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做记者20多年我开始思考本领恐慌_资讯_鲸平台
做记者20多年我开始思考本领恐慌
2022.11.28 12:02

刘 璞 1974年6月生,江苏南通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996年就职于扬子晚报至今。入行26年来,做过文化记者、财经记者、微博微信小编,先后担任过扬子晚报时政新闻部主任、扬眼编辑中心首席策划官,现为扬子晚报卫健新闻部主任。近几年带领团队策划推出的重大主题报道屡获各类新闻奖项。

“本领恐慌”这个词的出现率,好像越来越高了。

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新目标,如果担心自身素质不匹配,或者欠缺知识和技能,许多人容易产生惶恐不安的情绪。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坚定以为,这个词不会影响到我——按照本人乐观积极的处世观,一旦察觉知识不够、技能不足,那就通过学习或者培训及时弥补。直到2019年,我的记者职业生涯里第一次直面“本领恐慌”。

自那以后,我逐渐学会和恐慌、和焦虑和平共处,哪怕各种新技术、新概念、新手段如潮涌般更迭。

真的,“本领恐慌”时,可以“恐”,但别“慌”。

1

不慌的前提:对自己正确定位

你会因为什么感到“本领恐慌”?是担心“这个人能采访到吗”“这么写读者买账吗”,还是不安于“文章与事实有出入吗”“有关部门会来撤稿吗”?不,这些只是业务层面上的“不自信”,离“本领恐慌”都还远着呢。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围绕这个重大主题,扬子晚报策划推出《红色丰碑——寻访影视剧英雄原型》全媒体行动。领导“抬爱”点我这个做了20多年纯文字报道的老记者来负责。然后,打击就接踵而至,我崩溃地发现,原来我竟然有那么多的“不胜任”:启动仪式需要直播,我不熟悉;全媒体行动以微纪录片、微信公众号文章等新媒体产品为主,我不擅长;最可怕的是,作为最重要呈现方式的短视频,需要先拿拍摄方案再有剪辑文案,我没做过……一度我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自己是不是已经跟不上新闻事业的发展,可以被直接淘汰了!

感谢宽容的领导和友爱的同事们帮助我解除了危机。现实给我上了生动一课:越是重大题材报道,今后越需要集体的智慧以及协同作战。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和最动人的篇章。《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些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和剧中人物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在高手指点下我专门去突击学习了如何做好Excel表格,并和小伙伴们一起列了一份非常详尽的分工明细单,方便采访、拍摄、剪辑、后期推广各小组成员各尽其责。2019年6月至10月,我和同事们先后走访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安徽及省内各地,查阅数十万字资料,采访英雄亲属、见证人、传承者等百余人次,从中发掘出15位英雄(群体)的真实故事。《红色丰碑》项目也是我们第一次采用全媒体矩阵传播,视频产品及相关文图报道在微博、微信、扬眼客户端、紫牛新闻、新浪秒拍、腾讯视频、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央视新闻移动网、学习强国等多平台上线后,宣传效果实现了指数级放大。全媒体行动开展的4个月间,系列微信在扬子晚报官微平台上的阅读量达到30万;微博等设立的“寻访影视剧英雄原型”和“红色丰碑”话题,阅读量近5000万;学习强国党史频道推送全部16集“红色丰碑”微纪录片,其中《站着死,不跪!》被学习强国首页推荐;微纪录片《八十二壮士喋血刘老庄》秒拍播放3340.4万,微纪录片《烛光里永远的老师》秒拍播放2000.7万;人民网全国党媒信息平台和西瓜视频联合推出“红色记忆”活动,红色丰碑系列微纪录片被重点推荐。

截至2019年底,《红色丰碑》系列产品全网传播突破2.7亿,成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现象级全媒体作品之一。这组报道继荣获2019年度江苏新闻奖后,又在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组织的2016-2020年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荣获新媒体作品类一等奖。奖项和荣誉是对我们整个团队努力付出的肯定,于我个人而言,它却更像一剂强心针,提醒着曾经习惯单打独斗的我,必须尽快适应媒体融合趋势,尽早优化转型。经历过了《红色丰碑》项目组的磨合,我深深感悟到,那些我不熟悉、不擅长、没做过的,得辩证看待:可以通过学习就补上的短板,那就立刻学习补上;而如果天生不会、很难补强的,那也无需勉强;我们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的强项。转型过程中,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并做出最优的方向选择。

2

不慌的保障:提升“眼力”看清看准

《红色丰碑》项目后,我们陆续策划推出了《“九九”为功》《共产党员请回答》《时间胶囊2022》等一系列主旋律题材的融媒体报道。经过这几年融合报道实践的锤炼,我的很多新闻技能都得到了一定提升,而进步最明显的,莫过于“眼力见儿”。

2020年,扬子晚报和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档案馆联合推出《“九九”为功》全媒体行动。在一众由合作方提供的“红色”档案资料中,我一眼看中了灌制于1937年、现藏于江苏省档案馆的一张黑胶唱片——《新安旅行团团歌》,作词是大名鼎鼎的田汉,作曲为著名的革命音乐家张曙,和声指挥冼星海,可以说云集了当时的大腕。但演唱者才是真正的主角,一群小小少年唱着自己的团歌。沿着这张唱片,我们前往淮安,探访新安旅行团的母校——淮安新安小学,挖掘出了80多年前,有一批少年儿童踏上旅程,边学边走的同时宣传抗日救亡,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样一段历史。经多方采访、调查,最终抢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上线微纪录片《诗与远方》及相关图文报道《“游学天团”17年行走5万里》,引发各界热烈讨论。一年后,习总书记给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祝他们和全国小朋友们节日快乐。扬子晚报又第一时间将这一集视频重新剪辑,以《总书记回信的淮安新安小学,有这样一段光荣历史》为题进行了二次传播,再次获得了高度关注与好评。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不仅是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记者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当中,我个人认为,好“眼力”尤为关键,因为善于发现新闻、准确判断新闻、及时报道新闻,原本即是新闻人的最基本职业素养,我们只有不断提升“眼力见儿”,才能看得见问题、看得清真假、看得准方向,才能做出让受众真正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产品。

3

不慌的底气:把创新刻进骨子里

我有位叫于丹丹的优秀同事,她除了正常条口报道之外,每天还要负责扬子晚报品牌栏目“丹丹说天气”的运维。今年已是她“说天气”的第15年。我们最佩服她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她能坚持如此之久,更在于她到现在还能花样百出、常说常新。我发觉包括丹丹在内,媒体圈内很多工作出色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种求创新、求突破的意识,仿佛刻进了骨子里。

创新打开无限可能。2021年,我们做建党百年主题策划时,一开始就明确,要力争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致敬先辈,启迪后人。经过大范围集思广益、多轮头脑风暴,最终落实执行的《共产党员请回答》系列微纪录片方案,的确从内到外有了一些能拿出来说说的新意:

1、形式新颖。每集抛出一个问题,是这组微纪录片的最大亮点,而这个问题又恰恰契合了这集关键人物身上最耀眼的品质。

2、善用新媒体语言。除了用多种形式,进行多渠道、全平台传播,每一集中激动人心的片段,专门制作成适合新兴社交媒体传播的小视频,精准投放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进一步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

3、创新载体。微纪录片海报和二维码亮相100多辆南京公交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方便市民随时扫码观看。

4、立意巧妙。系列微纪录片除了设问,还专门邀请党史专家点评、一线党员回答,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激扬现实奋斗自然结合,也正因此,短视频和相关报道上线后,被多个部门、多个党支部纳入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宣讲素材,纪录片提出的“信仰之灯如何拨亮”“他们为何不怕牺牲”“为民之责如何恪守”“如何理解‘人民就是江山’”等问题,成为研讨热议话题。

2021年6月26日,设在北京梅地亚中心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正式运行,重点打造的融媒体体验室集中展示了一批献礼建党百年的短视频产品,《共产党员请回答》第一集《品重柱石王荷波——共产党员何以有“品”》名列其中,面向中外记者展示共产党人宝贵精神品质。“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怎样交出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答卷,是摆在每位党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共产党员请回答》系列新媒体产品的创意得到了党史部门的赞许,被认为“对于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服务党史学习教育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该系列“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寻找新时代前行的精神路标”的主旨,也赢来了网友们的热心“围观”,系列微纪录片在新浪微博上专设的话题#初心之问百年答卷#登上过微博热搜榜,截至2021年11月,话题阅读超过2200多万,讨论量达2.6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从2019年到2022年,我每年都统筹带领一个重大主题报道项目组,推出一个短视频专题,其中包括一系列微纪录片和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图文报道、H5、MG动画等。从拿笔记录到用镜头表达,我很幸运地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既然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带动内容的需求迅速上升,那我们就当抓住机遇,用会讲故事、会挖真相、恪守真实底线、坚持正向社会价值的优质短视频,抢占网络舆论阵地。

前不久,我和两位摄像老师一起前往位于苏州市的开弦弓村采访拍摄,这个小村子因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二十六次到访而闻名于世。我们主要是去拍一位民宿老板——她的家曾多次接待过费老,留下过许多珍贵印迹。她在对着我们镜头侃侃而谈时,忽然插问:怎么,你们报纸变电视了?在场的人都笑了。是啊,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成了没有专业边界的全媒体记者,理论意义上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尽管没谁能将上述种种技能完全掌握且精通,但只要我们持续扩充本领、坚持开拓进取,保持学习,努力变强,相信专业精神定会成就声量、流量。

8.2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