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中国新闻奖得主:同题竞争,首先考验脚力_资讯_鲸平台
中国新闻奖得主:同题竞争,首先考验脚力
2021.07.10 17:45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设立30年来,累计评出获奖作品7300多件,这些作品是新闻界公认的“样板”和“标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也是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生动体现。脚踩泥土,芳香自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累计已有60多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回顾这些获奖作品,可以发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脚力是基础。

同题竞争见脚力

很多时候,独家报道可遇不可求。同题竞争,首先考验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脚力,这在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获中国新闻奖的《钢铁“国家队”——看武钢怎样走质量效益道路(之一)》《留守儿童第一校名额堪比“专家号”》等作品身上有鲜明体现。

1990年春,武钢走质量效益型的道路受到国家有关部门肯定。同时进入武钢采访的新闻单位,从中央到地方,连同《长江日报》在内,共有10余家。面对如何报道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新闻大比拼,时任《长江日报》副总编熊伟受编委会委派,率领七八员战将,春节刚过便一头扎进武钢。大家白天散出去采访,晚上回招待所进行思想碰撞。见报稿件不到3000字,但采访团队却有大量投入。采访对象涉及决策层以及调研室、质管、生产、计划、财务、劳资等多个部门。采访不是简单地“掏材料”,而是与他们进行长时间交谈。《钢铁“国家队”——看武钢怎样走质量效益道路(之一)》一稿,后在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通讯二等奖,而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的背后,体现的正是脚力,这对今天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仍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武汉晚报》通讯《留守儿童第一校名额堪比“专家号”》获评三等奖。当时,邾城四小“寄宿制”办学已有七八年了,从地方到中央,多家媒体都进行过报道。为何《武汉晚报》还能做出影响并获奖呢?这与记者在采访上下了很深功夫有直接关系。新洲是武汉最远的城区,往返一次一百多公里。推出首篇报道之前,记者周锐前前后后去了邾城四小11次,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这为报道后期顺利推出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获中国新闻奖后,周锐总结道:“真新闻在基层,靠勤跑来发现;好新闻在眼前,靠慧眼来识别;大新闻在身边,靠时代标尺来丈量。”这也从侧面说明,抓新闻、做报道,脚力很重要。

舆论监督见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一个是报道成绩,一个是曝光问题;一个重在表扬,一个重在批评。舆论监督要能立得住,事实准确是关键,这对记者的脚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在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的消息《大屋陈乡“鸭官司”发人深思》获评二等奖。这篇稿件的线索来自通讯员。选题定下次日,记者陈炳章便驱车赶到乡下,先后采访了30 多个与此事有关的干部和群众。通过一系列深入采访,农民状告乡政府这一事件的全部情况和细节已经到手,似乎可以着手写稿了,但记者还是坚持找事件的另一方——乡政府了解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尽管遇到了阻力,没能获得什么材料,但记者后来费了许多周折,通过受理此案的法庭,看到了第一次庭审时的详细记录和双方当事人签字的调查材料。见报稿件中有乡党委副书记的回应。某当事人看了报道后说:“全是事实,没话说。”这也说明,记者的过硬脚力,是舆论监督客观、全面、准确的基础。

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武汉晚报》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 元》获评一等奖。这是《武汉晚报》首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接到读者看个“咳嗽”一下花去1000多元的投诉后,编辑部认为采访的关键在于抓住核心证据,到医院采访到当事人是第一步。医院采访程序繁杂,医院的各级领导先后出面向记者做了一些辩解,都是大事化小,求和了事。但记者李红鹰坚持要采访当事医生,一直拖到下午临近下班,记者才见到当事医生。面对证据和质疑,当事医生最终承认了滥开“大处方”。记者拿到核心证据后,编辑部决定在头版头条推出报道。这也说明,记者的脚力不仅关乎核心新闻事实是否牢靠,也关乎编辑部的研判和对报道的安排。

人物报道见脚力

人物报道在中国新闻奖作品中占有一定比例。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获中国新闻奖的《爱的最高境界》《孩子,武汉有你们的家——一个汉藏家庭与藏族学生的32年不了情》等都属于人物报道。通过这些报道,可以看到新闻工作者的脚力在典型人物报道中的作用。

在第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武汉晚报》通讯《爱的最高境界》获评二等奖。这篇报道讲述了时任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吴天祥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后来,吴天祥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组部、中宣部授予他“全国优秀基层干部的榜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7年,吴天祥荣膺全国首届助人为乐模范。这篇稿件的成功之处在于记者做了扎实采访。编辑部决定对吴天祥进行重点报道时,对负责采访的记者林倪涛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下到基层,与吴天祥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在近一个月时间内,记者骑着自行车,与吴天祥一起走街穿巷、排污水、通烟道、修房顶、调解矛盾、资助困难户,最后从数百件事例中精选了4件最感人的故事成稿。可以说,没有过硬的脚力做支撑,是写不出这种包含浓烈情感的文章的。

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通讯《孩子,武汉有你们的家——一个汉藏家庭与藏族学生的32年不了情》获评三等奖。通讯以武汉大学退休教师杨昌林32年如一日,为藏族在汉大学生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和他们家两代人的传奇故事为主线,折射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时代主题,彰显了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人间真情,讴歌了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大爱情怀。获悉这条线索后,时任党政部主任的胡宗新感觉材料典型,值得挖掘,便带着条线记者前往采访。国庆节期间,几位记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采访,经精心打磨的稿件于国庆节后上班首日,在《长江日报》头版刊出。深入一线广泛而深入的采访,体现的正是新闻工作者的脚力。

新闻细节见脚力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离不开现场和细节。通过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获中国新闻奖的《“周易应用研究所”值得研究》《武汉为困难户开辟六百空调纳凉点》等作品,可以领略到现场与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魅力,而这背后正是源于新闻工作者的脚力。

在第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消息《“周易应用研究所”值得研究》获评二等奖。报道源于记者李利民到武昌区委采访间隙,在督府堤小巷看到“华中周易应用研究所”的大字横幅,一进门,正面墙上挂着的“营业执照”,深感于此问题,记者很快写出了报道。一位中国新闻奖评委直言:有些参评稿件之所以落选,是因为该交待清楚的事实没有完全交待清楚,该更深地挖掘的新闻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或者写得干巴枯燥,这与记者的采访作风不够深入有很大关系;一些得到众口称赞的作品,恰恰是作者深入采访的结果,如被评为二等奖的消息《“周易应用研究所”值得研究》就是典型一例。这篇报道全文不足500字,却证据确凿,文字生动活泼,现场感强。还有专家评价此稿:每一段都是具体的、扎扎实实的事实;这些事实都是作者深入现场,以自己的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把那些进入自己视角、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鲜事实“摄入和录入”其中,及时奉献给受众的记录性报道。这也说明,只有深入现场才能写出具有现场感的报道,而深入现场体现的正是脚力。

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消息《武汉为困难户开辟六百空调纳凉点》获评三等奖。与诸多报道政府出台惠民政策多停留在干瘪瘪的发布层面相比,这篇报道突破了简单的信息发布,不仅稿件里面有鲜活的现场,写作上亦有创新之处。比如,稿件开头从一位纳凉老人写起:“昨日下午2时,北湖街居委会群干易静找到了陈桃婆婆。81岁的孤老坐在一家开着空调的小商店门口,‘借凉意’避暑。听说接她去纳凉点,老人眼泪涌出来。”接着另起一段:“她租住的铁皮房,热浪灼得人眼睛生疼。”寥寥数语,让人感到热浪扑面而来。通过一位老人“借凉意”避暑,引出了报道主题,也说明了武汉为困难户开辟空调纳凉点的必要性,背后体现的正是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执政理念。不靠脚力深入现场,新闻是写不出生动的现场感的,过去如此,今天同样如此。

永恒瞬间见脚力

脚力不仅体现在文字作品中,同样也体现在新闻摄影作品中。通过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获中国新闻奖的《夕阳之下,一如你从未离开》《武汉上空定格奇景》等作品,可以看到脚力在优秀摄影作品中的作用。

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记者陈卓拍摄的《夕阳之下,一如你从未离开》获评二等奖。这是“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全球传播最广的一张照片,仅网上阅读就过亿次,国内外媒体数十家大幅刊发。2015年6月2日凌晨2时30分,还未入眠的陈卓突然看到手机上弹出一则简讯:一艘载有400多名乘客的游轮在长江湖北石首(后确定为长江湖北监利段大马洲水域)段遭遇龙卷风沉没。读过简讯后,他立即拨通了部门值班领导电话,得到支持后迅速动身赶往事发现场。历经持续救援努力后,6月5日傍晚,风雨暂歇,沉没的“东方之星”被整体打捞出水。彼时,一抹夕阳挂在天边,勾勒出长江北岸这艘残破而又悲情的客轮的身影。陈卓拿起相机和手机,将眼前的画面定格在记忆里。这也说明,永恒瞬间的背后,同样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脚力。

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拍摄的《武汉上空定格奇景》获评三等奖。在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历届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摄影作品中,这是比较特别的一件——既不是新闻事件类或社会纪实类的摄影作品,也不是个人具有“创作”性质的摄影作品,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天文摄影作品”。当时,一架民航客机从正在发生日偏食的太阳中间飞过——这是奇景中的奇景。背后的情况是:李永刚在夏季拍摄城市夕阳景观的时候,在一栋居民住宅楼楼顶无意中发现,前往天河机场降落的民航客机与夕阳位置非常接近,极有可能从太阳前面穿过。为此,他连续一个多月十余次蹲守,但均因天气原因或飞机距离较远,没有看到这一瞬间。直到日偏食这天下午,本以为又要无功而返,哪知,幸运的是,太阳又露了出来,并且短时间内有3架民航客机连续经过,第二架客机正好从发生日食的太阳中间经过,这一经典瞬间被他抓拍到。这种执着与坚守的背后,体现的也正是新闻工作者的脚力。

结语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脚力是基础,是源头,“眼力”“脑力”“笔力”归根到底要从脚力中得来。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锤炼脚力,就是要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人民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回顾这些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无一不是过硬脚力的结晶,今天,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样离不开新闻工作者过硬脚力做保障。

10.05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