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看懂全球车企财报,才能看懂中国车企的弯道超车_资讯_鲸平台
看懂全球车企财报,才能看懂中国车企的弯道超车
2025.05.09 11:36 金角财经
数字背后,真实的产业逻辑。

作者 |金角财经 Chong Lei,CFA

随着全球车企财报密集出炉,处于转型关键节点的汽车行业重回聚光灯下。

研发投入持续飙升,正成为行业共性语言。A股上市车企研发费用率从2023年的4.2%跃升至2024年的4.7%,福特、大众等跨国巨头也在固态电池、智能平台等领域砸下千亿欧元级筹码。

这反映出无论是全球汽车巨头,还是中国车企,都在加大力度抢占技术高地。但与此同时,负债率、有息负债等财务指标,也成为舆论关注的“压力测试表”,尤其当主流车企负债率集体跨越60%警戒线,纸面数字的“焦虑感”与产业深层逻辑的“必然性”形成鲜明对冲。

数据表象下,该如何理性看待车企的财报?关键还是要搞清楚一系列看似惊人的数字,背后真实的产业逻辑。

是什么推高车企负债率?

当下,高负债率已成为全球主流汽车企业的共同现象。

2024年,福特的负债率达到84.27%,通用汽车为76.55%,大众集团是68.92%,大部分头部车企的负债率都在60%以上。

国内车企也不例外,奇瑞负债率高达88.64%(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蔚来和赛力斯的负债率分别为87.45%和87.38%,其他国内主流车企的负债率同样和大部分海外车企保持统同一水平。

如此高的负债率看似惊人,实则与汽车企业的运营模式紧密相关,因为在汽车行业处于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无论是研发新技术、建设新工厂,还是管理供应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正因如此,汽车行业想要发展,巨额投资和研发投入必不可少,这也是全球主流车企总负债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而且通常企业规模越大、营收越高,总负债也就越高。

截至2024年末,大众集团营收2.5万亿元,总负债达3.4万亿元,是同期营收的136%;丰田营收2.2万亿元,总负债达2.7万亿元,是同期营收的123%。

相比之下,国内车企的负债情况更加稳健。

比亚迪营收7771亿元,总负债5847亿元,为同期营收的75%;吉利控股营收5748亿元,总负债5047亿元,为同期营收的88%。

这些数据表明,车企的高负债,是它们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以及扩大规模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而通过负债与营收的比例对比可以发现,中国车企的实际债务水平要低于国外同行。

海外车企“痴迷”有息负债

企业负债主要分为无息负债和有息负债两类。由于有息负债存在还本付息压力,一旦处理不好,企业可能陷入资金周转困境,所以它更能体现企业真实的债务压力。

从全球车企负债现状来看,头部跨国车企对有息负债的依赖程度普遍较高,而国内主流车企的有息负债水平相对较低。

以丰田为例,其有息负债规模约1.87万亿元,占总负债的68%。此外,通用汽车、奔驰、宝马等国际知名车企,有息负债也都达到了数千亿元。​

反观国内车企,吉利控股有息负债860亿元,占总负债的17%;长城汽车有息负债168亿元,占总负债的12%;比亚迪的有息负债约286亿元,仅占总负债的5%。

对比同等销售规模的车企,国内车企在负债指标上的优势更为明显。

2024年,比亚迪汽车销量达427万辆,与通用、福特处于同一量级。但福特和通用的总负债与同期营收的比例均超过100%,比亚迪仅为75%;两家外资巨头的有息负债占总负债比例都超过60%,比亚迪的这一比例只有5%,偿债压力远低于国际竞争对手。​

由此可见,海外车企更“痴迷”有息负债,国内车企则遵循更严谨的财务纪律,资产负债表更加稳健。

负债管理成关键竞争力

在分析车企负债时,不能只关注负债对车企自身的影响,更要考虑它是否会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尤其是第三方供应商造成不良影响。

判断一家车企的应付账款规模是否合理,有个很实用的指标——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这个比例越低,意味着企业在同等营收规模下,未到期支付给供应商的货款相对较少。

以公开数据为例,蔚来该比例为52%,长安为49%,长城汽车39%,上汽集团38%,比亚迪则是31%,处于行业最低水平。

此外,企业和供应商要实现互利共赢,除了采购规模,付款速度和及时性也很关键。其中,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是重要参考依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比亚迪平均127天完成对上游供应商的付款,长城汽车为163天,蔚来195天,长安超过200天。比亚迪的付款周期是行业最短的,足以体现中国头部车企对于产业链健康发展的积极带动作用。

​全球汽车行业在变革中发展,负债管控能力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行业最后比拼的不仅是规模和盈利,更是财务结构的健康度。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愈发迅猛,中国车企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凭借稳健的财务管控能力和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有望在行业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

15.06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