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四大板块的税前净利润分别为-40.3亿瑞郎、1.0亿瑞郎、9.9亿瑞郎和0.3亿瑞郎。加上风险事件导致的恐慌心理与挤兑踩踏,导致瑞信银行顶不住巨大的赎回压力,一个季度存款流出超过1400亿瑞郎。
连续出现的银行危机,使美联储认识到首要目标还是金融的稳定,否则可能引发进一步的风险爆发。目前欧美都通过国家紧急救市暂时缓和了危机。但是可以看到,风险并没有完全消除。
比如美国中小银行的储户信心风险传染仍在发酵,存款一来在流失,二来在向大型银行搬家,这种情况还没有完全缓解,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因素还在。而且还面临着美国商业地产违约的可能,这会使中小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信贷更加条件紧缩。就算美国货币政策明年放松,但也没法回到过去二十年的低利率环境,转型期的阵痛可能导致新的风险。
三、海外的金融风险会影响中国吗?
财联社连线:国外接连出现的金融风险事件,在全球金融市场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国内很多投资者也在担心,这种风险会不会影响到国内金融市场?可能有哪些影响中国的传导路径?
何凌:如果说海外金融风险影响中国,那么第一个可能是情绪的传导,海外的市场动荡导致国内资本市场避险情绪高涨,风险厌恶增高;第二个可能性是国外经济的下行导致需求下降,限制我国的对外出口。但这两点都是比较可控的。
首先,中国和欧美所处的周期是错位的。咱们前面说过了,中国经济是在稳步恢复当中,而美国经济则在从滞胀转向衰退。
而且,我国的货币政策有很大的独立性,讲的就是“以我为主”。在全球都在货币收紧,而中国在三月中进行了降准,说明中国和欧美处在不同的货币周期 ,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此外,这对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来说,都是利好。由于“加息潮”累积造成的海外银行危机此起彼伏,仍未消解,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市场对美元的信心。海外多国已经在逐步“去美元化”,例如全球央行都在疯狂增持黄金,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下降。而且双边贸易中引入新的结算货币,美元结算货币地位下降。近期,中国和巴西签订了协议,双边交易绕开美元,以本币结算。加上巴西,目前已有俄罗斯、伊朗、阿联酋、沙特、委内瑞拉、土耳其、印尼等30多个国家正逐渐在贸易结算或投资中转向使用人民币。
在美联储加息结束后,中美货币的利差将进一步缩小,中长期对人民币汇率起到支撑。风波凸显人民币的稳定,也显示中国正成为全球资产的避风港。人民币资产作为表现良好、波动性低、投资过程平稳的多样化工具,将继续受到国际的关注和持有。
四、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恢复
财联社连线: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2023年一季度北向资金净买入1859.88亿元,创沪深港通开通以来北向资金单季度净买入金额最高纪录。如何看待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意味着什么?
何凌:上面我们说到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将更加受到国际的青睐,这对我们的资本市场来说,更是一件好事。这点,从被称为“聪明钱”的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也能看出来。
整个一季度,北向资金的累计净流入额高达1859.88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净流入额的一倍。3月北向资金净流入354.4亿元,这已经是连续第5个月净流入了。
那么“聪明钱”为什么都在往A股跑呢?第一是上面也说过的,欧美银行危机对外资风险偏好形成一定冲击,中国资本市场更加稳定安全。
第二,就是对国内经济复苏预期的进一步强化,如咱们第一部分分析过的,我国经济一直在延续修复,而且国内稳增长政策在持续发力,那么A股对外资的吸引力就不断增强。
第三是,我们的互联互通股票标的扩容了。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宣布,从3月13日起,互联互通股票标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这会有助于满足不同外资的配置需求,吸引更多外资的流入。
对A股而言,很多投资者将北上资金作为投资的重要参考指标,北上资金净流入有助于A股流动性和风险偏好的改善。短期来看,考虑到欧美银行风险事件的扰动、美联储货币政策仍存一定不确定性,短期市场仍存波动风险。中长期来看,国内经济和A股企业盈利趋于改善,A股对外资仍存较强吸引力,叠加A股估值水平较为合理,A股中长期配置价值是在不断凸显的。
那么投资者呢,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来做好大类资产配置,可以适当增配股票等风险资产。
五、上涨的金价,我们要考虑黄金配置吗?
财联社连线: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最新数据,2月份全球黄金储备增加了52吨,各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再加上,美元走弱、避险需求、全球通胀等诸多因素影响,国际金价快速上涨。如何看待这一轮金价上涨趋势?对于投资者来说,黄金是当前投资的好选择吗?如果考虑配置黄金,需要秉持怎样的策略?
何凌:近期国际金价出现了快速上涨,进入4月后,黄金价格正式站上2000美元关口,最高触及2048.2美元。近年来,黄金的最高价是出现在2020年8月份,达到2089.2美元/盎司。也就是说,本月的黄金最高价比历史最高价只差41美元,而且金价仍在持续涨势。
我们常说,黄金是避险资产,一旦出现风险事件,黄金就受到市场追捧。而且黄金还被看做是逆周期的资产,如果市场对经济预期转弱,那么黄金价格就会持续走强。
近期国际金价快速上涨,主要也是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美联储紧缩预期显著降温,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回落,带动金价反弹。3月公布的美国非农薪资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美国3月ADP就业人数也不及预期,暗示美国劳动力市场已有疲软迹象。叠加美国通胀同比增速如期回落,再加上银行风险事件的冲击,美联储加息预期也随之降温。
第二就是一系列的银行信用风险危机事件的影响,出于对欧美银行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的担忧,市场避险情绪升温,更突显了黄金的配置价值。
也就是说,中长期而言,美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显现,叠加银行业风险事件的扰动,美联储紧缩周期或加速步入尾声,美债实际收益率的拐点渐行渐近,我们往后看的话,这对黄金市场都构成了利好因素。
此外,去年以来全球各大央行大幅增购黄金、市场的避险需求也有所增多,也对金价形成了支撑,黄金的中长期配置价值逐步凸显。总体而言,由于市场情绪会反复变化,近期金价还是有波动风险,不太适合短期操作,但黄金的中长期配置机会还是应该把握的。黄金与股、债等其它资产的相关性较低,适当配置可以让资产配置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