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直播回顾 | 反传统叙事:《中国芯片往事》如何重塑科技写作_资讯_鲸平台
直播回顾 | 反传统叙事:《中国芯片往事》如何重塑科技写作
2023.03.16 16:42 杨健楷

3月3日下午四点,《中国芯片往事》作者、芯流智库主编杨健楷在鲸平台、财联社针对科技写作这一主题做了分享,以下为直播文稿,经过删改:

《中国芯片往事》的主旨

一开始,《中国芯片往事》有一个非常简短的副标题,叫聚变(fusion)。在我看来,中国芯片产业及电子整机工业的变革,是一个聚变的过程。

聚变这一主旨包含了三重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聚集。国家发展芯片和电子工业时,需要在每一个环节都聚集所有相关要素,包括上下游、人才、资金、政策等等。

第二层含义是指芯片和电子工业的发展像核聚变的物理过程,积攒起了足够高的温度和压力。

第三层含义是爆发,在极高的温压之下,中国芯片产业才能释放出非同一般的能量,实现迅速发展。

聚变既指聚而变之,也有核聚变的意思,一语双关,是本书想表达的核心主旨。

2018年底科创板刚刚设立时,关于芯片的资料尚不多。我在那时开始研究芯片产业,将过往的书籍通读了一番,并逐个分析写作手法,得出一个结论:

已经存在的书无法完全表达中国芯片和电子工业的丰富故事,且专业名词导致的高阅读门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产业的传播。

于是,我决心写一本全新的书。

《中国芯片往事》的四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访谈手法。历史是由人组成的。基于对芯片产业和电子工业的十几位亲历者的采访,本书成为了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口述版电子工业史。

在写作中,我采访的很多老前辈都在50岁往上,最大的84岁。在和每一个受访人进行访谈之前,我会先初步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从业经历,按照时间前后准备问题,然后同他们进行非常充分的交流。

第二点,采用了POV视点人物写法。这种写法并不新奇,古今中外的小说家都经常采用,受众广泛。

但就目前中国的商业写作,采用POV视点写法的几乎没有,所以我意识到了这种写作手法有很强的独特性。

第三点,本书有非常多的独家一手历史资料,作为人物故事的客观佐证。写一个人的故事,不能只写他当时做了什么,很多时候需要回到时代背景。

一些老前辈给我提供了他们手里的原始文档,如步步高的企业报,是非常珍贵的,而从互联网上找到这种资料的可能性是零,它是构成写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

除了历史亲历者提供的素材,我也自己找线索。

那位84岁的老前辈在访谈中提到,第一份工作是在锦州的辽晶。于是我沿着老前辈所说的关键词,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了一九六几年的人民日报,随后又找到了2014年锦州市官方出版的回忆1960年代初新兴工业建设的资料汇集,这些一手资料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正是丰富的一手材料,为我的写作填充了历史背景。读者去看时,才能一下子被拉回那个时空,产生身临其境的观感。

第四点,《中国芯片往事》最终呈现出的特点是三个“非常”:非常之时、非常之事和非常之人。这本书只选取未被充分挖掘、或几乎是空白的电子工业史时代、事件和人物,呈现最关键的时间段与关键人物的作为。

《中国芯片往事》探讨的命题

这个问题在写作之初并没有被明晰,我最初目的只是要写一本精彩而好读的书。

而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通过多次与人交流,以及反复咀嚼书本内容,我才总结出《中国芯片往事》的核心命题。

这本书实质上探讨了芯片和电子工业的两种组织形态的变革和演进,以及这两种形态最后在商业战场上面的正面冲突。我将其粗略概括为中心化与去中心化。

中心化组织形态的核心是吞噬与整合。整个组织体系不断去整合别人,内部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文化非常狼性。台湾和大陆分别有两个中心化的代表,一个是台积电,一个是华为。

去中心化组织形态则好比细胞分裂。一个企业做起来后,充分放权给底下的兄弟自己干,随后不断分化出其他的公司。

步步高早在1997年时就已经分化出了三个主体,一个是做VCD的,也就是后来的OPPO,一个是做电话机通信的,也就是后来的vivo。还有一个是做教育电子的,也就是现在的小天才。OPPO在进入智能机时代之后,又分化出很多公司,如1+,vivo同样也是。

反观华为,不管是通信、手机还是汽车,始终都是在华为体系内。当然贸易战之后,形势又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属于外力影响,另当别论。

中国的电子工业巨头深刻影响着本国的工业革命进程,其组织演化的规律尚未被系统挖掘。《中国芯片往事》呈现了芯片和电子工业的两种组织形态:一种是以核心技术为圆心向外扩散的组织,另一种则是以产品终端为导向、不断分形的组织。

此外,不同组织之间也存在共通之处:两者都具备制造-营销-工程,一个三位一体的工业系统;两者都是主体-外围构造,一个层次分明、自由流动、不断更新的长青组织。

《中国芯片往事》的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锦州的辽宁晶体管厂。

1960年代初,辽宁锦州的经济建设派在半导体产业上面进行了一些非常新鲜大胆的尝试,应用场景主要是军工产业,如仿制飞机电台等。故事主要围绕辽晶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业改革的先驱性尝试。

第二个故事讲述重庆川仪六厂。

1984年,在中美芯片产业的蜜月期,几十个重庆工程师奔赴美国凤凰城,带回了一条三微米芯片生产线。经历了诸如离子注入机爆炸等传奇事件后,他们回国安装产线,终于生产出了良率非常高的芯片。

第三个讲的是步步高创业史。

步步高是OPPO、vivo和小天才的前身,在大陆电子整机工业体系的形成中很有代表性。

最后一个,珠海炬力创业史。

珠海炬力主要做MP3的主控芯片,它的创业史涉及到芯片设计业和深圳消费电子工业的发展规律。

这几个故事,截取了每个时间段里最典型的企业和人物。07年之后,像中芯国际等等最近30年的故事,会放到《中国芯片往事2》。

为什么要选取以上四个故事?我认为有四个原因:

第一,代表性。如果要把芯片工业写清楚,就需要覆盖每个环节上的代表事件,讲述所有重要的参与群体和要素,包括工人、工程师、企业家、政治家等。

第二,戏剧性。有了足够强的戏剧性和故事张力,才能够覆盖到更多的普通读者,才能有更多芯片以外的从业者和人员关注科技行业问题。

第三,揭示发展规律。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台湾到大陆,这些故事能充分说明两种组织形态的发展逻辑。

第四,实地探访。这些故事都是在实地考察中成型的。

直播回顾→点击观看

25.66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