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四句民谣”中寻“四力”之源——青年编辑记者河北之行首站寻根西柏坡_资讯_鲸平台
“四句民谣”中寻“四力”之源——青年编辑记者河北之行首站寻根西柏坡
2022.08.08 11:04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赶考’出发地”……西柏坡是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一个闪耀的坐标。

8月6日,行业类媒体青年编辑记者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河北之行,首站就来到平山县西柏坡,这对编辑记者来说有着特殊意义。

8月6日下午,编辑记者们参观西柏坡纪念馆,跟随讲解员了解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的前前后后,感悟“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光辉历程。

下午2点半,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五大书记铜铸像前,编辑记者们向老一辈革命家敬献花篮。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大家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和中共中央旧址。在西柏坡纪念馆,见证“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老照片、老报纸,声光电立体呈现的三大战役半景画馆,雕刻着毛泽东同志手迹的电报长廊,吸引编辑记者们驻足品读。在中共中央旧址,大家排队走进领袖们简朴的办公室、寝室,狭窄的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大家边听边记,不漏一个展室,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打湿。

“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当讲解员唱起这首流传70多年的“四句民谣”,婉转悠扬的曲调,唱出了老区人民对党和人民军队的真情。

编辑记者们说,通过半天的参观,理解了我们党为何能“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创造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西柏坡精神,更领悟了“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深刻内涵。

当天,西柏坡村65岁的老党员闫上青给大家讲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西柏坡还特别贫穷。”为了生活,闫上青曾到石家庄开大货车。1991年,他回村担任西柏坡村委会主任。“那时西柏坡人均年收入250元,村集体账上只有3毛6。”他带着大家办起了焦化厂和货运车队两个项目。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来到西柏坡,在著名的九月会议旧址,主持召开了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闫上青作为党员代表参加了座谈。

闫上青回忆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老区人民生活,关注西柏坡的红色旅游发展,总书记叮嘱党员干部的话,他至今记忆犹新。此后,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平山县委、县政府对西柏坡旧址加强保护,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7000平方米的红旅小镇,还有能停放800多辆车的停车场,村容环境焕然一新。

这些年,西柏坡的红色旅游越来越红火,村民一多半从事旅游服务业,闫上青不但主动当起编外讲解员,在舞台上唱红色民谣,给游客讲老故事,还成了一个“角儿”,在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梦回西柏坡》中扮演马车夫。

“过好日子,还得讲好老故事,我愿意把西柏坡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闫上青淳朴的笑容,令编辑记者们倍感亲切。民俗村都演什么节目,年轻人的就业选择,孩子们去哪儿上学,村里能源、水利状况如何……大家结合各自的行业视角,纷纷向老支书提问。

“今天听了老党员和讲解员唱的歌,内心很震动,这也是我们汲取红色精神、支援老区发展的动力。”中国发展改革报社编委谷亚光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去过嘉兴、井冈山、瑞金、延安等红色圣地,但上次来西柏坡已是20多年前。6日一早6点多,他就在村里转了一圈,和碰到的一个当地老同志聊了不少。“这次活动,我想更多了解目前西柏坡、正定、阜平、雄安新区建设怎么样了,人民生活如何,生态环境如何,精神状态如何。思考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这些地方应该怎样更好地发展。”

中国化工报社记者部主任李东周是一名文史爱好者,对西柏坡的历史掌故知之甚详。相较于历史本身,他更关注的是西柏坡精神的时代诠释和指导意义。此次活动令他对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有了一些思考。“老区的红色旅游,能否在讲好故事的同时,诠释好其现实指导意义?”他说,“我们行业媒体能否结合各自行业,从不同角度深刻挖掘西柏坡精神的现实内涵值得思考。”

中国贸易报社记者刘禹松说,今天学习传承西柏坡精神,一个重要维度是深入思考其现实意义。此次活动中他的另一个关注点在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在行业新闻报道中,如何实现转型升级、二次创业,是西柏坡精神带给他的现实启示。

12.02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