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下午,上海全域静止前夕,李泓冰匆匆拿了几件换洗衣服,从浦西家中赶赴浦东的人民日报上海分社。自此每天住办公室,吃方便食品,睡行军床。自称60后“老太”的她,与90后记者、95后摄影师一道,带着口罩走进方舱、定点医院、社区、火车站,采访党员干部、医护人员、专家学者、新冠病毒感染者、“复阳”者等各个群体,奋力制作上海抗疫全媒体报道,视为“即将终结记者生涯的最后一次庄严使命”。
一个年轻记者赞叹:我觉得李泓冰老师这次在上海做到的事情,可能将是很长时间里,记者无法复制的壮举。她的个人水平、江湖地位甚至勇气,都没法再在一个人身上凑齐了。
今天,李泓冰正式退休。自从1988年9月在人民日报发表第一篇“本报记者”署名报道《书市,一只看不见的手》以来,她在中国第一大报笔耕近35年,留下约100万字的报道和评论。
新闻作品堪称美文
李泓冰在同事和朋友中以才女著称。1981年在沈阳参加高考,她觉得语文跟平时做题相比无比简单,写完《毁树容易种树难》的作文,因为班主任严命不准早交卷,还在考堂小睡了片刻。结果语文卷考了105分(满分110分),作文满分!她工整填下:第一志愿复旦新闻系。在人民日报,她的文笔优美灵动,多篇新闻作品堪称美文。
例如报道敦煌:“敦煌,像是以唐代为中心的华夏祖先丢在沙漠深处的一个微笑——灿烂的、骄傲的、又有一丝挑战味道的微笑……”(《请记住他们——敦煌研究院人物写意》,1994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行走黄河”系列报道写道:“冬走黄河,驰骋万里,看它西决昆仑,东袭黄土,铁笔如椽向北勾出一个大‘几’字,浊浪直抵秦汉长城。关风凛冽,当长河‘几’字回环而下,那黄土色的淋漓墨迹,便是中游。”(本报记者李泓冰、姜峰、张凡、李栋,2020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然而,毕竟是党报的深度报道,不是文人发精微之幽情,这组报道的重心在于国家治理,记者的见闻和思考具有沉甸甸的分量:“再次用双脚丈量长河,气象万千满目新:黄河之变中最美的是生态,最甜的是脱贫,最令人充满信心的是沿河各地求解高质量发展。”
从北京亚运会开幕闭幕、新中国六十华诞,到上海世博会开幕,上海改革开放综述,包括上海自贸区建设每个阶段性回望,都有李泓冰的谋篇布局和才气挥洒。每逢重大体育赛事,常请李泓冰值夜班,做编辑,构思有冲击力的标题。她的性灵文字,有梁启超式的大气,也有明清小品的风韵。人民日报原华东分社总编辑曹焕荣介绍说,华山医院建院100周年的碑文,航空公司的机舱广播词,还有同事朋友的证婚词、孩子起名、老人病故的挽联,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请李泓冰捉刀。
美文的背后,是对汉语的热爱和驾驭能力,是家国情怀。李泓冰的女儿研究人工智能,也写得一手古风诗文。女儿曾给母亲贺寿:“不独笑书生真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母亲还赋谪仙诗,追黄鹤。祝妈妈永远有才有情,无灾无忧!”
敢爱敢恨的奇女子
这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奇女子。据八十年代同事里戈回忆,二十多岁的时候,十余人畅饮五粮液、习水大曲,多人倒下,泓冰巍然屹立。1999年和2019年,李泓冰作为主力,两次参加“行走黄河”采访报道。1999采访组从黄河入海口出发,溯河而上,终抵青海黄河源。2019年采访组从青海玛多海拔4610米的牛头碑出发,辗转沿黄9省区30个地市50多个县区,顺流而下直到入海口。两次行程近万里,这般豪情,不让须眉。
新冠疫情爆发,李文亮医生也不幸感染,2020年2月6日晚到2月7日凌晨,传来他病危和去世的消息。不少人彻夜难眠,相拥而泣。网友说:“我从没看到过如此悲凉而愤懑的朋友圈。”这时候,李泓冰的个人微信“翩翩妈”留言:我们愤怒于你的预警被当成谣言,我们伤恸于你的死亡竟不是谣言……你从来和谣言无缘,却被迫因‘造谣’而具结‘悔过’。现在,因为不信你的‘哨声’,你的国家停摆,你的心脏停跳……还要怎样惨重的代价,才能让你和你们的哨声嘹亮,洞彻东方!”第二天,国家监察委宣布成立调查组,就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情况依法开展调查。
武汉封城早期,危重患者一床难求、情况危急。人民日报社推出“四类人员”(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和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求助信息网络通道。李泓冰虽然远在上海,发愿为武汉人尽一份力量。她组织分社记者和志愿者收集武汉求助信息,核实求证,转给前方报道组,汇报给中央指导组,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与本报其他部门和同事一道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各地社区封控中,老百姓对入户消杀议论纷纷。有些地方“大白”进入感染者家庭简单粗暴,出现财产损害,公众抵触。李泓冰采访了一些病毒学家,得知“物传人”对疫情扩散作用非常有限,非冷冻物品导致感染证据尚不充足。但专家们纷纷婉拒媒体报道。李泓冰挺身而出,2022年5月10日晚出镜,接受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夜线》连线,坦陈“入户消毒,还需要关注科学依据”;“对于采取让居民交钥匙这样的方法一定要慎之又慎,要让疫情防控更有效率,也更容易取得共识”。为了公共利益,当然不得不让渡一些个人权益,但这种让渡,是有边界的,就是法治,是科学。这段连线视频在朋友圈刷屏,推动了一些地方入户消杀的流程规范和工作改进。
张文宏医生一句“共产党员先上”被网民追捧。上海分社记者姜泓冰及时还原其表达场景,“硬核医生”背后是一个“硬核党支部”,是党员身先士卒的红色传统。上海分社多次安排报道,肯定张医生的专业意见和科学精神,澄清某些诋毁谣言。
关键时刻,主流媒体的担当,赢得了受众的认可和尊重。
抵达现场永远是有力量的
李泓冰说:虽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会被报道,但抵达现场永远是有力量的。
2008年汶川地震,李泓冰和同事郝洪随华山医院医疗救援队赶赴灾区,到达起初曝光不多的北川县城,目睹了一片末日景象:“这个原本蜷缩于两山合抱处的县城,已经残破不堪:昔日环绕的青山,如今被撕开数道伤疤;从前清澈的河流,已被滚滚山石掩埋,形成大小不一的堰塞湖;山塌了、楼倒了、路拧了,废墟中的钢筋,狰狞着指向天空。”当时国人关注焦点都集中在汶川,后来人们发现,北川才是地震中伤亡最惨重的地方。
随着医疗救援队到达安县雎水灾民安置点,发现一位71岁的孤残老人,被安置在远离帐篷群的田地中一顶单人户外运动帐篷中,阳光和灼热的地气双重烘烤,严重中暑,生命体征微弱。一个15岁的少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断药数日,面色紫绀。李泓冰当即找到负责救灾的乡镇干部,指出灾民物资分配不均。李泓冰愤怒了:“我是党报记者,有权报道救灾不力,对党和人民不负责任的作为。”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用党报记者身份申斥他人。
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老人和孩子得到及时救治。
女记者常有,女评论员不多见
新闻界优秀的女记者常有,突出的女评论员不多见。一些女记者往往不缺敏感,不输文采,常欠思想深度。盖因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写作,须兼备三种修养:新闻敏感、思想深度和文字表现力。
李泓冰一次次大声疾呼,经济建设不能以文物破坏、文化沦丧为代价。面对故宫安全事故和文化失格,她痛切地指出:失守的不仅是若干安保防线,还有发自内心的对守护国家级博物院那种如履薄冰的敬畏感。据说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曾被提议出掌故宫,老范坚决辞谢,称国之重器,不敢有米芥之疏,难担大任。“那种对国宝深深的敬畏之情与责任意识,令人动容,也令人怀想。” (2011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患者袭医案,网上竟有一些叫好声。李泓冰分析: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投入偏低造成医疗保障水平偏低,城乡与东西部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医药不分家带来“以药养医”、大处方等乱象,医药市场监管不力带来医托作祟、假药横行……患者便将怨气宣泄到了一线临床医生头上。请像提升教育投入一样,为提升医疗投入而呼吁努力。这才是让医生再不挨刀的治本之策。(《医患关系再也“伤不起”》,2012年3月26日人民日报)这篇报道在医护界的悲情中激起共鸣。
1995年元旦,人民日报华东版创刊。李泓冰参与了华东版的创办,沪居近三十年,对上海的老城厢和写字楼,官场和市民,经济、科教、文化,都了如指掌。她对上海的感情和认知,出发点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总体布局。她多次引用邓小平的一句话:“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例如,她曾几十次采访时任上海市市长和市委书记韩正,请韩正谈“国资的事要多管,国企的事要少管,企业经营的事不管”;打造“离世界最近的自由贸易区”。韩正还谈到政府信息公开,“民告官”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一大进步。李泓冰在人民网的访谈中还问韩正:您是否知道上海另一位韩姓人物韩寒?
在互联网“大众麦克风时代”,纸媒近了黄昏,新闻仍在路上。李泓冰依然主张“内容为王”。媒体的责任是提供观点,而不是提供萌点,是引领舆论,而不是迎合流行。新闻的全部尊严,不在于它穿哪件“衣裳”,而在于直立行走的赤裸裸的真实……
这几天网上在讨论新闻专业是否值得报考。其实,越是自媒体似是而非的传言和武断结论大行其道,职业媒体的专业性更加稀缺珍贵。“对新闻事实的核查,对社会议题的设置与占据,依旧是新闻学、新闻媒体的核心能力。”(宋志标)“在多元混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必须博采文史哲的知识营养,让自己有一个坚固的知识金字塔基,才能驾驭未来无数不按专业领域、纠结着很多社会因素、涉及众多社会问题的新闻。”(曹林)李泓冰正具备“文史哲整体知识塔基上所形成的对整体事实的敏锐洞察力”,还有尤为出色的表达能力。
才华未必都是天赋。同事记得,当年李泓冰怀孕时,在办公室一边呕吐一边写稿;女儿小时,先是慈母状哄孩子入睡,然后起身奋笔疾书作女强人状。
还在讲责任感的“呆子们”
李泓冰的父母是离休干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在部队工作的母亲带回来两张玉米饼,烤在暖气片上。说好了两岁的女儿和上大学的大姑一人吃一张。可是,女儿吃了自己的那一张后,跳着脚非要吃另一张不可。大姑说,孩子饿,就都给她吃了吧。妈妈执意不允。大姑只好含着泪把饼吃了下去。父母的基因传承,做人的良知浸入血液和骨髓。
1991年我回老家养病。李泓冰和温子健托名我们编写的科学家传记小册子加印稿酬,给我汇来1000元(那时候一笔很大的款项!)他俩还借采访机会,拐到扬州看望,后来又接我坐火车回北京,护送住院,并邀集同事同学到医院探望。当时我们三人都在困顿中。我在医院给李泓冰寄过一张新年贺卡,上写:“你的友情像白云一样深远,你的关怀像透明的冰山。”
新冠疫情转为“乙类乙管”后,她因为采访经历,对感染后的治疗颇有心得,不厌其烦为各地同事朋友排忧解难,有求必应。
1986年3月李泓冰在教科文部实习,报道北京计划免疫活动周,列出哪些领导参加活动。主任罗荣兴直言批评:“你年纪轻轻,怎么就学会了‘新华体’?”李泓冰赶紧拿回去重写了,把罗荣兴主任的话记取了一辈子。这才有了此后几十年读者和本报同仁激赏的清丽文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赞扬李泓冰的评论“大气,正气、灵气、才气、锐气”,很多评论把名字盖住,都能认出是她写的。
李泓冰的个人成就,离不开人民日报讲求业务也重视人才的大环境,版面的支持,特别是华东分社/上海分社友爱奋进的氛围。
事情有A面,也常有B面。后期李泓冰和同事参与的部分“大稿子”,有时宏大叙事取代了理性的细究,成为新的“吟咏体”。虽然读来依然赏心悦目。但作为过来人,却格外怀念她起步的八十年代深度报道,问题导向,忧患意识,如“蛇口风波”各抒己见,《鲁布革冲击》道尽体制改革的困惑,还有她自己写出的“互相注视的四代人”,直指“如果没有了‘代沟’,这个社会不是嫌太寂寞了吗?或者进步正在剧烈的冲突中酝酿着”……
在母校复旦大学的一次学术沙龙中,李泓冰坦言:我们这代人身上有八十年代很深的烙印。那时有点像春秋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忽然去掉了束缚,你觉得什么都可以去想,什么都可以去做,整个国家生机勃勃,只要使劲就能推动。那时我们没有权威感,说狂妄也好,思想解放也好,就是有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之所以能坚持,是有那个时代的精神营养。
到上海后,她成为华东分社才女团队和“@大江东工作室”的灵魂人物。2022年4月1日上海静默第一天,巨云鹏主持,带着网友走遍开埠近180年来从未如此安静的上海,短视频《请记住,上海这一天》收看人数超过1000万。王伟健、巨云鹏求证货车司机浦东“荒野求生”80多天;季觉苏报道00后UP主当“楼长”,崩溃大哭、“光宗耀祖”全体验……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才女变成了大家。李泓冰和同时代媒体人的努力,呼唤社会治理的改进,也有很多苦涩和无奈。罗荣兴曾在杂文中自嘲:“才子们已经在讲孤独感了,呆子们还在讲责任感,其落伍与没出息可谓不可救药。”李泓冰记得范敬宜老总编的话:记者“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历史长河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曲折,甚至是逆流,但是千回百转最后还是顺应老百姓的愿望。”(《“如果有来生,我还做记者”》,2010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