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浪潮汹涌而来,传媒业深受冲击。发生了什么?还将发生什么?主流媒体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事关成败。正确答案必定出自追溯5G源头,追究变化根由,追问实际应用。
过去十余年,作者任职于广电集团,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最近数年,作者深入研究媒体融合之路。作为底层技术力量,5G趋势成为作者关注的焦点。本书就是其阶段性成果。
将宏大视野与具体应用结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对5G由来和趋势的深入分析,为传媒应用构筑了动态演变的视角,不论如火如荼的应用如直播和短视频,还是逐步兴盛的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都有了进化的意义。
作为第一本全景阐述5G传媒应用的专著,本书的独特价值有三点:作者的观察视角、传媒的5G应用以及翔实的案例解读。无论身在传媒圈,还是传播界,只要你关注前沿,本书都值得一看。
精彩书摘
5G将给主流媒体带来什么?
4G时代,媒体“分而治之”的格局被打破,媒体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
然而对于数据体量、终端规模更为庞大的传输而言,4G网络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手机、终端设备密集处易发生卡顿甚至掉线,对超高清视频的带宽支撑严重不足,多通道直播的清晰度和稳定性有待提高等。
美国媒介环境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补救性媒介(remedial media)的概念,认为媒介的发展进化过程就是新媒介对旧媒介不断补救的过程。例如,电视是对广播没有图像的补救,录像机是对电视稍纵即逝的补救,而互联网可以看成是“补救性媒介的补救性媒介”,因为它是对各种传统媒介的改进。
按“补救性”理论进行分析,媒介底层技术也在不断迭代中进行着补救,可以说,后生媒介的补偿效应本来就是建立在底层技术的补偿基础之上。例如,有了卫星传输技术,才会出现可在全球范围接收、实现传播空间补救的卫星电视;有了带宽技术的不断升级,互联网对传统媒介的补救作用才得以越来越充分地发挥。
在同等覆盖密度和正常状态下,5G的登场将从带宽、速率、时延、能耗等全方位弥补4G的诸多短板,使移动通信技术作为重要的媒介底层技术从3G时代的奠定、4G时代的稳固走向5G时代的核心位置。
从1G到4G,移动通信网络承载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连接,而5G时代除了人人连接得以强化外,还通过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的构建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5G为一切连接提供了核心纽带,驱动了智慧社会、智能时代的来临。
在技术上,从1G到4G采用的都是封闭性的通信网络架构,而5G硬件采用的是通用服务器架构,和互联网高度相通,计算和通信开始融合演进,因而更为开放灵活,能够满足差异化的社会需求。人类正进行适配特定场景、为用户提供精准智能服务的Web 3.0阶段。
总之,5G作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又一次迭代,将使大量新兴应用、新兴形态、新兴平台、新兴模式在其所提供的肥沃土壤中孕育萌发、成长壮大,推动媒介生态的又一轮大变革。
2019年被称为中国的5G商用元年。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国内四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时代。中国成为继韩国、美国、瑞士、英国之后,全球第五个开通5G服务的国家。
近年来,随着5G逐步走向商用,关于5G与传播生态、5G对传媒业影响的议题广受业界关注,也是学术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下,我国正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5G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及核心基础设施,地位进一步提升,获得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这为传媒业探索和开拓5G应用场景及相关业态、促进自身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书立足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探究5G时代的传媒应用与发展路径。主流媒体(Mainstream Media)这一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在我国,主流媒体有着特定含义,通常是指以国家通讯社、党报、广播电视台、大型新闻网站为核心的中央和省级媒体机构。
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主流媒体总体上呈现的特征是:报道内容权威,传播范围广泛,彰显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和公信力强,且具备一定的市场垄断性,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广义而言,主流媒体也可泛指各类体制内的媒体。
然而如前文所述,从3G到4G,近十余年来媒介生态巨变,主流媒体的地位已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市场垄断被打破,经济实力受到削弱。反过来也限制了内容的生产传播,主流媒体边缘化已成为一种切实的忧虑。
面对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央要求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并非易事。
有研究者指出:“5G的到来不仅意味着更快的通信速度,更预示着传媒业态的进一步改变和重组:新媒体用户的行为特征将发生一系列改变,更多媒体用户从传统媒体流向新媒体,手机视频新闻也将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主流媒体在通过媒体融合提升传播力的同时,也不得不审视自身的盈利能力、造血机能。
”实践证明,意识形态是媒体的灵魂,文化是媒体的躯体,而经济是媒体的血液,拥有并影响到大多数受众、具有强大造血机能的媒体才是有竞争力、领引力的主流媒体。”
2014年以来,传统媒体都在实施媒体融合战略,经营收入趋向多元化,新媒体领域的收入有所增加,传统广告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但总体而言,很多主流媒体的经营形势不容乐观,亟须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传播技术的变革从来都是媒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那么对于主流媒体而言,5G商用将带来什么?利用5G寻求新增长点的路径何在?错过4G红利的传媒业怎样抓住5G契机促进融合转型,避免雪上加霜、加速衰落?这应当是从业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心中都有的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在应用场景上,5G的增强型移动宽带将很大程度地解决超高清视频、VR/AR等大体量数据文件的传输瓶颈,从而促成一系列新兴媒介应用场景的落地,但盈利模式仍待探索;
在生产方式上,5G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升级的赋能将有力驱动媒体智能化进程。机器生产内容以及更为先进的智能生产内容(Intelligence~geneiaied Content, IGC)有望全面走向普及,媒体从业者亦面临提升技能的压力;
市场经营方面,“万物皆媒”的前景将迫使媒体机构不再囿于过往以内容运营为主的业务范围,而是更为深刻地渗入其他经济社会系统中,在新的连接中提供多元化服务,建立商业生态体系,寻求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应当看到,5G在“补救”4G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因素,这是媒介技术进化中的常态。补救工作所带来的问题里还有如何补救新问题的挑战。解决第二级问题的新补救媒介当然会产生第三级的问题,如此等等。这就是宇宙及其各个方面普遍存在的“噪声”的另一种表现。5G及其所驱动的新应用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噪音”,无疑也是一片热潮中需要重视和应对的。
作者简介
唐俊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视听传播、媒体融合、纪录片等。曾长期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工作,历任电视新闻中心制片人、部门负责人、上海纪实频道副总监,有丰富的媒体实务经验。已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并著有《电视新闻市场竞争研究》《财经专业报道概论》(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