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时代定位、目标画像与体系重构:全媒体人才培养路径探析_资讯_鲸平台
时代定位、目标画像与体系重构:全媒体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2.09.29 13:34

加快推进全媒体人才的培养,为媒介深度融合与产业变革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撑,是传媒教育改革所面临的紧迫课题。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符合行业需求的全媒体人才,需要明确时代定位,把握时代要求;勾勒目标画像,细化人才标准;推进体系重构,重塑育人机制。

时代定位、目标画像与体系重构:全媒体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张  昆  张晶晶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传媒产业在媒介融合中走向深度变革,元宇宙、区块链等新概念层出不穷,融媒体、智媒体、全媒体等新业态日新月异,而传媒人才培养却徘徊不前,长期滞后于行业发展的传媒教育已到了转型革新的重要关隘。加快顺应时代要求、符合行业需求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是全国新闻传播院校的当务之急。如何将传媒教育嵌入传媒业态的现实框架,如何加快创新型复合型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关系传媒教育改革走向的紧迫课题。

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时代定位

全媒体与全媒体人才培养

全媒体改革最先由《每日电讯报》《今日美国》等国外老牌传统媒体发起,但“全媒体”的概念并未在国外新闻传播学界被广泛提及,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隐含着东方式的整体主义身影”的自创概念。在我国,“全媒体”这一概念最初是在国家文化发展及新闻出版领域的相关发展规划中被提出,旨在建设数字出版综合业务平台,带动传媒集团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及多形态融合。2009年之后,在媒介产业变革中涌现的全媒体实践开始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随着信息技术创新带动媒介变革走向纵深,媒介融合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9年1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4个内涵特征为全媒体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结合传媒行业的转型趋势和实际需求,围绕全媒体人才的价值诉求、现实挑战、内涵层次、体系建设、培养路径等方面开展了充分探讨。各高校的新闻院系积极拥抱媒介融合趋势,锐意改革陈旧的培养体系,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人才培养的理念层面、内容层面、制度层面、价值层面实现了基本转变。

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国家针对全媒体人才培养工作多次部署,在育人观念上经历了从业务技能层面到思维观念层面,再到体制机制层面的演变。2013年,教育部、中宣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强调对新闻传播人才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发布,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全媒化着重关注了新闻传播人才的融合思维与复合技能。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表明当前的全媒体人才培养已然上升到系统工程层面,走向全面落实阶段。

每一阶段的规划部署都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全媒体人才的时代要求,为传媒教育改革明确方向。如今,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全媒体人才培养迎来新的转折点,传媒教育应顺势而为、应时而动,在全媒体传播工程的建设全局中思考人才培养的机制转型与体系重构。

全媒体人才培养的目标画像

如何精准培养社会所需的高质量复合型全媒体人才?怎样营造助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回答以上问题,首先需要深度剖析全媒体时代行业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绘制人才目标画像的多维扇面。

“高概念”、善融通的人才

信息技术革命下的传媒业态千变万化,虚拟新闻主播、AI稿件写作、VR实景交互等数字技术层出叠见。在高、精、密的技术加持下,传媒从业者的部分专业技能被机器和算法所取代。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H.Pink)认为,人类正在从信息时代走向概念时代,由此应该培养一种“高概念”(high concept)能力,涉及艺术和情感美的创造力、发现机遇的敏锐力、构思故事的能力和重组创新的能力。这正是全媒体人才首先应该具备的一种超越技术的横向思维能力,通过唤起人的理性与智慧,突破现象层面而提炼更高层次的概念与规律,应对技术冲击,引领时代发展。媒介融合不仅涉及传媒行业的洗牌重整,更是一次颠覆传统认知的思维革命。全媒体人才应发展出善于融通的思维意识,理解、驾驭并联结不同技术、不同平台、不同业态,将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与跨行业的观点理念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知识、发展出新观点、搭建起新体系。

强学识、多技能的人才

加速重构的媒体格局与传播环境下,无论技术怎样更新、形态怎样变化、内容怎样整合,专业能力始终是传媒产业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全媒体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广博的通识储备和纵深的历史思维。在理论知识层面,形成完整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结构,洞悉各类媒体形态的传播特征与发展规律;在通识常识层面,突破学科壁垒,了解掌握不同领域、多种行业的基础概念与理论观点,与专业知识形成有机贯通,创造性地融入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历史思维层面,全面把握新闻传播演变的历史脉络与基本逻辑,审视媒介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与互构。另一方面,全媒体人才应该熟练掌握新闻传播专业技能,灵活运用先进的媒体工具与信息技术,深刻理解技术背后的思维逻辑。首先,采写编评是决定新闻内容的核心要素,是传媒人才所具有的不可复制的看家本领,也是全媒体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专业素养。其次,全媒体人才应该时刻保持自身技术技能的先进性,能够胜任全媒体的流程生产、平台建设与业态转型。最后,技术的更新换代是常态,但其背后的逻辑往往是稳定并有章可循的,全媒体人才必须要把握并领悟其背后的基本逻辑与变迁规律,发展技术思维与工具理性,成为驾驭技术技能的主人。

厚人文、重理性的人才

当前,媒介、信息与技术对社会生活形成全面渗透、产生全方位影响,在媒介化社会的运行逻辑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不仅关乎新闻报道质量与信息传播效果,更关涉人类交往、社会建构、人与社会的互动等问题。因而,全媒体人才应该具备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与社会关怀精神,具有审慎的技术理性与批判思维。一方面,新闻从业者不只是社会事实的记录者,更是社会活动的瞭望哨,无论新闻阵地如何转换、报道形式如何变化,都应体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社会问题的反思。如今,媒介环境受到流量为王与消费主义的冲击,新闻从业者就需要有推己及人的共情能力,有探求问题本质的职业坚守,有理解人类交往的人本精神。另一方面,新技术、新工具、新软件受到热捧,新闻真相在复杂多变的传播形态中被包装甚至被遮蔽,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坚持对技术工具的理性判断与谨慎使用,破除对技术工具的心理依赖与行动惰性,对社会问题进行合理质疑、独立思考与科学求证。

富情怀、国际化的人才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明确写入总体思路中,对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媒介融合逐渐步入“深水区”,新闻从业者应时刻明晰自身的使命担当与社会责任,扎根祖国大地,俯身街头巷尾,观察记录社会百态、人生万象,呈现出高质量、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报道。同时,还应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与国际传播能力。在媒介全球化社会,国际新闻流动是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那么,新闻从业者不仅要面向国内受众生产、传播优秀的新闻作品,还要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国际传播大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全媒体人才需要熟悉了解当前的国际关系格局与多元文化特质,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具有熟练的外语交流能力,懂得跨文化传播的艺术与方法。

全媒体人才培养的体系重构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整合重构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是顺应时代要求、强化人才驱动的必然选择。需要在育人体系、培养体系与价值体系上主动求变、焕然新生,探索出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多重路径。

整合育人体系

全媒体人才培养离不开育人主体的全面参与和深度合作。打通不同层次、各个层面主体间的边界壁垒,促成育人主体的通力协作,整合完善育人体系,是加快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

多层次高校共建育人主阵地。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学习和积累必要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是全媒体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承担着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技能培训、培育新闻专业精神与职业理想等主要任务。在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下,承担高等传媒教育的院校也形成了多层次、多梯级的格局。因而,需要调动不同层次的高校形成立体化、多元化、全覆盖的育人体系,培养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差异化人才需求。重点高校、地方高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应形成优势互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与职业教育应各尽所能,共同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矩阵,既满足主流媒体、专业媒体对高素质、研究型传媒人才的需求,又满足地方媒体、县级融媒体对专业化、应用型传媒人才的需要,还能满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对综合性、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要求。

各层面主体共筑育人共同体。人才培养是高校与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新闻传播学作为紧贴行业发展的应用型学科,其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传媒产业发展变革的走向,更事关国家新闻舆论工作格局和国际传播重大战略。因此,学界、业界及国家相关部门等各层面主体应联合组建育人共同体,形成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集聚效应。在现有“部校共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搭建人才共育、资源互通、成果共享的育人平台,实现两个“转变”:在主体意识上,由各自为政转变为不分畛域,各层面主体既是全媒体人才的培育者,也是人才水平提升的受益者,理应同休戚、共进退;在育人形式上,由项目合作转变为模式共创,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目标体系和育人方案制定、课程教学与教材编写、实习实训与就业辅导、社会实践与价值引领等环节的模式革新中凝聚共识、统筹谋划。

优化培养体系

面向瞬息万变的传媒产业变革与趋向多元的广泛社会需求,全媒体人才培养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实现流程再造与模式变革,在知识体系建构、课程资源整合、实践平台建设、师资团队组建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

建构贯通性、思维性的知识体系。面向不断推陈出新的传媒业态,传统的专业知识与通识体系都需要打破、重构,全媒体人才的知识体系应兼具贯通性与思维性。贯通性知识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对话能力、跨行业的对接能力和跨时空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学科交叉与行业互动中萌发新的灵感与观点,在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历史交汇点领悟普遍规律和未来趋向。思维性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统领性的思考能力、辩证的批判能力和可迁移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中透视问题本质,在不断发生的场景转换与技术迭代下也能游刃有余。

打造模块化、接合式的课程资源。课程体系既需要符合学习规律与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也需要经受时间的沉淀与社会的检验。课程资源的转型升级既要自成体系也要善于兼收并蓄。首先,将零散课程整合为逻辑关联、特色鲜明的课程群,将知识体系、认知规律与课程结构有机结合,理顺、搭建课程资源的整体结构。其次,推行课程资源的模块化分解与组合,将课程从历史与现实的钩连、本土与国外的对照、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知识与技术的互动等维度分解、连接、整合为不同的课程模块,形成组合式、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最后,强化课程资源的接合式特征,从传承性、兼容性、动态化的特征层面重塑课程体系,依据媒介产业变革与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增补更替,实现知识体系的迭代式更新与整合。

打通校内校外实训—实践—职业培训平台。媒介融合方兴未艾,全媒体业务能力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功,专业实践培训是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整合建立高校实训、社会实践及行业培训的综合育人平台,打造连续性、进阶式、衔接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低年级阶段通过实践课程、技能训练与专业竞赛激发专业兴趣、培养实战能力,高年级阶段通过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强化社会认知、树立职业理想,就业阶段通过职业培训、创业辅导进一步巩固业务能力、对接岗位需求,使学生在相互衔接、逐级提升的各阶段学习中,开阔知识视野,增长技能本领,坚定专业信念。

2022年7月21日至28日,第二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在江西井冈山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66所高校的百余名院长(书记、主任)参加了研修。

组建跨学科、跨行业、跨国界的师资团队。在陶行知看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才称得上为一流的教育家。培养全媒体人才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学术功底和研究能力,还要敢于“破圈”、善于“跨界”,在学科交叉、文理相融、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寻求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特色。教学师资的引进与建设应更加开放、灵活,不囿于学院大楼、不困于学校围墙,充分调动国内外高校、媒体、智库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力资源,形成博采众长、相辅相成的师资结构,探索开门办学、联合办学机制的创新与落地。

深化价值体系

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外文化交融,新旧思想碰撞,全媒体人才必须在复杂局势下坚定理想信念,保持独立清醒。这就需要树立正确、正向的价值观念体系,强化思想引领,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以“思政”为抓手,强化引领性的“马新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也是中国新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全媒体人才的价值统领。培养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要持续推进思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新闻传播人才固本培元、提质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就如何讲好思政课把脉定向:“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传媒教育应以课程思政为育人驱动,将新闻理想与家国情怀寓于“马新观”教育之中,着力培育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全面提升全媒体人才的思想觉悟与使命担当。

以“融合”为指向,树立前瞻性的时代观。信息化、媒介化、全球化的发展洪流势不可挡,全媒体人才需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透视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与未来趋势,以融合思维审视行业发展动态、国家战略规划与世界前途命运。一方面,带领学生在技术革命、信息弥散、传媒革新的时代背景下搭建时空观念框架、提升系统思考能力,使学生积极投身传播业态的创新与重塑,为推动媒介深度融合贡献智慧力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复杂演变的国际局势中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了解世情国情,具备全球视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提升学生在融媒时代、智媒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使全媒体人才在展现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全才”为目标,塑造个性化的成才观。在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媒体泛化现象日渐显现,各行各业急需具备全媒体业务能力的人才,传媒人才所面向的就业渠道与选择更为多元。全媒体人才的“全”,不仅在于全面的专业素质,更在于完善的人格发展。传媒教育应不仅从专业素养、实践技能、社会责任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精神修为,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而且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特质与个性,为学生提供多元组合的“一专多能”成长模式,使其既能满足传媒行业不断升级的业务能力要求,又可以在各行各业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干,以卓越的传媒素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价值。

随着媒介融合的全面铺开,全媒体传播格局日渐形成,传媒教育也必然要迎来一场范式革新。“人才不振,无以成天下之务”,传媒教育务必要把握好传媒发展趋势与人才成长规律,锚定人才新标准,营造育人新生态,加快培养高素质全媒体人才的节奏,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

本文系中组部、中宣部委托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55.5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