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9个月的叶檀,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这一次的她,没有了往日的英姿飒爽,穿着一身休闲服装、戴着一顶白帽,娓娓道来自己过去9个月与癌症斗争的心路历程。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讲述媒体人转型去从事其他职业。而叶檀则是从其他职业转型成为媒体人,并取得成功的代表之一。
鲸平台梳理发现,叶檀的职业生涯有两次重要的转型,从在书斋里研究历史转向在媒体里写作财经评论,从传统纸质媒体转向新媒体进行创业。
传媒领域的“跨界人士”,坚持每天一篇财经评论
叶檀读书期间,是研究明清经济史的,在史学圈子里小有名气。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收获博士学位后,曾一度供职于复旦大学和上海社科院,过起了标准的书斋生活。
2000年左右,叶檀逐步走出书斋,开始为纸媒撰写财经评论。这一年,沪深两家证券交易所成立整整十年,正是各路股评家纷纷涌现的时代,各种媒体上的股票消息、荐股报告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入行之初,叶檀在”半强迫“的状态下,坚持每天一篇财经评论,后来发展到两篇,雷打不动。
鲸平台梳理发现,叶檀发表过财经评论的媒体数量众多,央视财经频道、《每日经济新闻》、《解放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财经国家周刊》、FT中文网……著有《大破局:中国经济新机遇》《股市真面目:揭开中国股市成长之谜》《中国房地产战争》《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等书。
叶檀曾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自己从书斋走进媒体的原因。“不转不行,一是性格,一是被迫,必须要转行养活自己。当时我分析了几个行业,看哪个是能做的,最后选择了财经。中国只有财经能做,除了财经就是综艺,那个我做不了。我读历史,不喜欢后宫戏,钱从哪儿来,到哪去,是怎么生成的?财富是怎么分配的,资本是怎么运作的,才是一个社会的关键。谁拥有了资本运作权,谁就拥有了社会。”
“选择一项事业,首先你必须自己感兴趣,才有可能持久。我这几年一直持续写财经评论,就是因为我确实找到了我自己喜欢的事”。
创办“叶檀财经”公众号,快意江湖的“财经女侠”
叶檀职业生涯的第二次转型,是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创办了“叶檀财经”公众号。叶檀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标题、图片、行文风格都不一样,甚至标题我都要专门去想,我花几天时间把人家所有的标题都看一遍。”
叶檀财经的创办路线也很清晰,从内容、到社群、再到知识付费服务,最终导向1.8亿中产的理财市场。在财经知识付费上面,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从纸媒出来的转型,叶檀的看法是,“不转型不行,纸媒的口子越来越紧。这个时代和早前在报纸上、博客上写文章就能出名的时代不一样了。”
如今,叶檀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拥有过千万粉丝。叶檀财经上发表的文章,出言犀利、见解独到,引领了无数人的经济观念。
经济学家巴曙松曾这样评价叶檀: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复兴与崛起道路上激动人心的变革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纵观全局的战略思考,也需要贴近现实的密切跟踪与记录。历史藏于细节之中,在宏大的叙事与细节结合方面,叶檀以她的勤奋、敏感和独立思考,作出了富有影响力的探索。也许读者并不一定都赞成她的结论,但是,这些长期跟踪形成的思考成果,有着特有的参考价值。
一次次的转型,意味着叶檀在不断走出舒适圈、探索自身的可能性。伴随着身体的逐步康复,小鲸期待叶檀能够在未来,给大家带来更多见解独到的财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