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产业科技Pro
互联网助贷新规发布之后,金融机构和助贷平台均对24%+资产进行调整。
不同平台定价结构不同,整改压力自然也不一样,但关于24%+如何继续做下去,大家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
经走访了解,目前行业内多家主做对客定价24%+以上业务的助贷平台,对外合作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按照合作规模从大到小分别是:“担保增信模式”、“对外导流(贷超)”、“代运营或者联合运营”。
其中,担保增信模式是助贷24%-36%定价区间的主要合作模式,一般由一家担保公司或者两家担保公司参与其中。
之所以采用担保增信模式,而不是分润模式,是因为商业银行和消金公司的分润业务的不良资产会留在资产负债表内,影响不良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它们根本无法承接明面上的24%以上高定价信贷产品。
这一模式跑通多年,比较成熟,平台方和资金方相互认可,共同受益。直到新规出台,被迫整改。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简称“助贷新规”)已定于10月1日施行。新规对包括融担费用在内的综合息费作出限定,24%成为互联网助贷定价的主流分界线。
当传统的双融担等收费模式难以为继时,寻找新的24%+落地方案就变得十分迫切。
现状:行业基本正常,部分平台资金减少
就互联网助贷24%+的业务现状来看,行业当前展业基本正常,下沉平台的36%资金供给减少。
行业人士表示,助贷新规主要影响的是中小助贷平台,他们的24%+业务的资金供给确实下降了,头部和腰部平台的业务目前还没特别大的变化。
具体来看助贷平台和资金机构对24%+业务的反应:
对助贷平台而言,中小平台的影响最大,24%+以上业务的“担保增信模式”、“对外导流(贷超)”规模都受到影响,资金供给减少;头部平台的24%以内业务影响较小,但是24%+的对外导流规模下降了。
毕竟,下游平台现在也吃不了这么多高定价资产。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很多资金机构改变策略,今年不看助贷规模,更看重助贷盈利。有的收紧了24%+资金供给,更多的还想在过渡期冲一波高定价资产,增厚安全垫。
综上,在当前的整改窗口期,助贷平台和资金方已经达成比较明确的合作意向:
(1)在10月助贷新规落地前,再冲一波36%高定价资产规模,增厚利润,抵御后期的业务和风险挑战。
(2)10月后如果明面24%-36%资产无法获取足够资金供给的话,就以“24%+权益/保险”作为主要展业方向。
趋势:不是联合担保/双融担,而是24%+权益/保险
此前,有平台尝试通过联合担保/双融担(共同收取担保费),以“24+12%”,“18+18%”的方式将息费提升,应对助贷新规过渡期后的24%+业务整改。实际上,这种模式并没有得到全面推行。
经了解,位于上海的几家助贷平台由于借款人征信数据需要“断直连”,才采取了这一类两家担保公司介入的模式,但是没有成为行业主流模式。
退一步讲,助贷新规在息费整改要求中,明确禁止了担保通道收咨询费和服务费,本意即是压降担保公司在助贷业务中的变相收费行为。如果继续用担保费的形式突破息费上限,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既然担保收费行不通,那就采用权益、保险等增值服务,以非息费的方式落地24%+费用。所谓“24%+权益/保险”模式,也就是借款人的利息费用、担保费用(如有)不超过年化24%,其他费用通过会员权益包、保险费来收取,然后再返还费用。
当前,部分平台的权益包或者保险费用占比能达到年化口径12%,少数超过了12%。
第一种模式,24%+保险
举例来说,A助贷平台联手保险经纪合作24%+保险。在客户申请借款时会推荐“百万医疗”等保险产品,附加“购买保险会提供给优先借款通道”、“加速审批”等营销内容,客户购买保险后会通过保险经纪公司收取保费,然后保险经纪公司获取相关保险佣金,助贷平台获取相关技术服务费等费用,以及佣金返还。
这类“24%+保险模式”的业务本质是,助贷平台获取了保险佣金。
第二种模式,24%+权益
行业通常做法是,助贷平台通过设置多种会员权益增加平台业务收入,会员产品一般会分为若干等级,超级/尊享或白银/黄金/白金,级别不同价格不等,高者每月上百元,低者每月也大几十元。
会员权益内容主要包括借款类权益,即快速审批、专属提额、快速放款、信用报告等,这也是打动用户购买的最重要服务。此外,会员权益还涵盖生活服务权益,比如话费券、影音会员、外卖红包、支付优惠券等。
此前,助贷平台会员权益的灵魂在于,会员产品与借款挂钩,以此引导借款人在申请借款时开通会员。在助贷行业监管更严之后,平台会员权益服务最好与借款切断,避免造成与借款审批的捆绑,将其视为助贷息费的一部分。
从风险角度来看,上述两种模式可以填补24%+的定价部分,而且模式很轻,能让助贷平台获得更多服务费用,并且不涉及信贷资产风险。
风险:规模快速调整,投放仍需谨慎
对于行业首选的24%+整改方案,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客诉。
之前金融消费者投诉的一大重点就是收费不透明、息费水平过高。这也提醒了助贷平台,在开展“24%+权益/保险模式”时,一是权益/保险费用不能与是否借款成功强绑定;二是收费标准需要在页面或者协议中明确列示,客诉时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借款人知悉所有费用,利息、担保费、权益包、保险费等。
客诉担忧叠加息费控制趋严,导致更多的平台和金融机构处于观望、甚至主动收缩的状态。
目前各地机构的展业态度还不完全统一,但是助贷业务主流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资金方收缩了中小平台的24%-36资产的资金供给。这也是影响行业未来变化的重要变量。
而从整个行业的目标来看,年初多家助贷平台2025年目标定的很高,但是助贷新规发布后,有的目标调整了。
2025年头部平台目标偏保守,中小平台目标继续增长24%+%资产,双融担保/联合担保模式扩张速度下降。中小平台的未来展业重点主要放在了“24%+权益/保险”模式。
此外,行业规模变动之际,还须关注风险变化。2025年一季度行业整体规模未见明显增长,多数头部机构明显控规模,行业早期风险有所抬头。如果大家继续控规模、都不再加大放款力度,行业风险或进一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