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独行月球》猛药,治不了开心麻花内耗_资讯_鲸平台
《独行月球》猛药,治不了开心麻花内耗
2022.08.04 09:33 李哩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独行月球》的上映为今年暑期档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沈马组合”时隔七年再度合作、100%的“含腾量”、“科幻+喜剧”的复合型保障……种种观影噱头让《独行月球》即使10天极限定档,也迅速拿下了1亿的预售票房,并在上映3天后轻松突破10亿。

电影改编自韩国漫画家赵石的同名作品《独行月球》,保留了原著的基本设定,场景还原也很到位,200吨砂石模拟月面粉尘,100%实景搭建月球基地,让开头15分钟的月球飙车戏给足了惊喜。

点映当天,《独行月球》就在豆瓣开出了7.3的高分,但很快随着观影人数的增多,评分逐渐下降到6.9分,并且还有继续下滑的趋势。大量网友在评论区发言:“庸俗老套”“煽情得有些犯规了”“成了一件昂贵而蹩脚的A货”……

即便如此,电影行业还是对《独行月球》抱有极大信心,50亿票房的言论此起彼伏。开心麻花举全员之力让观众重新坐到了影院里,而国产喜剧的回归之路却在两极分化的争议中渐行渐远。

从《夏洛特烦恼》开始就饱受争议的笑点低俗问题,在七年后的《独行月球》上有增无减。即使开心麻花的老粉,在看到沈腾舔掉人形抱枕鼻孔上的番茄酱时,恐怕也会尴尬到脚趾抠地。

经此一役,开心麻花验证了喜剧商业大片的可行性,而这场胜利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01 救市还得老baby

整个上半年,由于疫情反复,电影市场正常宣发秩序被彻底打乱,空降定档和突然撤档成为影视圈的新常态,并带来了影片积压和“捡漏”同时存在的奇妙现象。

清明、五一、端午,三个上半年最重要的档期接连遭遇影片撤档,最艰难的五月份,影院代表下跪都没能换来新片上映。以至于让零宣发的重映片《我要我们在一起》,都能在“520档期”一口气拿下近5000万票房。

暑期档过半,陈思成执导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口碑票房双双遇冷,“国产电影票房四大救命稻草”之一的沈腾带着老搭档马丽出战,叠满buff的《独行月球》越看越像救市的良药。

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论是排片量、上座率、点映成绩还是不断攀升的票房数字,《独行月球》都是今年暑期档最大的惊喜。众多因素里,“沈腾+马丽”的王炸组合当居首功。

在微博“沈马超话”中有一个高赞回答:能让沈腾爱得发疯用全世界证明他爱她的人,只能是马丽。一定程度上,这种对演员的滤镜拯救了《独行月球》中很多不合理的剧情,一见钟情的套路青春片里都不敢用了,放在中年沈马身上竟然意外的合适。

知乎上关于两人的话题在这几年里从未消失,在B站双人向剪辑里,沈腾成了粉丝口中的“中年绿茶老疯批”,关于两人台前幕后的每个细节,都能让人磕出“意难平”的感觉来。

尤其经过《西虹市首富》女主角带资进组的传闻、两人各自结婚生子等消息后,沈马再次合作不出意外地成了极限宣发的最大突破口。《独行月球》上映前期的火热,怎么看都像是专属于“沈马BE美学”的全面胜利。

官方的宣传海报是两人凝望的定格镜头,片尾的字幕像是说给一个人的情话,影片中煽情段落到来前的100分钟里,独孤月想得最多的一件事是“当面告白”,每次路演必被问到的问题就是戏里戏外的感情观念,社交平台上的官方账号也将两人的互动剪成短视频传播,即使两人在成片中谈的是一场隔了38万公里的 “异球恋”,也不妨碍马丽老公看完点映笑着说“你俩好甜,我好喜欢。”

情节低幼的《外太空的莫扎特》“诈片”在前,《独行月球》完全可以称得上诚意满满,含腾量何止100%。即使加上原作漫画中并不存在的感情戏,最终的《独行月球》看起来也像是沈腾的“独角戏”,以至于想磕“沈马组合”的观众,走出影院后才发现,两人的对手戏,远没有和赤大袋鼠的交集多。

但都不重要,三天十亿的成绩已经证明了,《独行月球》差不多稳了。救市之后,《独行月球》还能带来更多惊喜吗?答案并不确定。

02 好消息和坏消息

《独行月球》中沈腾面临绝境时说:“好消息是,以后再也没有坏消息了。坏消息是,以后也不会有好消息了。”

对于影片本身、主创团队和国产喜剧来说,也分别面临着各自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观众迫不及待地冲进影院,本来是冲着开心麻花的名头去吃一盘“喜剧电影”的小菜,结果端上来的是全片95%特效场景的“科幻”硬菜,惊喜足够惊喜,惊吓也足够惊吓。这种想两头讨巧的创作结构不出意外地带来了两极分化的口碑。

即使幕后的特效团队是制作过《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等大片的视觉特效公司MOREVFX,《独行月球》的特效画面做到了国内一流水准,但众多影响观影体验的逻辑bug还是让科幻片爱好者无法买单。

点映当天就有观众询问“袋鼠扒窗户的五根手指真的不出戏吗?”“在地球打光给月球上的人看,有科学依据吗?”这些在漫画中可以算作脑洞大开的桥段,放在一部号称投资超3亿(有说6亿)的科幻喜剧中,确实很让人出戏。

刘慈欣在谈科幻创作时说,科幻作品中有两类硬伤是不该存在的,一是疏忽硬伤,作者态度不严谨造成的数量测算、自然现象等明显的错误;二是知识硬伤,作者本身力有不逮,在一些专业领域有错误理解;《独行月球》中很多桥段都属于这两类,所以随着观影人群的逐渐增多,相关讨论发酵,口碑分化几乎是必然的。

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好消息和坏消息也像是硬币的一体两面。好消息是《流浪地球》推开的中国科幻片大门,开心麻花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而坏消息是,这一步由一家喜剧电影厂牌来完成了。从这一点上,或许是国产科幻之幸,但也是国产喜剧之不幸。

国产喜剧有能力尝试更多的类型的组合了,这也意味着,纯粹喜剧创作越来越像一潭死水,只能在喜剧之外的元素找到更多支点,甚至喜剧成为锦上添花的存在。《独行月球》的独特气质就在于,属于开心麻花的“笑感”几乎完全让位于科幻“质感”的呈现,所以冲着《夏洛特烦恼》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很难找到熟悉的感觉。

开心麻花定档又撤档的另一部电影《超能一家人》,同样带有奇幻的设定,孤注一掷般尝试复合喜剧类型,对开心麻花来说,意味着“剧场转荧幕”的模式,已经处于半放弃的状态。

《夏洛特烦恼》一战成名后,后续影片中,无论是开心麻花主控,还是功勋演员参演,再没能复制《夏洛特烦恼》的成功。而取得这些颇具争议的成绩的开心麻花,已经是创作能力和技术成果结合最好的喜剧厂牌了。

03 喜剧大工业,可望不可达

在极度依赖个人特质的喜剧工业中,无论是曾经的喜剧之王周星驰,还是冯氏喜剧、囧系列,都因为贯穿在所有作品中灵魂人物而产生明显的风格特色。开心麻花更独特的气质在于,这个人才密度极高的团体,一度拥有像漫威量产超级英雄那样的潜力,曾被寄希望是国内能够搭建“喜剧大工业”的存在。

而现实是,在《夏洛特烦恼》横空出世七年后,开心麻花黄金配角越来越多,能扛票房的一哥一姐却始终只有沈马组合。至于当初被寄予厚望的“喜剧大工业”体系也没能有明显突破。

《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在采访中这样理解电影的工业化: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拆解成多个比较合理的、科学的、可执行的细节。这个理解层面,或许可以成就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商业片,却很难打通一套适配度及格的喜剧厂牌。

2017年,编剧梁边妖六刷《羞羞的铁拳》之后,评价麻花已经完成了一套“喜剧大工业”的生产体系,大势已成。

但随后的三年,开心麻花再也没能“再创辉煌”,截至目前,开心麻花影业“盖章认证”的仅三部,分别是《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羞羞的铁拳》;《李茶的姑妈》《温暖的宝宝》《李茂换太子》等影片,虽然没有官方认证,还是在蹭上了开心麻花的流量后又不断消解了品牌价值。让当初的“喜剧大工业”成了一场“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遗憾。

更高维度上来看,喜剧大工业,还意味着在各个环节都有独当一面的流量人物,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配角……这些环节能随机搭配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但从开心麻花近七年的作品中来看,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执导《夏洛特烦恼》的闫非、彭大魔出走成立了西虹市影视,对于熟悉开心麻花的观众来说,二人对麻花的影响并不亚于台前的沈腾马丽。闫非、彭大魔出走之后,更多的导演任务落在宋阳、张吃鱼以及吴昱翰、黄才伦等人身上,这些开心麻花的功勋人物即使又导又演,也没能把开心麻花提到更高的层次上。

无巧不成书的是,在春节档拿下26亿票房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一度被认为是开心麻花的翻身之作,而男主魏翔其实是西虹市影视的签约艺人,出品公司的名单里,西虹市影视也排在开心麻花之前。

五年磨一剑的《独行月球》处处可见的科幻硬伤,被开心麻花的品牌势能中和了,技术弥补创作,是工业的进步,也是创作的停滞。开心麻花变强了,也泯然众人了。

7.94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