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至,仲夏始,正是收获好时节。腾讯新闻近日已开启“精品内容粉丝节”系列活动。活动包括经典展映、主创沙龙、阿那亚线下盛典等精品策划,在美好内容之海,共同探索新的可能。
第二场主创沙龙中,腾讯新闻立春工作室总监张立意、总制片人张爽、《敦煌师父》总导演黎振亚、《再出发2023》总导演耿杰,以“纪录镜头外的故事”为主题,在直播间畅谈纪录片创作。
沙龙中,前海峡都市报、凤凰网摄影记者、现纪录片创作者夏大朋连线提问,询问商业化纪录片如何平衡客户诉求和内容故事性,以及观众是否愿意花时间观看长视频的问题。众位主创对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是内容实录,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夏大朋:我看到《敦煌师父》《再出发2023》两个节目都是商业化的项目,想问如何做到客户诉求和内容故事性平衡的?尤其是作为平台的商业化纪录片项目,如何去平衡客户、受众和内容呢?
张爽: 这个大家都懂,“懂得都懂”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一切。我其实可能跟各位一样,在这里面遇到的事情太多了。我在工作前期的时候,个性可能也比较直接,很多时候对不能完成的要求就直接拒绝。但是我现在回看,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后来我在解决这类事情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方法,就是你把它分成两个维度,现在我也是这么做的,就是客户品牌的事情归品牌的事情,内容归内容。我们作为内容创作者,首先从内容的角度来说,内容的完整性、优质性,肯定是放在首位的。
但是我刚刚也说我们和客户的立场可能不同,但你不能说客户的要求是不对的,他的很多要求是站在品牌方的角度,那我就在想能不能把他的KPI,把他的诉求和我的分开。
另外,我必须承认现在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内容,平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发挥空间,我们也是受到了保护的。比如说客户他的重点是在传播方面,把他的品牌增益最大化,那我能不能真在传播上给他多一些的资源,让他对内容尽量少一些干涉,这个肯定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你想要什么,我再增加额外的部分给你,然后内容本身尽量少去干预。
但是这是在一个非常理想的语境下,那绝大部分情况下可能不行,那我们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说,ok,我可能要增加一个环节,或者增加一个彩蛋,增加一个其他的权益去满足你这些要求。但是我们片子本身就不要去虚构,去过多的干涉,这也是一种方法。但是我想说,现在市场上的客户实际上都是被各大平台和各种参差不齐的内容教育过的。所以客户也真的是有一点越来越难沟通了,就是我们认为创新的方法,客户可能在其他的节目当中尝试过了,所以也很难逼着我们说是不是还有一些新的东西去尝试。
不过我现在真的是越发珍惜客户了,以前都是首先要服务内容本身,客户进来的话,你只是一个品牌赞助方,但是现在我也觉得大家都不容易,然后如果说硬要找到中间有一个平衡的话,就是我希望能够遇到像我们一样为客户考虑的,也能为我们考虑的客户。我觉得双方之间的互相理解才能达到这个平衡。任何一方的退让,如果另一方是步步相逼,那这个退让没有意义,就永远不会平衡,皮筋一直是拉紧的,所以最终如果给一个标准答案的话,我觉得是客户和内容的互相理解吧。
黎振亚: 这一点上,我想分享一下我内心的经历和变化,早几年在业内很多客户都觉得我是一个最牛乙方,特别难沟通,包括我们拍的很多品牌,包括汽车客户,合同上签五秒露出,那我一定卡死。不会多一秒钟给他的露出的时间,曾经我是这么干的。后来其实跟爽哥有点相似,就是市场环境越来越不好,然后我们也在反思,就是其实我们还是得感恩,我们能做这样的项目,还是因为有客户帮我们买单,我们才能够去做好的项目,首先这是从自己内心的一种调整。
然后第二,其实我提供另外一个观点就是,客户他其实不是特别的想去要求你,比如说我的权益真的露出了多少秒,多少次,他其实更看重的是这个IP的势能是不是足够的大,如果是一个拥有足够巨大势能的IP的时候,客户对于权益的露出方式和时间是可以有弹性空间的,这是一个我们在做很多商业类纪录片时候的一个诀窍,就是我们尽可能的把IP的势能做大。
也就是从内容端来说,第一,我把内容本身的质量做好,这是其一,也是最根本的。第二就是我在传播端,我尽可能的让这个IP具备传播力,那么在整体的赋能之下,对商业品牌来说,可以去沟通的空间就会变大,而不会去卡我,整体来说达到双赢,对于平台也好,我们内容创作者也好,一起共同努力,把我们手上IP势能的质量做大,这是我认为的一个最良性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
然后至于小的方式,刚刚爽哥说了很多技巧,比如说增加环节,把这种商务和内容之间做剥离,都是很常规的一些方式了。但是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把IP势能做大,这是能够相互去产生共鸣的最好的方式。
张立意: 可能怎么都没想到,我们的两位主创,首先讲的都是越来越珍惜客户,但是我确实也能理解,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说要珍惜客户?其实可能从完全商业的角度上面来讲,我们做的这种偏严肃的内容,或是愿意来赞助我们去拍这种严肃内容的客户,他们本身是在做品牌或者是做一些价值传递,上面有一些更高的野心,他们其实是有品位的客户。
其实我们愿意说有一些空间去跟他们共创,我们其实也并不排斥客户跟我们在概念上,在想法上有一些更高的碰撞,更好的火花,我们只不过是厌恶。他们在细节跟行动上面去限制我们创作的空间而已,所以其实我觉得可能在一个比较良性的沟通情况下,这些东西是可沟通的。但如果实在不可沟通,那作为内容创业者最后的那条底线,还是我要确保我的东西不走样。希望咱们的回答可以给夏大朋一些答案。
夏大朋:《敦煌师父》《再出发2023》这两个节目正片平均二十多分钟,在资讯平台上算长片了。在短视频时代,观众会愿意花时间看长视频吗?或者说你们是怎么去吸引观众把它看完呢?就是说有没有一些技巧呢?
张立意: 作为一个平台方来说,这个事情至少在腾讯新闻上,很客观的说,腾讯新闻它是一个更适合看短视频的场所,因为腾讯新闻的出身是做资讯起家的平台,其实你要看的哪怕是新闻相关的资讯视频或是就整个消费的场景来说,它是向短的。所以它其实不太像一个长视频网站,能够让人沉下心来去看长视频。
但是我们在这块上面有一些信心,《再出发2023》然后包括《敦煌师父》,其实从我们后台的数据来看,转化率和完播率都挺不错。我不能保证说每一个点进来的人他都会把它看完,但是我只能说能够坚持到后面看完的人不少,然后看完了之后发表评论的人也非常多,我们的互动量也很高。
所以我更愿意把“在新闻平台有没有人愿意看长视频”这个事情,把它作为一个筛选机制,就是愿意来看短视频的都是我们的潜在受众,但是愿意把我们的整个长视频看完的人,不仅是我们的观众,也是我们的战友。我自己内心中是会把每一个看完我们长视频的这些观众视作是跟我们一起在共同创作完成这个作品的人,就好像很老的一句话“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就是每个人看完长片之后,他才能够在内心面有他自己的一个输出,有他自己的一个想法。
短片在这个时代是一个被快速消费、传播更广的内容形式,但是其实我们确实可以看到短篇的内容,更多的是情绪上的消费,它很容易把一个人煽动起来,它很容易调动你的某些细胞,调动你的一些想法,但是真正能够让你看完,去完整的了解一个人了,了解一件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有一些交互,它一定还是相对来比较长的篇幅,就是像“再出发”跟“敦煌”。
其实这两个片子我都跟张爽发生过一些争执,就是我会说,你再短一点,然后她就说,我已经很短啦,我实在短不下去了。也就多了这几分钟,但是我如果再砍的话,他的故事就不完整了,那这时候怎么办?那还是要先尊重我的内容本身。那么就是看我的这个题材,有没有人愿意跟我一起看完,他看不完的那些可能缘分就到这里为止,但是能够看完的,他一定能从这里面更有所得。
而且从更长尾的效应来看,就是我们做了这么多年节目,能够在网络上或者在社交媒体上被反复观看,反复理解,然后在很多年之后依然还有回响的,几乎没有短视频,都是长篇。所以我们不回避这个问题,完全看完的,然后看长篇的一定比看短视频的少很多,但是这些人很珍贵,然后是我们的战友,也能够持续下去,并且跟我们一起去完成这个作品,并且是由他们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我们依然还是要坚持去讲完整的故事,去给我们想要讲的人和事,这是我们的想法。我觉得真的可以夸一下,就是我们的片子转化率还不错,就画面跟故事节奏都不错,这个让导演来和制片人来说一说吧!
黎振亚: 我提供一个另外的观点,“纪录片在整个的行业里面变得越来越窄”,其实我觉得不是,我反而觉得它会越来越好,因为从以往这几年的数据来看,现在的年轻人对于纪录片的喜爱和接受度是逐年在递增的,它的受众群体在扩大,所以我觉得我对这个行业是看好的,而没有出现越来越收窄的情况。
但是你说商业转化这个问题,它和纪录片本身没有关系,它是大的经济环境带来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维度里面去看现在的内容产品,它会趋于两极化,一方面就是更短的产品,类似于有其他的这种短视频的平台,还有一种就是我更愿意用另外一个词,叫做深度内容。来来定义所谓的所谓的长视频,它和长短其实关系不大,有的很短的内容可能也是五分钟,但是它也是深度内容,那么你会发现,现在的深度内容的需求是逐年在递增的。然后用户在深度内容上是有一定的忠诚度的,所以为什么在腾讯新闻这样的平台,尝试类似于像“敦煌师父”和“再出发”这样的相对来说比较长的内容,能够有这么好的一个完播率,和它本身平台的用户属性,以及对于深度内容的需求是有一定关联的。
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下,其实我们作为内容创作者,能够不断地吸引住用户,不抛弃我们的内容,其实就是我认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我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是很多类似于科普内容,自然类的纪录片,他们的创作方式。
那么第二种其实是什么?我在提供情绪价值。这种情绪价值就很多,类似于人物故事类的那个纪录片他们可能会提供观众的一些价值,那么其实我们不管做任何的题材,我其实都在围绕着这两个核心在不断的做一些创造。那么其实不管从哪个方向上来说,我只要把这个内容做的足够的深度,那么它其实就不会怕我们的用户去跳转。
如果它失去了这个观众,是因为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观点,我们的视角或者是我们的讲述的方式,其实没有达到这样对于深度内容有需求的用户的点上。所以我觉得作为创作者,我们应该更加有信心,就是说我们这样把内容从本质上做好,其实是不怕所谓的长与短的,因为现在你现在去院线,然后现在互联网上会出现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的影片,包括现在院线是越来越长,两个小时以上的片越来越多,所以并不是观众愿意接受短的信息,还是我们没有提供更好的深度内容给到用户而已,我是这么觉得的。
张爽: 我想说的是,如果用户是因为时长问题而选择关闭了我们的页面。那我首先会考虑是不是我的内容做得不够好。就是不够有足够的吸引力来让他驻足和花时间来观看。让我们内容创作者不断去完善内容本身的一个自省或者是反思。
就是传播方式无论是短视频碎片化,包括前一阵子很火的元宇宙,包括现在的AI虚拟人物,这些都是可变的,但是内容本身的这个内核它其实是不变的。
所以我们就比如说我们在做的“再出发”也是一样,那个我们其实不光这一档节目,平台很多节目,尤其是在腾讯新闻,我们确实有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即使我们做了长视频,也要把这些长视频变成一些拆条和短视频,先去做预告,做传播。
转化率的表现也是事实,尤其是“再出发”这个项目,我们的单条资讯,评论可能几百,“再出发”的长视频正片的评论其实是有破千的,有着很好的转换率,所以我会觉得运营思路他会顺应观众的喜好。但是回归到内容本身,我还是坚信精英创作的理念。就是观众实际上也应该被好的内容教导和牵引,所以我觉得这两者实际上不矛盾。技巧上我觉得耿导可以做个收尾。
耿杰:我其实跟刚才三位说的没有更突破的理解,就是我一直觉得在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是一个需求或者是比较的一种来来回回的关系,就是在我的概念中长视频它有一定的受众人群,短视频也有。就是我们把它放在一块的时候,就会产生了讨论和争论的关系,但实际上它是否要形成这样的一个对比,其实我本身对这个事情并不理解,或者是说我没办法去探清这种关系。
那再回到刚开始说的问题,长视频也好,短视频也好,你需要把关注的东西或者是你要刻画的东西做好,就是我们在拍一个人物的时候,人物是有形象的,你怎么去拍好这样的一个形象,你可能会拍他的动作,作为他的一种性格或者是一种表达。我觉得其实就是去想怎样去做好这个事情吧。
我发现我做了那么多片子,就是想片子拍给谁的时候或者这个片子如何成为一个关注焦点的时候。我是在怀疑和探索当中去想这个事情的,那我就在不断的去想就好了,不断的去找那个我自己心里面的那个我认为真的东西。
导演需要既客观又主观,每个人的想法和表达都不同,拍片子真的就是一个在寻找知音的过程,或者是找一个共同体或者是一个群体的过程,我们如果一定说让所有人喜欢,那我就觉得反而别那样说,那样你就做不了了。
当然我也同意,就是说我们真要拍一个片子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要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要不断的去想我们是否做好了它,或者是做到一个更客观,当然也是主观的,但是尽量的把它做成一个丰富的内容,我觉得这是个庞大而复杂的事情,永远在探讨,永远在聊,但是它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又变得很有意思,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清楚,我是就是这样认为的。
*本文由研讨整理而成,有删减。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