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张志安谈网络暴力:平台、媒体、受害者都可多想一步、多做一点_资讯_鲸平台
张志安谈网络暴力:平台、媒体、受害者都可多想一步、多做一点
2023.03.30 13:27 付潇阅

3月28日,“地震幸存的‘钢腿女孩’没躲过网暴”话题登上百度热搜。近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都发文报道了此事。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11岁的牛钰被埋3天3夜,她保住了生命,却不幸失去右腿。现在的牛钰称自己为“钢腿侠”,在网上乐观分享生活。

然而,近日,牛钰却发布视频自述其被网暴。在她公开的私信记录中,个别网友对其进行了恶毒的侮辱谩骂。有人说她“恶心”“活该”“博取同情”。

从“寻亲男孩”刘学州遭网暴后服药去世,到“粉发女孩”郑灵华遭网络谩骂后去世,到高三学生因在誓师现场热情发言遭言语攻击……语言承载的恶意,已不亚于真实的刀剑,网络暴力不断刺痛着人心,也挑战着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秩序。

网络暴力话题受到高度关注,今年“两高”报告涉及治理网络暴力的内容,“网暴”首次在最高检报告中出现。

在本文中,鲸平台对话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专委会理事长张志安,一起探讨各个责任主体该在共同遏制网暴中承担的责任。

张志安教授聊到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环境、网络平台的“大局观”、媒体的“技术审慎”,以及至关重要,却极易被忽略的“公众媒介素养”。

网暴背后是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分化 

张志安认为,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网暴背后的社会心理的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网络舆论环境必然很难治理。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准备与认知。

“网络暴力背后,是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分化。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网民教育背景、阶级层次、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很难在短期内针对有争议的事件达成共识,针对公共事件(尤其涉及财产、阶级、性别等议题),网络舆论注定是分化的。而一部分网民道德化程度较高,一旦有了观点冲突,容易扛起道德的大旗对不同观点进行‘打杀’,排解自身被压抑的部分。这种环境,是一种漫长且客观的存在。”张志安表示。

平台社会中,平台应有“大局观” 

在张志安看来,平台与媒体构成了“1+3生态系统“,“1“是互联网平台,内容的基础设施,承载着内容表达、内容连接、舆论生成;“3”是主流媒体、机构媒体、个人媒体三类媒体。

在“1+3生态系统”中,人们的发言容易受到平台逻辑的影响。国内6大舆论属性很强的平台有:微博、百度、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小红书。有时候,人们习惯碎片化接触信息,用户年龄偏小,容易在特定议题中产生观点冲突;另外,网络暴力可能来源于视频内容断章取义,以及配乐带来的情绪传导。

“互联网平台需要在用户自由表达和内容审查找到平衡。这种平衡需要平台牺牲一部分商业利益,也就是牺牲流量。平台可以享有热点事件带来的流量,公众表达活跃度越高,平台生态就越丰富。但是,当今媒体环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平台社会,平台所承担的角色如此重要,平台需要有大局观,有一点牺牲意识。平台能做的事有很多,包括对过激词语的拦截和劝导,对可能造成恶劣影响的话题进行限流和管制,用更严苛的标准处理网暴用户等。”张志安表示。

主流媒体起把关、报道、监督三层作用  

张志安认为,应对网络暴力,在“1+3生态系统”里,主流媒体责任最大,起到把关、报道、监督三层作用。

他结合主流媒体介入网暴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以“钢腿女孩”牛钰遭遇网暴事件为例,3月28日,牛钰遭遇网暴上热搜当天,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都就此事发文,力挺牛钰并呼吁:拒绝网络暴力,让“按键”不再伤人。

这些媒体在文中分享了牛钰踩着“机械小钢腿”亮相上海时装周、参加汶川马拉松、当选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做自媒体呼吁社会关心关爱残障人士的生活记录,肯定了牛钰积极开朗的生活态度。

主流媒体快速反应,介入暴力,亮明观点,引导舆论向善,这便是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反之,主流媒体介入事件后,如果报道出现了哪怕细小失误,都会造成报道有偏颇,加剧网络暴力。

以刘学州去世遭质疑事件为例,刘学州生前转发评论了某主流媒体报道的,关于刘学州被母亲拉黑父亲出面指责刘学州向他们要房一事。报道内容发酵后,刘学州在网友眼中成了一个“多次要求父母为其买房,威胁亲生父母和现家庭离婚”的自利小孩。

张志安认为,从具体操作上看,媒体引用当事人的说辞,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专业要求上看,媒体报道出现了瑕疵——事件本身关注高,双方又处于矛盾中,媒体本该预见,任何一方的说辞,都会给另一方造成压力,却在未向当事人刘学州核实的情况下,便直接发表了刘学州亲生父母叙述的内容。这是没有发挥好把关作用。

张志安认为,严谨的处理方式是,对可能引发争议的事件,媒体应采集多方回应,尽量求证,切忌采集片面回应进行报道,从而激化矛盾。

公众媒介素养与“自救意识” 

张志安告诉小鲸,有一件事很值得讨论,却经常被忽视,那就是公众媒介素养。网暴’的风险没有被普及给大众,这是一种缺失。

“很多当事人忽略了,当自己去发帖、做自媒体,产生的流量会附带争议,而争议也会附带网暴风险。在某个极端追星案例中,法院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自动卷入型公众人物’,很多普通人因为偶然事件,卷入大众视野,成为公众人物。但是很多发声者,不了解自己的处境。”

“以‘粉头女孩’郑灵华为例,媒体公开报道显示,这位女孩患有抑郁症。本身患有抑郁症、基础疾病的人将自身置身于镁光灯下、舆论场中,这类群体一旦被网暴,受到的打击是成倍的。如果一定要发声、露面,那也要做好准备,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处理好在网上能被搜到的生活痕迹。而当网暴可能发生,还要去及时自救,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关闭评论和私信,切断别人施暴的‘通道’。这不是被害者有罪论,而是要告诉普通人们,当你选择拾起舆论这个工具,便要准备好应对风暴的铠甲。”张志安说道。

强制力量只能来自国家法律法规与平台惩治

张志安提到了媒体监督的局限性——媒体往往只能介入已经有了一定热度的事件,然而,网络暴力就如同生活中的暴力无处不在,媒体的监督很难“帮衬”到每一位普通人,这也是张志安强调“公众媒介素养”和“平台大局观”的原因。

对网络暴力的强监管,只能来自国家法律法规与平台惩治。据小鲸查证,近年,相关部门愈发重视“网络暴力”议题,并加强对其的监管与治理。从法律层面建立整治网络暴力的制度体系层面,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建议尽快出台反网络暴力法。李东生从2021年就开始建议加大网络诽谤的治理和惩罚力度,2022年则建议国家针对网络暴力专门立法。

往年全国两会,其他代表委员也曾就整治网络暴力问题发声,2022年全国两会上,张雄等40位代表也曾向大会提交联名议案,建议为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

2023年3月,网信部门指导多家重点平台,集中发布防网暴指南手册,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暴侵害。

2022年11月4日,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当月各重点网站平台建立健全网络暴力防治机制,拦截清理涉网络暴力信息2875万条,提示网民文明发帖165万次,向2.8万名用户发送一键防护提醒,从严惩处施暴者账号2.2万个,有效防范热点事件网络暴力风险。

37.88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