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4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开展的第十五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在北京发布。调查显示,中日双方对对方国的印象继续保持回暖的态势,但两国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仍不牢固,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仍然较低,敏感问题仍旧突出。日本的主流媒体是日本国民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研究其对华报道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形象在日本的解读。进入2018年以来,中日关系处于东北亚大变局之中,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期间,世界格局更是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邻国的日本,近两年如何报道中国?中国形象在日本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日本主流媒体相关
热点报道主要分类及数量
本文在《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及《每日新闻》的资料数据库『聞蔵IIビジュアル:朝日新聞記事データベース』、『ヨミダス歴史館』、『毎索』中以“中国”为关键词检索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间的涉华报道共44672篇。
日本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热点及倾向性
近两年日本媒体的对华报道除疫情报道过半数之外,政治领域的报道比例最高,其次是经济、科技及社会文化等方面。根据各领域中正面、负面、中性报道所占的比例,笔者对各热点领域报道的倾向性进行了分析。
1.政治领域。政治领域的关键词有:钓鱼岛、南海、一带一路、抗议游行、逃犯条例、一国两制、抗日战争、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其中关于两国领土争端、中国政府、政策、政党、人权的报道较多。从报道的倾向性来看,负面内容占91%,中性内容占8.1%,正面内容仅占0.9%。《朝日新闻》2020年7月22日的报道《中国海警船连续100天巡航钓鱼岛海域,创历史纪录》,称其所谓“领海”遭到入侵,并且在该海域作业的日本渔船也受到了影响。从报道倾向性来看,除部分关于“中日关系改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正面及中性新闻,政治领域的报道主要以负面内容为主。从负面报道可以看出,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一直是日媒关注的重点。日本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对其在亚洲的地位产生影响,多次报道中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试图藉由“一带一路”等热点议题鼓吹“中国威胁论”。
2.经济领域。经济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中国经济、贸易战争、中国商品、中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例如2018年12月3日《每日新闻》的报道《中美元首会晤:美冻结对华加征关税90天两国同意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磋商》,较为客观地介绍了会晤的成果,指出“中美贸易战能否走向平息难以预料”。但同时又不乏负面报道,2019年1月22日《读卖新闻》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改革乃当务之急》的社论,文章列举了中美贸易摩擦等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并强调中国采取的经济刺激方案具有“副作用”,意图“唱衰”中国。从经济领域报道的倾向性来看,中性内容占36.3%,负面内容则占63.7%。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报道中多强调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及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日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态度。
3.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内容主要涉及疫情发展情况、政府举措、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该领域的相关报道主要以中性内容为主,占60%,正面内容占10%,负面内容占30%。虽然内容总体较为中立客观,但其中仍不乏刻意从政治角度进行解读并攻击我国政治制度和网络舆情管理的报道,例如2020年1月22日《每日新闻》的报道《检验:中国应对新冠肺炎反应迟缓得到习主席指示后才行动》。
4.社会文化。社会文化领域的报道主要涉及两国的文化交流事业及音乐、电子游戏、赴日旅游等议题。社会文化方面,正面内容占51.6%,负面内容占1.9%,中性内容占46.5%。总体来看,内容总体较为积极正面,反映了日方不仅对中国游客访日所带来的经济效果抱有期待,并将游客访日视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契机。例如《朝日新闻》2019年2月5日的报道《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不利游客春节“爆买”,商家通过标注差价、利用社交网站宣传的方式招揽中国顾客》。但负面报道也同样存在,近两年的报道关注了在日中国人参与电信诈骗的社会问题,如《每日新闻》2019年11月9日的报道《诈骗:中国诈骗团伙利用手机发送指令骗取高龄人士现金的两名中国籍嫌疑人于大阪被捕》。
对日传播策略的思考
通过考察上述近两年日本主流媒体对华关注热点不难发现,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内容占绝大多数,且以负面报道为主,“中国威胁论”及对中国政策制度的抨击报道在日本媒体依然盛行,这直接影响着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认知。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虽然中性及正面报道较多,但整体关注度较低。因此,今后在开展对日传播时不妨多从文化领域入手:
1.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传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多方面传播中国文化。据调查,日本民众大多对中国现代文化了解较少。从上述报道内容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媒体对中国文化方面的报道占比例很小。我们可以尝试借助小说、漫画等多种体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传播,其实目前这方面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果。例如科幻小说《三体》2019年7月在日本一经发售就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典范。
2.以“人”为本,更加人性化地讲好中国故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必须“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日两国虽同处东亚,但政治制度、国情及意识形态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为增强两国民众的互信,对日传播时不如从“人”身上找突破点,讲好普通人的故事,让日本民众看到真正的中国,往往一些看似“淳朴”的东西或朴素的情感更能打动人。
3.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从受众出发精准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除了主流媒体及电视台之外,还有很多网络交流平台在信息传播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YouTube、Twitter、Facebook、TikTok等网络新媒体快速地普及开来,对日传播机构可多通过日本公众常用的网络社交媒体开展对日传播。
结 语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2020年10月16日在接受日本富士电视台《重磅新闻》直播节目专访中表示:目前中日关系已经重回正轨,正处在改善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对日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的中国,让双方更好地相互了解,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应该是当前对日传播的重要使命之一。
参考文献:
①张玉:《日本报纸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1995-2005)——以〈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为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