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Vlog+新闻的生产模式在主流媒体中兴起,记者Vlog作为一种常用形式,成为流量的下一个风口。
但目前为止,各大媒体平台对于Vlog的运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风潮渐起的记者Vlog在创作与传播中存在哪些问题?成功的记者Vlog诀窍何在?
记者的Vlog传播现状
从传播主体的不同来看,记者Vlog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由固定记者发布Vlog作品。
这类记者Vlog主要以记录某个记者自身的日常采访工作体验为主,让记者成为切入点,为观众揭秘个人的工作后台,标题往往是“……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由于这一类记者Vlog会在固定的平台账号更新,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建构起了记者的个人媒体形象,并让观众对其产生好感,这让平台获得关注的同时也让记者本人有了固定的粉丝群。因此,这一类的记者Vlog往往有稳定的播放量。
例如,中国日报社记者苑庆攀的“大攀Vlog”、光明日报社记者张进进的“进进Vlog”系列等。
另一类是由不同的记者拍摄的、发布在各大官方媒体平台的Vlog视频。
这类Vlog的更新比较随机,往往在重要事件或大型报道时会大量创作。
比起固定记者拍摄的Vlog,不同记者拍摄的Vlog叙事风格往往是多元的,视频侧重点为揭秘新闻幕后。由于Vlog制作者不固定,播放量的高低多由作品本身所决定。
同时,这类记者Vlog在更新上具有阶段性,发布的平台时间具有随机性,非平台忠实观众是否能够观看到该Vlog作品充满不确定性,作品播放量的高低除了受作品本身质量影响,还被平台推送机制因素限制。
记者Vlog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Vlog视频主要强调陪伴、互动以及带入体验,这便要求Vlogger需把控好叙事节奏,给受众带来“在场感”。
一些记者Vlog作品虽然打着Vlog的标签,但依旧选择比较正式的表达方式和话语逻辑;即使部分记者Vlog将内容嵌入到“叙述方法”之中,但整个Vlog表演痕迹明显,看起来只是在展示内容,而并非分享日常,使观众无法产生共情代入到视频内容中。
Vlog本身是一种个人色彩十分明显的传播手段,它以第一人称视角为主线,能让用户在观看的同时感同身受,和创作者产生共鸣。
因此,记者Vlog通常由一些零散新闻片段组成,限制了深度内容的输入,难以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记忆点。
另一方面,记者Vlog往往主要围绕着相关新闻事件所制作,这便要求受众在观看记者Vlog时要了解该事件。
例如在武汉抗疫期间,记者Vlog从自己的视角去讲述武汉抗疫一线,在全民关注的情况下,观众能很好地明白视频所想表达的内容与含义。
但当记者所做的Vlog的新闻背景事件不被大众熟知时,观众在观看这些由花絮一样的片段构成的内容时,便会不知所云。
相比较短视频,记者Vlog的制作流程要体现一定的拍摄能力和专业素养——要制作一个高质量的Vlog,首先需要Vlogger具有驾驭细碎内容的叙事能力和剪辑能力,保证内容的流畅性和观看性。
但是,新闻时效性要求记者Vlog赶在热点时发布,这让记者Vlog生产过程充满了难度,因此大部分记者Vlog都是阶段性更新。
记者Vlog长效发展的路径
作为新闻创新的一种形式,虽然现阶段的记者Vlog的发展还存在上述问题,但是也为传统新闻报道与短视频媒介传播的结合找到一个新的切口。
一方面,记者Vlog会拓宽记者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记者Vlog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传播圈层,让更多青年群体开始关注传统媒体。
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记者Vlog健康平稳发展的基础上。
利用记者优势,挖掘新闻幕后趣点
事实上,记者的身份对制作Vlog是有利的。记者因为工作的性质,会比常人采集到更丰富的素材,见识到更多新奇体验。
例如新华社李俞辉记者的Vlog《我在两会Vlog|记者提问后,还有这样的“操作”》中,记者进入到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中,发现了在两会会议中的严格的疫情防控操作,这样的场景画面便构成了内容的独特性。
除此之外还有冬奥会报道、太空相关报道等等,这些特殊的新闻采访场景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记者Vlog的不可替代性。
另外,记者拥有专业新闻采集工作经验,让其具备锐利的眼光去发现新闻点,而记者个人的专业追求和兴趣偏好促进其进行新闻创新,只不过需要记者将个人经验与Vlogger创作思路联系起来,将“网感”融于熟练的新闻采写编能力之中。
在人人都是产消者情况下,在视频产出方面,只有找到个人的专业优势,才可以把握住Vlog风口。
结合传播环境,创新叙事内容
在“移动优先”和“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社交平台和网络用户构成了新闻人无法回避的传播环境。
传播者在做内容时不能仅根据个人经验传播内容,更多地需要带入平台的观看者,做他们想了解的内容以及所倾向的传播叙事方式。
例如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发布在青年用户居多的B站的《五千年美女出道即顶流!河南博物院院长全英文给我当导游!》Vlog作品,在内容上选择了介绍以博物馆盲盒在年轻人中出圈的河南博物院,在视频叙事上将视频分割成5个章节,供习惯短、平、快传播方式的年轻网络用户选择性观看,不仅在选题上契合年轻人,同时在内容输出方式上迎合年轻群体的使用习惯。
平台的网络用户对传播产品的点击量、关注度、评论量是对传播者最好的反馈。
了解平台的传播环境、根据用户的反馈对内容进行改进,便会增加用户对Vlogger的黏性。
每个记者都有他们个人所擅长的领域,可以根据个人所长,对相应的传播受众做垂直化内容。
例如,中国日报彭译萱的小彭英语Vlog下便聚集了许多想学习英语的用户。
此外,记者还可以从用户的评论中获取选题,从而与观看者双向涵化实现互构。
联结资源,多角度叙事
Vlog的在场感加强了视频内容的真实感。
从以往的记者Vlog作品可以看出,如果记者Vlog中的记者是在采访他人,视频中的主角为采访对象,这样的Vlog与其他视频的传播效果相差无几。
而当记者成为主要人物在分享自己的日常,事件人物即本人,会大幅缩减观众和记者之间的距离,甚至形成一种记者与观众之间的社交陪伴。
例如王冰冰的滑雪Vlog《挑战8岁萌娃到拜师学艺》,记者王冰冰作为事件的主要人物,她的滑雪经历便很容易让不擅长滑雪观众产生共鸣,不自觉便带入其中。
记者除了可以做个人身份的采访体验之外,还可以到新闻中为大家展示新闻人物的一天。
例如在人民日报的记者Vlog《化身外卖员,在上海街头送药送物》中,记者化身成为上海的一名外卖员,记者在外卖员的角色中,不自觉对于大单的损失感到遗憾,和其他外卖员的自然交谈都勾勒出上海疫情下外卖员的真实现状。
只有成为事件之内的人物,Vlog的在场感才真正得以体现。
媒体平台给予支撑,建立记者系列IP
从目前的Vlog现状来看,许多记者Vlog的更新还停留在随机更新个别内容的状态。
而系列Vlog更容易构成一个传播矩阵,也就更利于记者Vlog的发展传播。
例如在央视新闻的“康辉Vlog”系列Vlog《大国外交最前线》更新时,在B站、抖音微博多平台拥有高关注度,微博话题#康辉的Vlog#达到了13.7万的讨论量,并延续出了多个持续、可参与性、有意思的话题,如“康辉的Vlog也被抢镜”“康辉揭晓Vlog里的秘密武器”等。
这是一次成功的硬新闻的软着陆,除了Vlog的形式给观众带来新奇的感受,更重要的原因是持续更新的内容让观众可以一直找到讨论点。
一个系列Vlog若想做成精品,拍摄时不能只考虑简单的素材融合剪辑,需要更多的创意、主题构成系列IP。因此,单靠记者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需要团队的作用。
媒体机构管理者的态度对主流媒体新闻创新的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媒体平台的支撑对于Vlog的创作也是很有必要的。
事实上,这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记者Vlog在传播过程中观众会从媒体机构的影响力关注到记者本身,而在关键时刻记者Vlog会发挥出它的传播优势,拉近用户的传播距离扩大其传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