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代写服务需求火热
不少商家月单量破千且无差评
12月8日,记者以“AI代写”为关键词,在某购物平台搜索,首页显示一些商家月单量已破千,有些商家出售的是AI写作软件使用的账号和密码,有些商家则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直接反馈写好的文稿。模式虽然不同,但记者注意到,几个商家的订单评价几乎没有差评。
△关键词搜索截图
随后,记者向一家可以提供AI代写服务的商家咨询。工作人员表示,其实很简单,将需求告诉他们即可,包括字数要求、主要内容等。“我们到目前为止做了500单,没有一个差评,这500单里只有一个是因为难度太大,写不了退款了,其他都是好评。”
记者给出一个框架,表示需要1500到2000字左右,月底前交,进一步向商家咨询价格。工作人员表示,时间很宽松,字数也不多,但还需要了解更多需求。“因为有的单位工作很特别,需要加入具体的工作内容,还有一些内部才能懂的行话。”
在记者给出更具体的工作内容时,工作人员回复称,只要不涉及阅读大量跟工作有关的素材资料,100元就可以写好,还承诺后期免费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AI不仅在线上开花,一些线下公司也同样在积极拥抱它。武汉某科技公司的负责人黄丽媛告诉记者,自己今年2月初次尝到AI的“甜头”后,便要求公司员工在AI的运用中形成制度。“2月份开始使用AI的一些基础大模型,效果比较好,之后我在整个团队,至少在分析师这个版块,以制度化的方式要求全员使用AI。我没觉得是偷懒,这个工作到底是本人写的还是借助AI工具交出来的,都是个人劳动的结果。”
AI代写年终总结
成了不少职场人的选择
撰写年终总结是不少职场人的烦恼,有时不光要交电子版、纸质版,还可能要做PPT,公开朗读和展示,以便于同事能了解彼此的工作情况和未来规划。更关键的是,年终总结有时还和绩效挂钩,关系到自己能拿多少年终奖。在这种情况下,年终总结代写服务应运而生、越来越火。特别是新技术发展以后,AI代写年终总结也成了不少职场人的选择。
年终总结本不应该被代写。撰写年终总结,是复盘自己一年来的收获和经验,只有自己动手多写实情、多说实话,才能发现进步和不足。进步方面才可能成为来年工作的助推器,不足方面才可能成为来年工作的攻克点。换言之,亲自撰写年终总结,是为了通过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经验,发现问题、找准方向,干好以后的工作。同一单位,大家都把年终总结撰写得全面、客观、真实,才可以通过“照镜子”查找差距,明确改进。因此,无论是人工“枪手”还是AI代写年终总结,都是不可取的。
据报道,AI代写年终总结能根据关键词、内容场景、内容描述等生成文案,还能根据用户输入的制作主题,自动生成相关PPT。然而,AI生成的文本很宽泛,适用于意义不大的总结,比如工作内容可通过硬性数据体现,像销售岗在一年内完成多少销售额,完成率、回款率、催款率是多少;或者重复性的、无创造性的工作总结,可通过AI套用格式化文档来应付。
但是,一些项目管理岗位、技术科研岗位等非数据岗位,或者对年终总结要有深度、有高度、更符合实际的岗位,AI代写是无能为力的,即使能代写,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一定能指导实践。更何况,AI代写只有条理,没有对工作的感情,只有大数据分析能力,没有工作创新能力,甚至还存在“洗稿”风险。
年终总结也是工作作风的体现,理应货真价实。一份不走心的代写总结,往往是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负责任的体现,可能被单位认为存在道德诚信问题。而且,AI代写年终总结更有泄露单位机密的风险。根据刑法规定,泄露商业秘密的行为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因此,打工人要警惕AI代写不是帮忙而是添乱。
当然,代写年终总结能成为一门生意,表明职场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应该避免。一者,年终总结要坚持“非必要不总结”的原则,不搞“全体总动员”,只让部门进行大总结,或让重要岗位进行总结;二者,年终总结不宜局限于字数、页码的多寡,不宜鼓励长篇累牍地夸大其词,更应关注实际的“干货”,鼓励对工作有更多思考和建议;三者,要坚决杜绝“工作做得好不如年终总结写得好”等本末倒置的现象,年终考核重在看工作实绩,而非纸上的光鲜。如此,就不会有人再去找机构代写年终总结,代写也会慢慢失去市场生存空间。
专家:过度依赖AI不可取
有必要在特定领域对AI功能进行限制
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表示,AI有明显的优势,但更要有明确的使用边界,合理利用它会事半功倍,过度依赖并不可取。
赵精武称,AI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完成重复性高、创新性低、模块化的工作内容。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工具,AI帮助用户代写年终总结、年终报告本身无可厚非,但AI终究仅仅是一项技术工具,不能过度依赖AI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长期依赖只会降低个人的创新能力。
特别需要警惕科教文卫领域存在的过度依赖AI问题。举例而言,AI在数据分析、资料检索等方面是科研的辅助利器,但并不是课堂论文写作的“写手”。学生如果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只会降低学生在科研能力培养阶段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分析能力。因此,有必要在特定领域、特定应用场景,对AI的部分功能权限进行限制。
权限限制在黄丽媛看来十分必要,如果不加以限制,大量有着相同需求的人使用提示词让AI进行创作,就有可能出现所谓的“千篇一律”。
不少人一边抱怨AI生成内容的“平庸”,一边又享受着极速成稿带来的“快乐”,使得AI就像一把“双刃剑”。因此,也就有人提出质疑,AI代写出来的内容该如何分辨?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公司申请的“一种AI生成文本的检测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专利公布。据了解,该专利可以判定待检测文本是否为AI生成文本。
当然,用AI“打败”AI的做法也是为了促进新兴技术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建议,未来AI的发展应着眼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探索技术向善向好的可能性。
赵精武称,“从目前的技术趋势来看,AI将会使得人人都能有一个‘私人助理’,AI或将人们从部分诸如文稿总结等重复性工作活动中解放,促使人们从事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工作活动。在未来,更建议AI的技术应用场景多元化,尤其是在辅助社会弱势群体完成以往无法实现的事情,这或将是技术向善最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