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见科技论 高恒
中国资本史上重要的一刻来了。
4月11日,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重组正式落下帷幕,新的“国泰海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了更名上市仪式。这场历时191天的重组,将“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合并为“国泰海通”,并凭借1.73万亿元的总资产和3283亿元的净资产,跃居中国证券业的龙头地位。这不仅是“新国九条”发布后首例头部券商合并,更是近十年来全球证券行业最大规模的并购之一。
这场合并,不仅是一次资本的联姻,更象征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一次历史性跃迁。从分散走向集中、从追赶走向领跑,重塑了中国证券行业的格局。
在全球投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这场由国家意志主导的“航母级整合”将深刻改变券业生态,推动资本市场功能升级,承载着中国资本市场走向高质量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双重使命。然而,整合之路并非坦途:系统融合、管理磨合、估值压力与海外合规挑战接踵而至。这是一次能否从“大”走向“强”的实战检验。航母已出坞,能否破浪前行,考验的不仅是规模,更是战略的穿透力与组织的韧性。
191天完成合并:一次制度引擎驱动的证券大洗牌
自从2024年9月5日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宣布合并重组以来,整个过程展现出了“上海速度”的高效。合并过程从治理架构调整到行政审批,再到最终的更名上市,仅用了短短191天,创下了中国乃至全球证券并购历史上的最快纪录。
合并的具体时间线如下:
• 2024年9月5日,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宣布合并重组,成为新“国九条”实施后的首例头部券商合并。
• 2024年12月13日,合并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高票通过,标志着公司治理程序完成。
• 2025年1月20日,香港联交所批准作为换股对价而发行的国泰君安H股上市及允许交易,结合此前上交所审核通过和中国证监会同意合并,本次交易完成了全部行政审批程序
• 2025年3月13日,完成换股吸收合并及配套资金的相关新股发行登记,重组工作宣告圆满完成。
这场重组不仅仅是两家券商的合并,更是在新“国九条”政策背景下,由政策主导的一项“国家意志”产物。其核心逻辑,是通过打造一个头部券商旗舰,率先破局行业“散、弱、小”的结构性顽疾。
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贺青在致辞中表示,国泰海通的成立将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竞争力,并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他强调,国泰海通将凭借更强的资本实力、完善的业务体系、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广泛的网络布局,为股东、客户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国泰海通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健也指出,国泰海通的成立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体现了上海国企改革深化的成果。他强调,公司将继续坚持“投资者为本”的治理理念,强化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世界级投行。
上市仪式现场,上交所与国泰海通签订《证券上市协议》,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A股证券简称由“国泰君安”正式变更为“国泰海通”,A股证券代码“601211”保持不变。
综上所述显示出此次合并不仅是两家券商的商业行为,更是一次政策主导下的金融改革行动。
合并背后的四重深意
从行业整合的视角来看,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不仅是单纯的企业战略选择,而是响应资本市场变革趋势、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关键一步。通过这次合并,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向“头部集结”倾斜,以下四重深意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证券行业优胜劣汰格局中的“头部集结”
近年来,中国证券行业的“多而不强”问题日益突出。尽管券商数量众多,但真正具备全球定价权、跨境整合能力和全链条服务能力的投行巨头凤毛麟角。通过此次合并,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无论是在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还是国际业务上,都形成了全面领先的竞争优势。合并后的总资产、净资产、客户覆盖、国际布局等各方面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打通了从本土投行向国际一流券商迈进的路径,进而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二:外资券商加速涌入后的本土防守
随着2023年以来高盛、花旗、瑞银等外资券商相继完成在华控股扩张,外资对中资券商的产品力、组织力与品牌力形成了“碾压式竞争”。若中资券商没有及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可能会在高净值客户与机构业务市场中落于下风。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具备雄厚的资源积累和国际化经验,合并后将具备与外资券商展开“攻防战”的能力,尤其在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业务等领域将占据先机,形成更加稳固的本土防守屏障。
其三:地方国资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一枪
2025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国企改革深化的关键节点。上海市作为金融国资的重镇,早在2025年1月20日召开会议时便提出,要加速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深化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此次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不仅是金融国企改革的重要成果,也为上海市国资改革提供了“模板”。通过此次合并,上海希望通过整合国资资源,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金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其四:“新国九条”落地后的首个证券行业样板工程
2024年4月发布的“新国九条”提出,要提升头部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打造航母级券商,强调功能导向而非数量导向。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正是对这一政策精神的直接回应,表明中国证券行业将加速向集中的头部主导格局过渡。这一合并的高效完成、体量庞大、资源整合效率高,展现了政策引导下资本市场结构性重构的方向,也为未来其他行业龙头整合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头部做大,格局重塑
这场合并不仅让国泰海通跻身头部,更将重塑整个行业格局。
合并后的国泰海通不仅仅改变了中国证券行业的排名,更在全球证券市场中提升了中国券商的整体能级。其总资产规模达1.73万亿元,归母净资产3283亿元,资本实力位居行业第一。
国泰海通2025年一季度报告披露,“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的组合在2025年一季度充分释放潜力。数据显示,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人民币112.01亿元至人民币124.45亿元,同比增加350%至400%。其中投行、资管、财富管理等业务增长最为显著。公司客户数超过4000万,覆盖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标志着国泰海通已经成长为一家真正具备国际配置能力和本土服务能力的“超级券商”。
在财富管理方面,国泰海通计划将“君弘”和“e海通财”App进行后台融合,打造统一的数字财富平台,提升客户黏性与交易转化率;海通证券2024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财富管理客户数量1875万户,托管客户资产规模2.61万亿元。报告期内,“e海通财”APP月度活跃数583万人,行业排名第四。国泰君安2024年半年报显示,期末君弘APP手机终端用户4080.3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0.9%,平均月活用户排名行业第2位。
此前,证券行业APP月活榜等数据榜首常年被华泰证券“涨乐财富通”APP占据。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两家合并完成后将成为证券行业“一哥”,庞大的客户基数下,其APP如果合二为一,很有可能成为各项指标遥遥领先的新巨无霸。不过根据目前市场报道来看,两家APP合并后如何处理的细节,应该还未完全落实。
与此同时,这场“航母级合并”也预示着中国券业正式步入一个分化显著、结构重塑的新阶段:
首先,头部券商加速做大,中腰部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国泰海通的合并标志着券业“头部效应”的全面显现。其资产、资本、客户基数和国际化程度遥遥领先,大概率吸引更多大项目和高净值客户。这将直接压缩中腰部券商的生存空间。过去,中型券商还能依靠区域关系、政策红利或细分定位谋生,而如今,在“大而强”导向下,资源和市场信任正加速向头部集中,马太效应日益加剧。
其次,中小券商或将加速并购,主动寻找“护身符”。头部券商整合的示范效应,可能引发行业内一轮“跟随式整合潮”。地方国资、金融控股平台等将成为中小券商的潜在归宿。未来几年,区域性券商并购案例有望密集出现,甚至不排除监管部门推动“组团式”整合,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
此外,同业竞争逻辑发生根本变化,从“拼通道”转向“拼综合能力”。过去依靠利差业务和通道套利的中小券商,将逐渐被边缘化。国泰海通展现出的业务协同效应,重塑了券商的业务边界——从本土服务走向全球配置,从单一牌照向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进化。中小券商若无法在特定领域构建护城河,将面临客户被系统性蚕食的局面。
国家级项目资源也将加速向头部券商集中。随着科创、国企混改、大宗资产盘活、REITs等新兴资产制度落地,那些资金体量大、政治属性强、统筹难度高的项目将更倾向于头部券商承接。这意味着中小券商不仅利润空间被压缩,还将在优质项目资源争夺上彻底“失声”。
最后,外资券商与头部中资券商的“双寡头对峙”格局初现。高盛、花旗、瑞银等外资券商加速在华扩张之际,国泰海通的横空出世可视作中国金融安全的一道“国家防线”。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同业之间的“价格战”,而是从制度博弈、服务体系、跨境能力全维度展开的战略对抗。
可以预见的是,在这场“做大做强”的新周期下,头部券商的增长将继续拉大与中小机构的差距,行业的“金字塔结构”将进一步固化。“不转型,就淘汰;不升维,就出局”,这不仅是对中小券商的警示,也是在行业加速进化中的生存法则
结语:一场整合的开始,也是一场金融变局的序章
“国泰海通”的诞生,不只是两家券商的资本联姻,更是中国证券行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跃迁。它代表了政策顶层设计与市场力量的协同推进,也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重构从边缘试点进入核心改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