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报纸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而生,如何界定市场化报纸的发展阶段?通过梳理发现,从1992年到2022年这三十年间,市场化报纸的发展有着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市场经济改革在我国开始确立;1995年,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2000年后,“后都市报时代”到来;2005年,报业发展面临“拐点”;2012年,都市报结束了15年发展黄金期,发行和广告收入呈现“断崖式”下滑;2014年,迎来了“媒体融合元年”。都市报是典型的市场化报纸,以都市报为代表,结合都市报发展情况,大致可以将市场化报纸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兴起阶段(1992—1997年),第二阶段黄金时期(1997—2012年),第三阶段转型阶段(2012年至今)。
1992—1997:
市场化报纸的兴起时期
1.媒体市场化改革的萌芽
报业市场化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探寻这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还需向过往追溯、向未来展望,其萌芽可以追溯至1978年。1978年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媒体为单一的事业单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人民日报等北京8家媒体联名报告,要求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中国媒体也迈上了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改革之路,市场化改革观念与实践的萌芽由此产生。
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在《天津日报》上刊登,报纸广告逐渐恢复。在广告收入的支撑下,报纸开始扩版,报纸的信息功能也开始逐渐恢复,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大批全国性报纸、青年报、经济类报纸复刊或诞生,晚报也开始发展,不久就形成了“晚报热”。
在此阶段,虽然媒体体制改革观念开始改变,也进行了实践探索,但由于当时并未厘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媒体市场化改革的观念并未明确产生,媒体市场化改革处于萌芽时期。
2.媒体市场化改革的开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市场经济改革在我国开始确立,我国媒体市场化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市场化报纸经历了兴起、鼎盛、衰落、转型,至今已走过三十年历程。
1993年,全国出现了8家广告收入破亿元的报纸,其中7家是城市报纸。同年,《贵州都市报》创刊,虽名为都市报,但其实和晚报一般无二,只能算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晚报。在开始几年间,许多都市报都认为自己是晚报。晚报和都市报的区别在于,晚报一开始的定位是“对党报进行补充”,是“下午出版,给人们晚上看的综合性城市报纸”。虽然随着晚报发展,该定义已不再适用,但与都市报相比,晚报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都市报是从党报和晚报中分化而来,与两者都不同,相比于晚报内容上的分化,都市报的管理机制发生了变革。同时,相较于晚报,都市报更加大众化和通俗化。
基于此,1995年创办的《华西都市报》才真正能够称之为我国第一张都市报,这张报纸开创了都市报模式,我国都市报发展进程由此开始。
3.都市报开始兴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改革的到来,这一时期民众思想进一步解放,对信息的需求随之增大。都市报是完全的市场导向,是面向市民的报纸,博采众长,文风亲和,叙事方式上善用市民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内容上涵盖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在各类报纸竞争中独具优势。
《华西都市报》创刊之后迅速走红,飞入了寻常百姓家。随后,如雨后春笋般,许多城市都创办了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燕赵都市报》《大河报》《楚天都市报》等报纸在全国各省市遍地开花。在都市报诞生初期,就完成了首轮扩张,为接下来迎接发展黄金期奠定了基础。
1997—2012:
都市报发展的黄金15年
1.都市报的鼎盛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市场化报纸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1997年开始,都市报迎来了长达15年的黄金时期。在这15年间,同样包含着中国报业发展的十年鼎盛时期,各类报纸不断扩版,发行量大幅度增加。
1996年《楚天都市报》创刊,1999年7月其发行量就达到了80万份。1997年《大河文化报》正式更名为《大河报》,之后几年间,该报形成了河南省最大的自办发行网络,1999年其广告收入突破亿元大关。都市报主动上门征订的“敲门发行”既敲开了市民的家门,也敲开了报业的买方市场。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华西都市报》等几家发行量超百万的报纸。1999年,我国报纸广告经营额超百亿元。
2.“后都市报时代”的主流追求
经历过第一轮粗放型扩张发展后,都市报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于遵循完全的市场导向,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都市报之间的恶性竞争、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难以避免,这使得其媒体公信力和话语权逐渐减弱。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作为都市报主要受众的市民群体,他们的信息需求和阅读品味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都市报势必要做出改变。
在此背景下,步入2000年,《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都市报提出要向主流化媒体迈进,在此之后新创办的一些都市报,创刊伊始就向着主流化发展。这一阶段,被称之为“后都市报时代”。“后都市报时代”的都市报开始关注重大新闻事件,对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高度重视。例如在党代会、全国两会的报道上,都市报投入精兵强将,加大报道力度,以此来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话语权。这一时期,都市报进一步扩张,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发展。
3.报业发展出现“拐点”
在这黄金15年中,都市报的发展过程有起有落。2005年前后,报业发展出现了“拐点”,都市报由发展的鼎盛时期开始呈现下滑态势。这是中国报业发展史上值得关注的一年。有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网民突破1亿,手机用户近4亿,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受到新兴媒体等因素的冲击,报纸广告经营额下滑,多家报业集团出现亏损。基于种种原因,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判断:都市报的冬天提前来到了。他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报业的一个历史性“拐点”。这就是著名的“报业寒冬论”。
学界和业界对此评价不一。其中,喻国明认为,“拐点”也是发展的契机,他将这一时期称为“节点”。2005年年底,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认为,报业寒冬尚未到来,不能将个别报纸经营不善的情况当作一种趋势。
2005年11月1日,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发表《南京宣言》,呼吁传统平面媒体与时俱进,共同应对传媒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同时,抵制网络媒体对报纸内容免费使用,维护报纸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
站在今天,回望来路,2005年的确是都市报乃至整个中国报业发展的“拐点”,也是激发都市报进一步改革创新的一个转折点。虽然严格来说直至2012年,都市报才结束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不可否认的是,都市报由盛转衰,不是在某个时间节点突然发生的,2005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
2012年至今:都市报在
“寒冬”中探索与转型
1.“寒冬”中的探索与突围
2012年,西方多家老字号报刊停刊,世界报业的“寒冬”真正到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崛起,在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和全球报业衰退背景下,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国报业结束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12年,报纸发行量和广告额急剧下滑,报纸广告刊例价下滑7.5%。与新媒体相比,都市报优势不再。
在此之前,都市报已经接触了互联网与新媒体,以寻求新的变革之路。2006年,“报网互动”的奥一网和大渝网创立,都市快报培育“19楼互动空间”网络论坛。微博在我国问世不久后,都市报便纷纷入驻,以赢得提升影响力的先机。
2012年,京华时报举行云报纸全球首发仪式,成为首家将图片识别技术与纸媒结合的报纸。随后,该报又创办《京华时报云周刊》,推出在线购物功能。2013年,全国云报纸平台成立,三秦都市报借助这一平台成为陕西省首家上线云报纸的媒体。
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在“寒冬”中不断前行,技术逐渐成为传统媒体转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4年是我国媒体变革与转型的重要年份,这一年跨屏融合、渠道终端爆发式增长、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相继落地。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至此,媒体融合元年开启。
2.都市报的转型实践
从《南京宣言》的对抗到迅速对新兴媒体发展做出反应,将报纸与技术更紧密结合,都市报一直在进行转型探索与实践。华西都市报实施集群化策略,逐渐形成一个融纸媒(《华西城市读本》《华西社区报》)、新媒体(华西都市网、8小时购物网、两微一端、爱哟客户端等)、视听媒体(FM90.0广播频率、天府旅游电视)、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华西传媒呼叫中心)和电商平台等为一体的华西传媒集群。
华西都市报1995.1.1创刊号
在媒体融合这一背景下,华西都市报的转型可视为一个范本。2015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阿里巴巴合作成立封面新闻,尝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封面新闻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在报业新媒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逐渐形成了“东澎西封,北界南派”的局面。
同样,大河报也逐渐构建了包括大河报客户端、中原新媒体联盟、豫直播APP、大河财立方APP在内的全媒体传播平台,积极探索媒体融合改革。
思考与展望
1.探寻三十年间的发展之路
回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报业三十年,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场化报纸发展之路有迹可循。市场化报纸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社会各要素之间一直紧密互动。1994年之后,中国改革进入“攻坚之年”“改革之年”,市场经济改革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新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必定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展,由此,1995年市场化报纸的代表——都市报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
随着社会发展,民众的信息需求和阅读品味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都市报公信力与权威性不断下降,因此,为谋求进一步发展,都市报开启了追求主流的探索,迈进“后都市报时代”。
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都市报面临着重重挑战,经历了数次转型,在报业“寒冬”中打响生存之战。自2005年开始,业界和学界就对报业未来进行了思考,对于互联网和新媒体,都市报由开始的“抵抗”迅速转为“拥抱”。2012年,报业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寒冬。随后,媒体融合元年到来,都市报逐渐树立融合发展理念,进行集群化、矩阵化转型实践。
2.把握市场化报纸发展的两种关系
在都市报数次转型中,有两组关系的矛盾与平衡值得思考,以此来探讨今后市场化报纸新的出路。
一是主流化与大众化。对于“后都市报时代”的主流追求,不少学者在研究时进行了冷思考。都市报的主流追求存在一定困境,在追求主流的道路上,一些都市报的尝试以失败告终。有研究认为,这是都市报对自身定位没有清晰认识,在主流化转型方面不具备竞争力。追求主流的“高端”“高品位”并不能忽略都市报自身“大众化”的特点,2000年“后都市报时代”来临,2005年都市报就遭受了更加大众化的网络媒体冲击。因此,主流化并不意味着放弃大众化,而是要更加注重大众化,把握主流与大众间的平衡,谋求一条发展之路。
二是市场化与同质化。都市报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化是其鲜明特点,市场化难以避免地引发报纸之间的竞争,而竞争之下报纸间的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与此相对应的是,要想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同质化就成为报纸发展的阻碍。因此,在发展与转型之中,都市报虽有必要参考优秀范本,但更要根据媒体自身的具体情况,办出新意、办出特色,以此来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
站在市场经济改革三十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中国报业市场化发展的来路,同时也要展望市场化报纸的新出路。简而言之,就是打造深度融合的主流大众化报纸。一方面,要进一步在媒体产业、技术、形态、组织等方面进行横向融合;另一方面,要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纵向融合。要打造主流化兼具大众化的市场化媒体,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提供更加权威、更加专业、更加深度的新闻内容。未来的市场化报纸,要走出一条兼具价值和影响力的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