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小鲸漫谈丨上海交广台风报道一线记者小乐: 多备一双眼睛看世界 多谈一些细节暖人心_资讯_鲸平台
小鲸漫谈丨上海交广台风报道一线记者小乐: 多备一双眼睛看世界 多谈一些细节暖人心
2021.10.11 10:13

今年第18号台风“圆规”(热带风暴级)的中心11日早晨5点钟位于菲律宾马尼拉东北方向约63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预计它将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逐渐向巴士海峡附近海域靠近。目前,广东已有7个地区挂出了台风白色预警,福建3地挂出了台风黄色预警,浙江沿海有14个地区挂出了大风黄色预警,上海也挂出了大风蓝色预警,各地的台风报道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

上海交通广播作为上海市唯一一家应急广播,每到台风来临都冲在一线,将最新、最全、最准确的消息带给听众。小乐是交广台风报道记者的一员,十年的台风报道经验让他在风大雨急中赶赴准确的点位,抓取关键的信息,为听众带来最想知道的那些消息。一线台风报道需要准备哪些装备?前期会怎样部署?记者们都会关注哪些题材?今天我们跟上海交通广播记者小乐一起聊一聊台风报道的故事。

问: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最近一次的台风报道的相关情况,从前期的部署到实地采访,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过程。

乐:最近一次与上海擦肩而过的台风就是“灿都”了。前期的预报说是它一个“风王”,所以当时台里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从台风接近到离开差不多近三天的时间里,我们都全力关注,大家也都没怎么好好休息过,工作节奏还是很紧张的。即便是半夜没有直播的时段,比如两三点的时候还是会醒,打开手机去看看台风的路径,是不是离上海近了。因为这次的台风是从同纬度的上海的东侧北上,在之前的预判中这个台风是要登陆上海的,所以我们不敢懈怠,一直关注风雨对上海的影响。

因为交通广播在交通领域相对专业,所以在抗台中,特别是我们一线的记者,其实也积攒了不少经验。比如说台风“烟花”和“灿都”,一个是登陆内陆后上海处于台风东侧,一个是沿着上海北上,这对上海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灿都”风的影响大于雨,那如果是登陆且处于北侧就是雨的影响大于风。这种情况下,工作的岗位也好,对整体报道的部署也好,都会根据不同的台风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灿都”报道的三天时间,我第一天关注的是隧道股份城市运营数字化管理中心,因为他们有大桥、高速公路等等这些地方的积水抢救情况,都一目了然可以看到的,第一天的情况其实还好,虽然预报说有大雨暴雨,但因为是累计雨量不是短时瞬时雨量,所以城市没有出现大面积积水,总体来说比较平稳。第二天和第三天“灿都”对上海的影响相对来说较重,我们就重点关注了台风对上海交通的影响,一方面比如说轮渡停了,就关注越江情况,与黄浦和虹口的交警取得联系,了解越江的措施,第一时间把相关消息告诉大家。那天我也去了莘庄地铁站,了解地铁停运对市民的影响,由于停运信息前一天晚上发布,所以很多市民当天还不知道地铁停运,第二天去了地铁站才知道地铁停运,只能乘坐公交去莘庄换乘一号线。当天我也关注了几个新闻点,比如说沿线停运地铁沿线的拥堵加剧了,而且很多市民是地铁改公交,很多跟地铁重线的公交满载率都非常高,所以在节目中也做了连线和引导。

在“灿都”的报道中,除了广播外我们还采用了视频传输,我们交广微信号的用户除了在广播中听到连线外,还可以在视频号中看到我手机拍摄的现场画面,这对我的要求是更高了。莘庄立交承接了闵行往市区方向的主要车流,那天在第二个点位连线的时候,我就找到了莘庄立交边上的新梅天桥,正好可非常直观的看到沪闵高架和外环、快速路和高速路在这里汇聚的情况,我在那里完成了一次多媒体连线。

最后一天,考虑到台风的影响逐步减小,因为轮渡相对比较敏感,所以基本全线停航,所以我当天连线的地点就找到了闵浦三桥,它是去年刚刚建成,也是黄浦江上唯一一个人车分离的过江大桥,非机动车有专属过江的通道,这也是大桥建成后我第一次去感受非机动车如何过江的,非机动车先到主桥下面,然后通过8台货梯上桥,每台每次可载6辆非机动车,其实,这个过江模式很多市民不太了解,通过这个点位的视频直播,让不少人惊呼,包括我们主持人都说怎么这么神奇。

问:“灿都”的报道是三频率联动,当时大家都是怎么分工的?

乐:台风橙色预警后,我们交广和长三角之声、新闻频率开通了几个小时的三频联播,这个时候我们是资源共享的,所以对于我们记者来说稍微可以缓解一下非常紧张的工作节奏。我们交通台的记者和新闻台采访部的记者各司其职,各自做各自的点位,机场、气象台和安置点由新闻台采访部的记者给我们做连线,我们交通台记者就安排在一些交通属性较强的地方做点位连线,比如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交通委指挥中心以及外场的一些交通要道。像我就会比较关注过江情况,并在路上巡游的时候着重关注树木倒伏、积水等对交通影响比较大的情况,了解到之后都会第一时间跟我们的听众朋友们做一些提醒。

问:抗台报道做了几年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哪个台风?

乐:抗台报道已经做了不下10年了。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8月3号,当时那个台风叫“云雀”,在中午时分在金山登陆。我们同事都戏称我为“追风少年”,其实台风在接近登陆点的时候具体的登陆位置是飘忽不定的,一会儿说在嘉兴平湖,一会说在浦东南汇,一会儿又说在金山,所以我当时就带着采访车在杭州湾沿线,跟着预报不断变化的登陆点位在移动,最后中午大概十一点多台风登陆,我正好是在金山。这也是我自己第一次看到台风登陆的场景,据说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的位置其实是没有风的,在等待台风的时候确实是风大雨大,台风登陆后我真的看到了头上的天空一片蓝天白云,那个时候终于明白了,这就是台风眼,一片安静,然后再过半个小时风雨又卷土重来。

问:抗台中都会遇到哪些突发状况,比如囧事(设备进水、道路不通等),以及如何解决的?

乐:大家都知道抗台当中我们会碰到交通拥堵、中断会影响到市民出行,但其实这也会影响到我们采访的正常进行。举个例子,有一次是恶劣天气,闵浦大桥从浦西往浦东方向拥堵到车子几乎不动的,为了能够看清前方事故现场,根据经验判断,恰巧大桥下有轮渡,于是我放弃采访车,骑着共享单车去轮渡站通过摆渡到达浦东端,然后再赶到大桥拥堵点,及时到达事故点,发回了相关信息。

问:作为应急广播,上海交广在抗台报道中承担怎样的角色?

乐:我们上海交通广播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家应急广播,所以在恶劣天气、预警信号达到一定级别之后我们也会启动应急预案,打破常规节目流程,增加记者和各个合作单位的连线,给大家播报最新的道路影响的情况。

我凭借自己对交通专业方面比较熟悉,所以会跟同事、频率负责老师一起做一些策划,一起商讨安排哪些点位比较合适,也会比对上次的报道,考虑这次是否能做一些更生动、效果更好的报道方式和点位布置。所以其实我们每次台风过后都有一个复盘会,不一样的台风、不一样的做法,下次如果碰到类似的或者不一样的情况,我们都会有所改变。

问:在现场报道中,一般都是怎么发掘选题、如何为听众带去现场感,会关注哪些人、事、物?

乐:交通广播除了第一时间发一些及时性的消息外,也要站在听众的角度去思考。因为很多时候他所处的位置并不是你报道的位置,所以在连线和多媒体呈现的时候还是要花一些心思的。比如可以加一些人文情怀的东西,这次台风在跟主持人连线的时候就会说,虽然雨量没有预期大,下立交积水也没有那么明显,但这也不排除我们城市守护者的辛勤劳动成果,我所在的天山路威宁路就可以看到就有一些环卫工人几乎就是一个人守在下水道边上,只要有树叶吹到了下水道口,他们就会用手把叶子捡走,确保排水畅通。增加这些细节描述就能打动一些听众,让大家了解抗台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问:在前线时如何与后方保持沟通,一般都如何协作的?

乐:我们前线的记者和后方的导播室、主持人都是有一个沟通机制的,我们的岗位中有一个指挥长,他是起到了一个核心作用。一般来说,在特别报道的时候他会坐在导播室统筹我们记者的连线以及相关合作单位的电话沟通,我们所有人都是在他的指挥下一轮一轮连线,他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我们连线的时间、内容,每次连线结束后他也会提醒我们下一次连线的时间和关注的侧重点,以确保整个节目的有条不紊的进行。今年两个台风,我们还做了优化,根据听众的留言,选择对应的相关部门和记者进行连线,及时给听众反馈,以增加粘性和互动性。

问:有什么好的工作方法与大家分享吗?

乐:其实就是平时多一双眼睛,多做积累。比如交通台记者就多关注一些交通行业的微信号。另外就是在日常建一些用户群,请大家遇到交通问题的时候在群里发问或提供信息,给我们提供一些新闻点。

14.22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