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半年6位主持人离职,央视从“金饭碗”变“金跳板”?_资讯_鲸平台
半年6位主持人离职,央视从“金饭碗”变“金跳板”?
2023.10.20 15:22 付潇阅

10月19日晚间,刘芳菲在其社交平台回应离职。她称感谢央视的舞台、感谢观众的厚爱。自己坚持在新媒体分享传统文化之美,分享旅行中的见闻和自己的人生感悟。

近期,央视似乎掀起了“离职潮”——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半年时间,已有6位主持人宣布离职,除了刘芳菲,还有水均益的女儿水亦诗,以及李思思、海霞、欧阳夏丹、刘天伊等,相当于平均每个月都有人离开。

不仅仅是央视,主流地方电视台亦如此,前山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林嘉仪、前湖南卫视主持人梁田、前成都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刘羊漾也在近期相继离职。

‍‍曾几何时,央视主持人的身份是妥妥的“金饭碗”,象征着难求的“梦想”和“荣誉”。可现如今,“金饭碗”似乎没有那么香了,“金饭碗”似乎成了“金跳板”。

一、压力、待遇与前程焦虑‍‍

观察、梳理离职主流电视台主持人表述的离职原因与从业现状,可看出离开原因无外乎三点——压力、待遇、前程焦虑。

薪资是一个敏感话题,央视主持人鲜有提及相关细节。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位知名地方台主持人的分享中窥见一二。

压力与待遇是被普遍提到的问题。8月,曾在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工作十年的主持人徐侃在社交平台讲述,十年间,他的基本工资上涨了1160元(从1340元涨到了2500元),最高峰时,加上提成与各项补贴的总月薪为10530元。

有人会认为,主持人岗位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利用平台带来的知名度“挣外快”。徐侃却表示,由于台里工作强度较大,对兼职的管控较严,“外快几乎没有机会”。

5月从成都广播电视台辞职的主持人刘羊漾也提及:“电视台在十多年前真的是一个好的平台,甚至现在也有很多人说这是个铁饭碗!可身在这围城中才知道他的工资待遇令人心寒!作为一个主持人我一直对这份工作保持着热爱,就算工资低节目量少也不足以让我放弃。直到这两年节目一个个关停,到2023年几乎没有节目可做,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焦虑!”

“为了一周一次,一次一分钟录棚的节目,根本不敢请年假!并且主持人岗位也要执行行政班打卡制度!为了一分钟的节目口子,也需要不良性的争取,而且一次次自我怀疑!”

也有多位主持人提到工作成就感减弱,以及对前途的焦虑。

梁田在辞职信里说:“我用了11年的时间,活成了大家喜爱的梁田姐姐。接下来的11年,我想试试,成为拥有未知的美好前缀的梁田。无关地位、无关荣耀,只为探寻。”

刘天伊在官宣离职视频里分享道:“仿佛我只要不喊停,就能一直维持这种看起来的光鲜亦或顺利。可是我好像很久没有为了一个节目,一个任务而感到紧张兴奋,工作好像真的只是变成了工作而已。”

二、主流电视台主持人的终点是网红、带货?‍

已离职的央视主持人们纷纷用行动透露更心仪的去处——直播带货、内容自媒体。‍‍‍‍‍

8月,刘芳菲在某红书开启直播带货,且成绩不菲——在她的橱窗中,有27件好物,她推荐的宝贝已售1.1万件,超过1万的粉丝在跟她买,直播最高观看人数达到了五十多万。‍

李思思在抖音账号有近千万粉丝,身份标签是“主持人李思思”以及“电商优质作者”。她的商品橱窗有超8127粉丝在跟她买,推荐宝贝已售8788件。目前已发布688个作品,分享了许多个人成长领域的内容。

欧阳夏丹则于2023年初开始经营短视频账号,目前已有293.6万粉丝,发布了145个作品。她会参与很多的线下活动,担任现场主持人;也会拍摄一些旅游打卡探店的视频,还会分享自己的运动日常和睡前读书。

此前,刘纯燕(金龟子)、郎永淳、王小骞、李小萌、曹颖、张蕾、张泉灵、杨澜、方琼、周洲、经纬等顶着“央视主播”头衔的主持人也相继涉足直播带货。

三、生态、心态变化是底层原因

当然,主持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注定高压,而收入不符合心意、出现职业瓶颈期,也属于正常现象,不算是值得刻意讨论的话题。

实际上,央视出现主持人“离职潮”的根本原因,在于媒体生态的变化,以及从业者心态的转变。‍‍‍‍‍‍即“从业更优解”以及更多元价值观的涌现。

生态方面,央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媒体之一,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然而,在新媒体崛起、娱乐产业百花齐放的今天,央视本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优秀的自媒体人层出不穷,观众的口味和需求愈发越来越多样化,媒体内容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数字人、虚拟主播、ChatGPT……人工智能领域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在冲击着从业者的生存环境与从业预期。

虽然“网红”“主播”“电商”的定位听起来没有“央视主持人”那样“高大上”,但是当“收视率下跌”“节目停播”遇上“电商崛起”“网红经济”,从业者带着在大平台积累的技能、资源与名气,寻求更优解也在情理之中。‍‍‍‍‍‍‍

心态方面,传媒行业作为受到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发展影响最大的行业,从业者们受到的启发就是学会“拥抱不确定性”。‍‍‍‍‍‍‍‍‍

近年来,多位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发表讲话,对年轻人强调“应对不确定性”。2022年,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在对学生的毕业赠言提到,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在于能够面对不确定性,努力地追寻和探索确定性,并面对人类的有限性,不断地超越自己。

2023年6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在学生毕业典礼中提到,时代巨流河千帆竞渡,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人工智能,传播技术快进键时刻牵动键盘侠的神经,更加考验传媒人的定力和能力。在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更加需要我们传媒人的守望和托举。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打捞确定性,呈现确定性,传播确定性,成就确定的自己。

在过去,在一个工作干到退休的时代,人们似乎对“稳定”“大平台”有着不可撼动的执着,即便感到迷茫与压力,也会想着法子“扛过去”。

但在如今这个科技先进、充满变数思维多元的社会环境里,从业者们越发发觉,行业在发展,生命本质上是一个不断体验、不断尝试的过程,从业者们可以在变化的生态中,发觉更让人惊喜的自己。

85.76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