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金管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基金行业对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视达到新高度。为响应监管部门精神,提升行业声誉风险意识,财联社旗下鲸平台联合信鸽舆情系统,利用专业大数据技术,监测分析基金行业舆情动态,以期帮助各基金公司进一步维护机构品牌形象。本篇监测区间为2023年7月7日-2023年7月14日,从监管、行业、公司三个维度观察基金行业舆情环境。
监管动态:证监会启动主动权益基金降费改革,《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发布
7月8日,证监会宣布正式启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即日起,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不得超过1.2%和0.2%。随后,易方达、华夏、广发、兴证全球等多家头部公募发布公告,将旗下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率调至1.2%,托管费率降至0.2%。市场分析认为,本次费率调降对于权益类产品占比高的公募影响较大,而头部公募机构在产品体系、渠道布局和运营成本上具有竞争优势,预期行业“马太效应”将会增强,而中小基金公司可能将面临更残酷的竞争环境。
7月9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对外发布,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针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托管人、资金募集和投资运作、创业投资基金等多项内容制定详细的规定及安排。业内人士表示,《管理条例》一方面强化全流程监管,抓住募集资金、投资运作、信息提供等关键环节,强化风险源头管控;另一方面,加大违法违规惩处力度,将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而此前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的罚款上限仅3万元。
行业舆情:多家机构FOF产品可投公募REITs,基金公司频现“自购式”营销
截至7月7日,易方达、南方、汇添富、银华、天弘、东方红资产管理在等多家基金公司表示,旗下一批FOF基金产品新增了公募REITs作为投资标的。其中,易方达基金旗下共有9只FOF产品可投公募REITs市场,南方基金和天弘基金也各新增8只FOF。市场分析认为,今年以来,公募REITs二级市场持续低迷,投资人结构单一、流动性不足等问题也日渐显露,FOF基金明确可投公募REITs能扭转存量资金持续的做空情绪。
截至7月11日,交银施罗德、融通基金、朱雀基金等基金公司先后宣布自购旗下基金产品。统计发现,大部分自购都是针对新发基金,老产品鲜有出现,而且从公告的时间来看,有的是在一开卖就喊出自购,有的是卖到快延长募集期限才喊出自购。
公司舆情:
【浙商基金】
监测周期内,负面舆情主要为该公司前基金经理刘炜“老鼠仓”操作被罚。7月10日,浙江证监局公布的的《行政处罚决定》显示,浙商基金刘炜利用职务之便获取未公开信息,随后控制他人证券账户进行趋同交易,合计成交金额为1760.24万元,合计亏损36.51万元。浙江证监局决定对其处以30万元罚款。刘炜因趋同交易被罚,但其在职期间业绩不佳,引发市场争论。统计显示,刘炜在2021年6月2日至2022年9月21日管理期间,其任职回报为-42.21%。此外,业内人士指出,从过往经验看,基金公司出现“老鼠仓”事件,有可能会被监管部门处罚暂停新发产品业务。基金公司的风控、管理能力也会遭到市场质疑,很难被列入评级机构的“白名单”。
【融通基金】
监测周期内,负面舆情主要为上半年离职基金经理人数行业最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上半年基金经理离职最多的是融通基金,离职基金经理数量为5位。这5位基金经理均在今年上半年2月至6月离职。融通基金成立22年时间,公募管理总规模为1240.43亿元,全市场排名39位,处于腰部位置。分析指出,融通基金管理规模近年发展不力,业绩萎靡不振,或是该公司基金经理变动频繁的原因。
【大成基金】
监测周期内,负面舆情主要包括基金经理谢家乐在亏损产品封闭期内离职引争议。7月11日晚间,大成基金发布公告称,基金经理谢家乐因个人原因卸任掉在管基金,并从公司离职。该离职行为引发基民不满,有基民表示“业绩不好,先走为上吗?”还有基民表示,“谁还敢买大成的基金,封闭期未结束基金经理就走了,亏了这么多,也不说句话。”值得注意的是,谢家乐管理的一只封闭基金——大成北交所两年定开混合业绩表现不佳。
(注: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素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