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上海市委网信办副主任杨俊寄语复旦新闻毕业生:相信坚持的力量_资讯_鲸平台
上海市委网信办副主任杨俊寄语复旦新闻毕业生:相信坚持的力量
2023.06.15 09:41

6月14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上,上海市委网信办副主任、新闻学院1992届毕业生杨俊致辞《相信坚持的力量》,寄语全体毕业生。全文如下:

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31年前的夏天,一个闷热的雨后下午,就在相辉堂前,我和几位同学一起,留下了学生时代最后一张合影,带着一点忧伤,饱含期待、恋恋不舍地与复旦园告别。当年没有今天这样隆重的典礼,也没有庄严的学士袍相伴,至今深感遗憾。此后尽管曾多次回到母校,但所有的回来,都未曾像今天这样令我激动与忐忑,谢谢新闻学院给予我这样的机会,得以与即将毕业的学妹学弟们交流,这是莫大的荣誉。在这里由衷地祝贺各位同学:你们毕业了!

从复旦新闻学院毕业,是人生的重要时刻,特别是你们,在学习生涯中,又经历了三年特殊的挑战与考验。今天,你们能够面对面、肩并肩一起相聚参加毕业典礼,真好!有一位与你们同龄的女孩,在一堂疲惫的网课后曾经问我:难道只有我的大学生活如此特殊吗?我当时被问住了。但,我们一起坚持着前行,今天看到了雨后的晴朗天空。

也许每一代人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挑战时刻,难以确定、充满焦虑、茫然无措。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命运定制”时刻,似乎有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把握。但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就需要我们有信念,需要我们相信坚持的力量,去披荆斩棘、历练身心。

今天,我想起了自己的开学第一课。那是1988年开学典礼临近尾声,谢希德校长突然来到了我们8813新生教室门口。听老师介绍说,这是当年文科考分最高的班级,各地不少“状元”在这里。谢校长亲切地微笑着,用温婉又坚定的语气说:你们是铁肩担道义的人。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一幕,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谢希德校长和蔼而又坚毅的身影仿佛闪着光,至今难以忘怀。

在复旦新闻学院毕业31年来,我感受过初入行就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欣喜,经历过事业瓶颈期,有过职业转换的惶恐,也饱尝开拓新领域的苦辣酸甜,更面临众多突发事件处理时小我与大我的艰难抉择……就在许多特殊的时刻,那个闪着光的身影,始终照亮着前路,温暖着内心,给予我坚持的力量。

同学们,118年来,复旦作为中国人自己建立的高等学府,在时代洪流中无论经历怎样的“命运定制”,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一代代优秀复旦学子都始终秉承“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始终不负民族、国家和人民,是坚持的力量让我们一路走来变得更加坚强。正如《海边的卡夫卡》里说的:命运就像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你从沙尘暴中走出,你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

同学们,你们毕业了,在人工智能扑面而来的时代,从学术严谨的复旦新闻学院毕业。信息技术颠覆着日常生活,也颠覆了信息传播格局。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既传播着最快捷的新闻和事实,也同时有利益流量带来的泡沫泛起和算法巨锁制造的信息茧房。一些“自媒体”在刻意打扮的认知争夺中,试图潜移默化解构中华历史文化精粹和共同价值基石。专业媒体的严谨常常在社交账号的快餐式表达和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中不占上风,甚至有人问:我们还需要专业媒体吗?未来还需要记者吗?

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时代之问,提给了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我想起了自己在新民晚报当记者时,前辈们经常讲的一句话:记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代言人。党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反映现实生活,更负有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进步、引领社会前行的职责,这就是我们区别于许许多多社交账号的不同。我和同行者们,在新民晚报采写新闻报道特别是重要的舆论监督报道时,是这样坚持的;在互联网时代创立政府信息公开的“上海发布”时,是这样坚持的;在直面网络民意、建构清朗网络空间时,是这样坚持的。风雨无阻、知行合一、践行使命,我们相信坚持的力量。

同学们,个人力量是渺小的,幸运的是我们拥有坚强的群体。回望我们共同经历的岁月,在互联网大潮的不断冲击中,一大批优秀新闻工作者始终是信息时代的中流砥柱。无论国家大事还是凡人小事,无论是记录重大历史时刻、追踪重大突发事件,还是维护公序良俗、反映民生疾苦。每当历史车轮行进到关键处,每当纷繁复杂的舆论场需要辨清是非,总有专业媒体人在守护正义、凝聚共识,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他们中有很多是复旦新闻学院走出去的毕业生,铭记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坚守着“好学力行”的学院座右铭,践行着“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初心。他们相信坚持的力量。

同学们,你们毕业了,即将真正汇入社会洪流,接受现实锤炼,感知世界的方方面面。我想对亲爱的你们说:无论今后身在何处,从事什么职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路,请永远记得我们是新闻人,我们是复旦人,我们是中国人。不管世界是如何纷繁复杂,请相信坚持的力量!

坚持思考。不要让唾手可得的技术手段和算法定制的信息碎片接管我们的大脑。帕斯卡说过,人类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如果我们放弃用大脑思考的能力,放弃与更深邃思想同行的渴望,将等同于一根随波逐流的枯萎芦苇。

坚持奉献。把“复旦大学”四个大字赋予我们的光环变成回馈社会的温暖力量。我们身处的相辉堂,包含着老校长的名字。正是老校长在任时,中文系的刘大白先生写下了复旦校歌歌词:“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渗透于复旦与复旦新闻人的基因之中。

坚持团结。托尔斯泰写过,使人团结的是善和美,使人分裂的是恶和丑。请耐心用新闻学院教会我们的方法,用我们的眼和手、笔和镜头、声音和画面、键盘和软件,去伪存真、揭恶扬善、消弭隔阂,努力凝聚起这个时代最为珍贵的社会共识。

再次感谢张涛甫院长和学院给予我这次发言机会。感谢各位亲爱的老师,祝福所有的同学前程远大!谢谢大家。(来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公众号)

链接:

杨俊曾是新民晚报记者。

杨俊1991年到新民晚报实习时,随记者采写的第一篇文章就得了奖。

随着上海市政建设日新月异,杨俊的业务水平也"行情看涨"。1993年10月,报社领导孙洪康带杨俊深入杨浦大桥建设工地采访,精心写就长篇通讯《中国质量的一座丰碑》,被评为当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大桥开通那一天,当其它记者关注着通车庆典和出席的领导时,杨俊却将目光投向了周围的人群。她看到原副市长倪天增的夫人郑礼贞、著名桥梁设计专家张介望的夫人徐为华在一旁悄然流泪,因为她们的丈夫都为杨浦大桥流尽最后一滴血汗,却不能分享今日的成功与喜悦。在杨俊细腻的笔触下,一篇《忘不了早早离去的人》写得情真意切,分外感人。

杨俊作为浦东记者站第一任记者,在浦东大展"拳脚",半年内吃掉了好几箱方便面。担任市政记者以来,与彭正勇、卢方、习慧泽等前几任实力派男记者不同,杨俊以女性特有的目光和情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在徐浦大桥合龙前夜,杨俊在施工现场从下午一直坐到子夜,目睹了合龙的全过程。夜晚江风又大又急,"悬"在半空中的杨俊又冷又饿,但她全然不顾。凭着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她连夜赶稿,饱蘸深情写就《江风夜色交响曲》,让读者为之动容。

一篇《停工整顿这一天》,再次证明了杨俊敏锐的新闻眼和敬业精神。她一天内在上海各处工地跑了一大圈,发现不少本该停工整顿的工地无视市政府的规定,便写了这么篇"充满火药味"的报道,最终以全票当选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一连几年,杨俊几乎成了新民晚报得奖"专业户"之一,报社还专门为这名出色的女记者召开了新闻作品研讨会。(摘自秦武平:《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新晚经济部女记者众生相》,原载《新民晚报》2004年9月6日)

13.56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