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出现了一封“活久见”的监管——实控人瞒着股东“卖公司”。
5月6日,广东证监局一纸行政监管决定书,揭开了天龙集团实控人冯毅兄弟二人“秘售”上市公司股权及资产的“往事”。下图为转让详情:
wind资料显示,遭点名的冯毅为天龙集团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长,冯华为时任董事及冯毅的一致行动人,二人为兄弟关系。
公司三年前差点被卖,4万余股东竟不知情。股吧网友调侃道:“两兄弟保密工作做得这么好,可惜晚生了50年,不然哪有什么柳云龙什么事?”
对此,天龙集团在公告中如是回应:交易双方签署框架协议时仅是合作的初步意向,且交易存在巨大不确定性,为做好信息保密工作,冯毅未知给公司,导致公司未能及时披露。
如果照这个理论,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商誉减值、风险提示,都没有披露必要。反正都是“还没真实发生的事情”。
截至5月7日收盘,天龙集团股价报收4.36元/股,低于上市之初股价。
1 错披随心所欲
wind显示,天龙集团业务范围为研发、生产、销售及油墨、化工原料,同时提供网络技术开发、技术服务。
从基本面看,企业存在盈利疲软、增收不增利、高风险并购等一系列问题。
近五年来,企业犹如过山车般盈亏交替;自上市以来十年的利润都不够填平2017、2018年的亏损。
而其亏损正是由于高风险并购行为所致。上市之初,公司主业为油墨化工,自2014年起,开始布局向互联网营销转型。2014-2017年,企业相继收购广州橙果、北京智创、北京优力等企业。2020年年报显示,互联网营销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91.54%。
据企业年报,互联网营销业务毛利率低,不到油墨业务毛利率的1/7,但是薄利多销,同时踩中一众百度、字节概念、腾讯、抖音、快手、网红直播等风口概念。以2014年7月末收购广州橙果为节点,股价从“波澜不惊”变成“陡然崛起”。
2016年,天龙集团晒出了上市以来最靓业绩——营收同比翻3倍,净利润超过1.4亿,然而,光鲜背后却疑似归功于“摊饼”——当年,账面商誉高达15.49亿元,占净资产比达67.23%!
白天之后是黑夜,被收购公司业绩不达预期。2017年、2018年,天龙集团分别计提4.96亿元、9.6亿元的商誉减值准备。北京优力、北京智创的业绩连年下滑甚至亏损,广州橙果更是因为连年亏损而被注销。因大额商誉减值计提,天龙集团连续两年巨亏,逼近退市。
梳理天龙集团公告,可以发现,企业除了文章开头的漏披露行为,也经常发生错披露、违规披露等状况。
2018年12月20日,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公布“关于对冯毅等13人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原因是“信息披露违规”。
经查,2018年1月31日,天龙集团业绩预告,预计2017年净利润为“盈利9964万元-14234万元”。一个月后,公司公布业绩快报,预计“盈利13668.19万元”。两个月后,披露的2017年年报却显示当年度亏损30582.49万元。
年报业绩与预告有差别尚且情有可原,与快报却也是云泥之别。
2021年4月17日,企业发布《关于2020年年度报告摘要的更正公告》,更正后的互联网营销服务、水性油墨、溶剂油墨业务利润又是云泥之别。
2021年5月6日,天龙集团回应广东证监局时表示,冯毅及其一致行动人于2017年9月1日与姚某欣、朱某军(转让方)签订了框架协议。然而在3年多(2017年12月12日)之前,天龙集团在回复深交所关注函的说明时,却说冯毅与马磊(转让方)初次接触是在2017年11月9日,时间线明显是前后矛盾的。
2 减持步步精心
错披随心所欲,减持却步步精心。
天龙集团曾因大股东肆无忌惮减持,引起交易所的重视。
2016年11月17日,天龙集团实控人冯毅提议称,建议向全体股东10转增15。而就在一周前的11月11日,冯毅和其一致行动人冯华、冯军表示,自2016年11月18日-2017年5月18日期间,3人拟减持2860万股;第二大股东程宇拟减持不超过1829万股;董事陈铁平拟减持23万股。
企业通过公布减持公告-发布“高送转”利好-拉升股价-大宗交易减持一系列操作,让大股东在一个月之内套现合计12.27亿元。
深交所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就高送转方案是否存在炒作股价以配合大股东减持意图作出说明。天龙集团预计否认,称减持主要是由于股东个人资金压力的原因,可谓“甜蜜的巧合”。
值得注意的是,5月7日,天龙集团发布了《关于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减持计划期限届满暨减持计划预披露的公告》,公告显示,副总经理王娜、董事兼副总经理梅琴、董事陈东阳、董事廖星、董事会秘书王晶、时任副总经理姚松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累计减持了公司股份共计500,000股,合计占公司总股本的0.0666%。坚持原因为“个人资金需要”。
企业在风险提示中表示,本次减持计划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产生影响。
综合企业经营状态、重大信息披露表现等维度,鲸平台提示投资者审慎思考企业长期经营耐力、企业责任感、股东减持真实意图(是否对企业抱有信心)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