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鲸平台专访 | 单个视频播放超2亿 打造中文新媒体界BBC!“星球研究所”的“解世界”征途_资讯_鲸平台
鲸平台专访 | 单个视频播放超2亿 打造中文新媒体界BBC!“星球研究所”的“解世界”征途
2022.07.25 09:43 付潇阅

有一个科普机构,点开它发布的内容,读者无不被被其精美的画面、兼具科学严谨与文学美感的文字深深吸引。

从文首翻阅到文末,读者仿佛置身于文字中描绘的土地,跟随作者阅览中国壮阔山河、城市建设。

粉丝们为其高质量的内容与背后极致打磨作品的理念打动,称其为“手机上的地理百科”。

这个科普机构,就是定位于“解构世间万物,探索极致世界”的星球研究所。

截至7月22日发稿,星球研究所在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B站、微博、知乎等平台累计关注人数850万。多篇公众号文章阅读量达到百万级,原创视频《100年,重塑山河!》单平台播放量超过2亿。

在本文中,财联社|鲸平台记者对话星球研究所合伙人、主编魏桢,聊聊星球研究所的最新作品创作心得,以及长远发展计划。

鲸平台: 目前,星球研究所的内容生产机制是怎样的?

魏 桢: 选题方面,星球研究所总体遵循目录式创作,有时候也会结合实施热点,调整目录排期。

我们的中长期目标是在未来某一天把中国看遍,在这个过程中,带领读者去了解包括自然地理在内的的泛地理知识。

这个中长期目标承载的信息量相当宏大,我们就把这个目标一步步解构,比如说,在时间这个维度上,把“看中国”任务切割成三个尺度——100年尺度、一万年尺度、6500万年整个大地形成尺度。

在每一个时间尺度下,还可以继续解构。比如,6500万年尺度,可以划分出华夏山水的形成,而这个话题还可以细分出所有大山、大江、大河的地貌等。

这样逐步细分出来的地理单元和话题,就是星球所得的一个个选题。虽然听起来工程量浩大,但这件事是看得见终点的,我们也有能力去坚持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会根据媒体发展,读者阅读习惯变化等,去做一些动态调整。

鲸平台: 近年,您的粉丝、读者阅读习惯与偏好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生产节奏?

魏 桢: 读者的阅读习惯会有变化,他们期待更多的内容展现形式,也会因为时事热点,产生一些情绪,对内容产生需求。

内容人都能感受到一个大趋势,现在读者看内容的形式更丰富了,除了长图文,视频也很流行。我们在此前做图文创作的基础上,做了视频,时长有10分钟左右的,也有2分钟以内的短视频,这些可以满足有不同需求的读者。

团队也会去根据社会热点,体察大家对内容的需求,出一些“特刊”。比如,去年2021年对于咱们国家来说是一个大年,咱们建党100周年。星球研究所推出了以百年重塑山河为主题的《这里是中国2:百年重塑山河》这本书,书里体现了100年来,我们地表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是中国2:百年重塑山河》被CCTV科教频道推荐

再比如,今年国内疫情有反复,大家对自由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向往,出去看世界的心愿非常强烈,团队就做了更多与自然地理相关的内容,比如近期发布的331国道,青藏高原湖泊等自然风光相关内容,让大家看看山水,云旅游。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要去追热点,出快稿。但是星球研究所总体还是会坚持自己的节奏和理念。比如,百年重塑山河系列是为契合建党百年节点,但还是嵌套在100年时间尺度中。

极致作品是星球研究所的理念和标签,是我们对内容不变的自我要求。不论什么年代,深度内容一定是有市场的。深度阅读的需求和被碎片化信息满足的感受不会互相取代。做目录式的创作,终极目标是希望作品有留存价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鲸平台: 团队创作中经历过哪些难忘的故事?星球研究所打造“爆款”频频,团队复盘出了哪些相对的规律和心得?

魏 桢: 我们在摸索内容的过程中,有一些意外之喜。比如,精心打磨的内容,反响平平,偶然间全新的尝试,最后成了爆款,甚至成了目前最主要的内容产品之一。

比如,《超级风景 超级工程》系列的纪录片,现在是我们很重视的,与别克联合出品的系列。第一季已结束,累计播放量2000w+。这个系列最早原型是一个与汽车客户合作的商业风光剪辑视频,我们没有非常系统、充分地计划。后来大家觉得,既然这个视频里有这么多知识性的内容,何不尝试让主创直接出镜去科普?大家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在当地拍摄,拍完觉得效果还行。现在第二季正在拍摄了,计划还会出第三季、第四季。

今年还有一个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的视频,视频目前播放量大概应该500多万。其实,这个视频是去年做的。当时接近建军节,大家还有一个月时间的,就在选题会上说那就试试看。但是,这个领域偏军事和历史,比想象中难做,也不是我们熟悉的领域,等9月发出内容,效果不是很好。今年福建舰下水,我们把之前的视频数据和信息做了更新后重发,效果意外地好。

爆款是一门玄学,很多时候内容点击发布后,效果不是作者完全能预料的。我们不能决定哪篇是爆款,但可以时刻准备着。保证内容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合适的时机出现了,它就能成为爆款。

星球研究所的创作,有4个要坚持的原则。专业性、审美、观点和情感。专业性是基石。观点和情感关乎作者的观点是不是与读者一致,或者能说服读者。审美会影响到,读者不仅自己爱看这篇文章,还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爱看,他会愿意让出朋友圈的一个席位,来转发你的东西。

鲸平台: “把中国看遍”这件事的意义,对您和您的读者来说,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

魏 桢: 我一直觉得,探索世界、仰望星空是人类永恒的需要,而这首先就可以从探索我们脚下的土地开始。尤其是在当下和平、物质相对富足的环境下,这种需求就更强烈了。

另一方面,对我自己来说,我的大学专业是环境学,主修污水处理、大气治理这类环境保护科目。我选这个专业的初衷,跟我现在做星球研究所的底层动力一样,就是希望脚下这片土地好。

我相信星球研究所的读者,也都是很爱这片土地,看到它好会心潮澎湃,看到它被破坏会心痛。

我希望能带读者一起去让探索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让它越来越好。

星球研究所已经解读过包括三北防护林建设、蓝天保卫战、国家公园建设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的主题科普。并且星球研究所一直关注双碳话题。这是全球刻不容缓的课题和大趋势,但是可能对于个人来说,有的人会不知道和自己生活哪里相关,自己可以做什么。

2021年,团队针对双碳问题,写了一篇关于碳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的科普文章,让读者们更密切关注、直观理解这个议题。

这篇文章发布当天就突破了10w+。有一位读者留言:最近看到了一系列碳中和碳达峰科普知识,大多都是从科普碳中和碳达峰的起源和目前国际碳现状来阐述,今天这篇文章却是将地球诞生之初到现代文明社会全过程的碳底层逻辑都捋清了一遍,更长新知了~碳在自然界中本是可以通过有机碳循环和无机碳循环实现地球碳平衡,因为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打破了这一平衡,海洋和森林各自吸收30%的二氧化碳,仍有40%存留在大气中,残存的二氧化碳极大威胁到了地球的生命环境,现实很严峻,但欣喜的是人类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管理上已有初步改善,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森林碳汇、专研二氧化碳压存技术,通过这一系列的目标拆解,成果有效,虽任重道远,但前景可达。

鲸平台: 星球研究所与其他机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

魏 桢: 我们的内容合作主要是转载和联合出品两种。

转载分线上和线下,线上就是各类媒体、机构经过我们授权,直接署名转载内容。包括一些综合性的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的新媒体账号,以及垂直领域内的机构账号,比如国资委、交通部、自然资源部下的新闻或宣传中心,或者中科院地质所这样的科研机构,以及三峡集团、南水北调集团等企业下的新媒体平台。线下就包括一些博物馆、展厅的展览等等。

联合出品的话,我们一般在制作阶段就会有相关的沟通,有的时候合作单位也会给予很多资料、素材方面的支持,内容中会有双方品牌的露出,发布也会在双方平台上同步首发。

鲸平台: 星球研究所现在的变现模式是怎样的,未来进一步的规划是什么?

魏 桢: 星球研究所合伙人洪天翔老师对这部分有比较详细的规划。星球研究所的变现分为两种模式:

一是广告收入,二是产品收入。在广告收入层面比较好理解,我们不仅是一个媒体机构,同时也是一个独特内容的创作机构,也就意味着我们不仅为客户创作独特的内容作品,也同时自带流量属性,进行品牌传播。目前广告部分的收入整体占比超过60%,客户类型基本上为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和很多政府的宣传、文旅机构;

二是产品收入,产品核心还是内容作品,最重要的就是图书版税,星球研究所的《这里是中国》系列目前成为了同类科普图书的TOP级别。

未来,团队商业化规划本质还是围绕着“极致作品”去实现和展开,例如我们的商业化合作纪录片,即便它有着商业化的植入,但是它仍然是一个优秀的作品,对我们的商业客户,对读者都是好的作品。我们一方面会持续去打磨去提升这些作品的品质,让这些内容在国内,在国际上都有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去探索更多形式的内容,我们始终相信,只要坚持极致的内容创作极致,它一定会有商业化的价值。

鲸平台: 星球研究所的顶层设计是中文新媒体领域的BBC或者National Geograpihic(美国国家地理),目前进展如何?进度符合您的预期吗?

魏 桢: 这是我们长期的目标,目前我们肯定还有差距,但我们每一步都是在走向这个目标。

内容方面,去年下半年,我们才开启拍摄短纪录片的尝试。今年我们会集中精力,完善视频制作这一块工作的体系。其实视频领域里内容呈现形式还是挺多的,我们现在做的视频,有纪录片,还有动画类,有短视频,还有中长视频,要想系统化做好,还是需要继续摸索的。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是团队建设。现在整个团队有70多个人,人员还是比较紧张。所以有很多目标,比如把星球研究所推向国际,在日程上,但是没有时间做。预计明年团队会再做一次扩张。我们也希望培养出能够代表星球研究所,进行科普的主创IP。

10.46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