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舆论漩涡之下的“国酒茅台”_资讯_鲸平台
舆论漩涡之下的“国酒茅台”
2021.02.19 15:02 陈安庆
茅台女总工入围院士候选人,引发巨大舆情。

茅台女总工入围院士候选人,引发巨大舆情。

争议很大,这事看来要黄!

起因是2021年2月17日,贵州茅台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消息称,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消息传出后,立刻引发广泛关注和不小争议,有人调侃这是“白酒院士”。

舆论质疑的点也很清晰。

因为茅台集团是著名酿酒企业,市场地位高,在贵州连续3年纳税第一。在此背景下,茅台集团总工程师由贵州省科协推荐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也是一个容易引发议论的焦点,推选有没有被科研成果之外的市场因素影响?倘若当选,最大得益者是不是其供职的酿酒企业?

茅台已经是富得流油的大型国企了,已经很有钱了,还要把自己的工程师变成院士,那是不是说茅台股以后成了科技股了?茅台酒是祖传的秘方,要颁奖也要给茅台的古代创始人,和现在的总工程师有多大关系? 要感谢她添加各种工业添加剂、防腐剂吗?

推荐致力于研究“酿酒”技术的研究人员评选院士,很难代表“科技兴国”的战略方向,同时也会引起人们对社会科研方向和院士推荐、评选标准的质疑。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称号。被推荐者都是对推动国家和社会科技进步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白酒业和食品工业需要不需要院士推荐?假设需要推荐,茅台酒这位总工程师何德何能可以得到院士身份?她有哪些巨大贡献?

实际上,公众的这些担心和质疑,不是没有道理。茅台酒一直和很多高官腐败联系在一起,通过官商勾结,贪官污吏可以喝到数量稀缺的内供茅台酒,高档茅台动辄万把块钱一瓶,等于普通人一两个月工资,一场酒喝下了,要好几瓶茅台,这还了得,这茅台也太坏了!世界上就不该有茅台酒的存在,平民老百姓一辈子也喝不到几瓶,凭什么权贵阶层可以经常喝茅台?

图片

舆论漩涡中的茅台酒,言论甚嚣尘上,各路人士都想把茅台与各种敏感元素挂钩:通货膨胀、腐败指数、物价调控,阶层贫富差距,民间仇官仇富,茅台一时被推上舆论的漩涡。

国酒茅台,是耶 ? 非耶 ? 何去何从?

如果王莉当选院士,茅台集团将创下酒行业的新历史,此前烟草行业专家谢剑平曾于2011年当选工程院院士,并引发了巨大争议,当时甚至出现了百位院士请求重审当选院士资格的呼声。

网络舆论还有一个争议,就是酱香型科技?这个点引争议!实际上茅台酱香型也不是现在的总工程师发明的,茅台是工艺和独特的酱香型是历代茅台镇酿酒师们继承发展而来的,现在的总工程师不能贪天之功,把古人的功劳窃为己有,申请什么院士?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官员和老总要角逐“院士”头衔,院士几近成了政府官员和央企高管的俱乐部,院士笼罩着政治光环,不少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不是科学家,而是一种荣誉与待遇,这个荣誉表面上是给个人,实际上得到实惠的最终还是茅台集团,通过光辉泛化,实现更大的商业化利益。

先别着急定性,我们还是看看这个院士的具体情况。

图片

王莉,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

作为媒体我们要明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我们有权力监督,网友和舆论也有资格监督,院士评选的程序正义性和标准,茅台酒厂需要举证她在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方面,对茅台酒,乃至中国白酒行业有哪些巨大的创新性科技贡献?填补了哪些国内乃至世界的技术空白,是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登峰造极,造诣巨大?发酵研究当选科学院士有这个必要吗?在老百姓眼里,能成为院士是很神圣、很了不起的,比如两弹一星、医学生物、电子、生物纳米等高科技。

另外,茅台不是传统配方酿造而成的吗?如果是,茅台集团的工程师贡献了什么技术?如果进行了技术革新,那现在的茅台还是那个茅台吗?老字号,卖点就是一个正宗地道,弄了这一出,是不是自己揭了自己老底?

如果没有,那就很难以理服人了,大家担心质疑的是,茅台酒厂很擅长高官商路线,通过与权力的交媾,获得社会优势稀缺资源,特别是院士这样带有巨大光环性的名头。

公众的质疑点还在于,茅台酒专家成院士候选人,这一点比较牵强了!很多人认为,品酒、酿酒虽然也关涉民生,但饮酒毕竟不是国家科技战略布局的急需内容,也不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因此,造酒候选院士,还是显得比较牵强。

图片

另外,烟酒领域的专家评院士,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因为烟酒有害健康啊,是暴利行业啊,试想如果一个搞房地产的阔佬,参评工程院院士,估计也会遭到社会舆论炮轰,围攻。烟酒行业本身是暴富暴利行业,钱你赚了,利你有了,名你也想要,名利双收,啥玩意你都想要,咋啥好事,都是你沾上了呢?


图片

茅台酒真的没有多少科技含量吗?仅仅是靠炒作吗?也许是有,茅台酒受追捧,当然有其理由,其中,“好喝不上头”是大家比较公认的,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有科技含量。但是不是茅台酒自己自说自话,这个要问国内权威客观的微生物技术科学家,要问懂得白酒和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的其他科学家,也要问问中国其他酒企的内行人士。

茅台酒的酿制,历经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同时,九次蒸煮,七次取酒,是为了去除过多的乙醛,这是喝酒上头的元凶,但也必须保留一定的量,因为适量的乙醛也是芳香物质。但是这是不是王总工程师发明的呢,肯定不是,这是古人的智慧,传统配方酿制法的优势。

但是现在的茅台和以前确实不一样,为什么?

现在的茅台酒,是采用酒勾酒的方式将不同酒龄、不同香型、不同轮次、不同酒度等各有特色的基酒进行组合,这是为了取得合适的酸类、醛类和杂醇油配比,合适的配比才能产生芳香物质。

其实对于茅台来说,如今也是内忧外患,为什么这样说?

资源紧缺,产量提升有限,断货现象普遍茅台酒之所以香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酿造用水是赤水河的水。


图片

赤水河上游滥砍乱伐和重污染企业隆起,导致水质下降,而赤水河的水又是酿造茅台唯一水源。若要保证茅台酒品质,产量必然减少。

茅台酒制作工艺复杂。每一瓶茅台酒需要经过一整年的生产周期,此外还需要分型贮放、勾兑贮放五年后包装出厂。

如此传统流程,就会造成每年有很多的自制半成品贮存,导致茅台酒的产量无法大幅提升。贵州茅台的销售方式绝大部分采用的是经销商预付货款的方式。依旧是订货不断,甚至已经存在断货现象。

食品安全关系企业命脉,质量把控状况复杂同样食品安全问题,也是白酒行业的第一生命线。

1995 年的秦池事件和2012 年的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

不规范的生产流程是一些中小企业在原酒及低端成品酒仍然存在的安全隐患,这对整个白酒行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贵州茅台的王牌产品“飞天茅台”属于高档酒,而高档酒质量稳定很难控制。虽然《白酒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已经出台,其中对一些指标作出硬性规定,但仅靠白酒行业自律未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政府监管与法律完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图片

媒体人大部分是工科生,不懂轻工业、微生物工程,隔行如隔山,也不能完全认定这事就完全不成立。

还是得敬畏技术、敬畏专业,尊重科技。虽然网上一片沸腾,也还得保持理智,理性。平心而论,茅台总工程师是否够格入围增选院士名单,是个专业问题。从科学角度讲,对于专业议题,理应专业的归专业,不该轻易被情绪化讨论裹挟。

在此事中,需要明确的是,白酒属于食品,食品科学属于工学,食品制造工艺同样需要技术含量。

媒体要做的是用理性寻找正义,外行评价内行,这事干不得,要保持客观性和专业性就是不要轻易武断,而是要大胆假象,小心求证,采访各方特别是权威的相关科学家,通过审视和监督程序和标准是否达标,守住评选公平性。

媒体和公众舆论有权力监督这一评选,这一评选,也应该得到公众的普遍监督。

另外很多人认为院士评选都应该聚焦军工武器,比如两弹一星那样的,不能那样看,白酒业不是不能参评,白酒业也是民生的一部分,更不能忽略了“两院”院士学术背景构成的多元性——研究芯片、智能技术的顶尖学者该获得肯定,酿酒工艺的顶级专家同样可以获得认可。

360行,行行出状元,轻工业特别是微生物技术领域,也需要院士,这不是问题的质疑点,媒体要做的是审视公平性和程序正义性。

作为专业媒体应该保持一个理性,不能被网络舆论中的情绪化宣泄,所裹挟。

实际上,不能因为白酒是民生用品就低估了它的科技含量,其实很多你看似平常的物价背后很多科技方面的东西,普通人不了解,比如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的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伏特加的最佳酒精度是38度,而不是高度的,门捷列夫也因此得名“新型伏特加之父”。小小一瓶伏特加,在研发和创新中也有化学大师的倾注。

图片

图片

另外大家还有一个被忽略的误区,就是寻常的东西,可能就没有啥科技含量了,其实也未必。比如,圆珠笔真的“科技含量低/档次低”吗?尽管中国年产圆珠笔380亿支,但圆珠笔的钢材和加工机器都是进口的,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国人赚走。这一状况在全国两会上被反复提及,最终被看作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一个缩影。不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说出来,真不知道中国此前竟连圆珠笔的头都生产不了!

图片

在大家看来,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还需要进口。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为何我们却无法实现一个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圆珠笔之问”更是“中国制造业之问”。

 图片

此外, 媒体应审视王莉主导研发的“白酒风味物质剖析及应用建设”项目,虽然达到了行业领军水平,但这是否达到了院士评选基本的硬核指标?王莉本人的学术造诣,是不是达到了入围院士的应有水准?这些才是关键问题。

关于此次茅台舆情风波中,还有一些群体极化、过激性言论和非理性观点需要警惕,不能被这些人带偏了。

比如,实际上茅台、共享单车、外卖不必为芯片行业落后负责!

如今的互联网上,出现这样一种论调:茅台那么贵,外卖、共享单车烧钱那么多,都是在浪费社会资源,大国竞争,光靠茅台,靠送外卖与共享单车,中国“永远赢不了未来的竞争”。

把茅台、共享单车、外卖与芯片硬拉在一起进行比较,确实能得出某些似是而非的富有冲突性的结论。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如果连普通百姓吃穿住行的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我们更赢不了未来的竞争。

外卖、共享单车、网约车、茅台是市场经济中的现象,也是中国人生活越变越好的证明。这些现象不用为中国芯片行业的落后负责。因为他们本身并没有错,衣食住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不是一件可有可无之事,而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

改革和经济发展都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这就是经济规律。中国芯片行业同样也不能摆脱这个规律,只能尊重市场规律,一步一步慢慢来。市场经济自有规律。当下,中国技术、经济、制造发展到了必须发展芯片之时,接下来自然会有企业去做。

而且,当前很多呼吁国家大力发展芯片产业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在呼吁国家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芯片行业。这些财政补贴最终还是源于市场。比如茅台属于消费品,经济增长离不开消费,共享单车、外卖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带给人们更多的便利,激发更多的消费,刺激经济发展,才能增加税收,国家才有钱去支持芯片行业。

所以,发展茅台、共享单车、外卖,非但不与发展芯片行业矛盾,反而能为其蓄力。拿它们当芯片发展滞后的替罪羊,这个逻辑无法成立。

这些年来阶层固化之下,面对贫富差距的各种焦虑, 关于阶层流动的言论在网络平台的发酵下, 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负面议题,茅台实际上成了一个标签化的靶子,成为互联网民粹主义宣泄仇官、仇富心理的靶场。


图片

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这也和贵州茅台集团前任董事长落马有关,袁将茅台酒经营权作为拉拢关系、利益交换的工具,进行政治攀附,捞取政治资本,大搞权色、权钱交易。一家酒企的老总,能同时和权、钱、色都扯上关系,也算是中国特色。

阶层固化,就是父母的阶层地位决定了子女的阶层地位,社会阶层结构实现了接近原样的代际复制, 底层人士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堵住了。当前社会向上流动困难,阶层出现了固化趋势。

心理有股子怨气戾气,代表权贵奢侈品享受的白酒就成了一个出气筒,一个合适的宣泄靶子,反正我们喝不上几回茅台,都是些贪官污吏在喝这个酒,我们喝二锅头,所以埋汰就是有原罪的腐败之酒,罪恶之酒,说来说去还是内心的仇富仇官心理作祟。

这种左派幼稚病导致任何高科技的事情搞不好,罪过都因为茅台,茅台成了妖孽,成了恶魔,成了出气筒和替罪羊。

图片

很多自媒体文章认为,底层青年没有上升空间时,刷刷抖音、看看电影、玩玩攻略的娱乐至死与信仰沦陷, 变成了这些无望阶层的“奶头乐”。拼多多成就了80 后新首富,却不小心泄露了中国最底层的贫瘠,认为拼多多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准确瞄准了中国庞大数量的底层,以低价策略和假货反映了当前底层的贫瘠。

觉得一切的社会问题拼多多和茅台都要为此买单,对此负责,因为茅台是妖股,拼多多是抢劫穷人的口袋,赚穷人的钱,这不地道,也不应该,言下之意中国之所以没有干掉美帝,主要是因为有茅台酒厂和拼多多。

按照他们的意思,茅台酒厂和拼多多应该转型为慈善公益企业,这才合理,大喊着打土豪分田地,要杀富济贫,替天行道。

实际上,茅台本无罪,人之过也 ! 

在众多腐败案件中,那些收受茅台的官员,有很大一部分品尝不出茅台酒的独特酱香,令他们上瘾的是实际上权力的滋味。

普通百姓在每逢佳节时,也会买点茅台、五粮液送给长辈以表孝心。在更多的商务应酬场合中,茅台代表了对宴请对象的敬意,有罪的不是酒,有罪的是人,错在人心。

一些自媒体通过贴标签的方式简化社会问题, 迎合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满足受众碎片化、浅阅读的需求,制造茅台罪恶论,把茅台和权贵腐败和阶层固化”等话题嫁接拼接,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满,从而固化了人们的思维,造成认知偏见,形成阶层固化的刻板印象,这实际上不利于全面、客观、理性地呈现个别事件背后的阶层流动真相。

非理性表达放大了阶层焦虑,情绪是激发这些媒体舆情的重要推动力,将自己喝不上茅台,归罪为富人的不仁,无限放大社会阶层固化下自己底层生活的“悲惨”,通过转移视线将个案的愤怒情绪,引导为社会公正问题,引发非理性的社会表达和社会冲突。

人们借助各种相对无害的社会热点议题, 发泄负面情绪,通过集体无意识的宣泄放大情绪的力量,尤其是自己没达到喝酒自由,是因为社会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意思是茅台酒厂欠全国人民一人一瓶茅台喝。

将日常生活中的失意落魄、不得志折射到网络平台上, 想在网络里找到慰藉和发泄。

在这样的舆论传播过程中,导致传播信息失真,话题逐渐激化,形成极端化的舆情。流量经济利益驱动性下,导致自媒体狂欢,形成了反沉默螺旋现象,甚至有些自媒体故意塑造“反沉默螺旋”领袖,引导受众群体盲目跟从,缺乏理性认知。

利益选择性传播,网络站队加剧了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而用户可以各取所需,参与演化出极其复杂多元的媒介生态,加深了社会阶层对立矛盾。

最后我想说的是,为避免媒体人看待社会问题陷入“庸俗和肤浅”的泥潭,需要坚守“和而不同、殊途同归”的包容理念,极有必要将调查嵌入社会研究的“价值理性”和“责任理性”认知体系中,网络舆论有舆论监督的一面,也有情绪宣泄群体极化的一面,需要认知中保持客观,不偏不倚地看待问题。

10.89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