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金管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公募基金行业对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视达到新高度。为响应监管部门精神,提升行业声誉风险意识,财联社旗下鲸平台联合信鸽舆情系统,利用专业大数据技术,监测分析基金行业舆情动态,以期帮助各基金公司进一步维护机构品牌形象。本篇监测区间为2023年6月2日-2023年6月8日,从监管、行业、公司三个维度观察公募基金行业舆情环境。
监管动态:基金估算净值服务被要求下线,第四家外资公募基金获批展业
6月7日,多家公募公司和销售平台表示已接到监管部门通知,要求在6月16日之前下架基金的实时估值功能。近期“估算净值”与“实际净值”因差距较大容易给投资者带来误导引发争议。对于基金实时净值估算功能的下线,业内看法存在分歧,有的认为有利于降低投资者质疑和行业健康发展,也有的认为减少了基民盘中观察基金表现的工具。
6月8日,施罗德基金近日已取得中国证监会核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成为继贝莱德基金、路博迈基金、富达基金之后,第四家在中国新设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此外,该公司首只产品面世或将进入“倒计时”。
行业舆情:年内23家基金管理人与销售机构“解约”,“AI基金经理”一日游引争议
6月7日,媒体统计发现,年初以来,富国基金、诺安基金、华商基金等23家基金管理人均官宣与销售机构“分手”,其中,富国基金、海富通基金均发布2份终止与销售机构合作的公告,长盛基金更发布5份公告频频宣布与基金销售机构解约。业内人士认为,基金代销江湖的马太效应加剧,监管力度加强,使得基金公司更重视对风险的控制及预防,是近期“解约”频繁的重要原因。
6月1日,私募基金公司北京止于至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引入AI机器人作为基金管理人一事,引起业内关注。仅一天后,该公司又称该AI机器人并非主要用于交易。短短一天时间,赛博坦从“单独的基金管理人”变成了“应用于公司所有在管基金的投研体系”。有投资者提出,AI基金经理判断失误导致亏损,相关责任应由谁来承担?该公司总经理何理表示,相关责任一定是由公司自己承担。
公司舆情:
【贝莱德基金】
监测周期内,负面舆情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截至5月31日旗下12只产品全告负,首只产品亏超30%。截至2023年5月31日末,贝莱德基金旗下的12只基金产品成立以来净值全部下跌,4只基金产品净值跌幅超过25%,其中首只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A份额和C份额净值跌幅都超过了30%。二是中国区负责人、贝莱德基金董事长汤晓东或因业绩不佳离职。媒体普遍关注汤晓东在任内促成贝莱德基金成为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并发行多只公募产品,但从基金产品业绩和渠道反馈看,贝莱德基金的公募业务不尽如人意。部分投资者认为汤晓东离职或因在A股水土不服。
【东吴基金】
监测周期内,负面舆情主要涉及李素明任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媒体聚焦两方面:一是李素明曾任红塔证券总裁。媒体发现,李素明自2021年离任红塔证券总裁一职之后,并没有公开就职信息,券商转公募能否成功引发市场关注。二是东吴基金规模至今未能突破300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东吴基金的总资金管理规模为228.74亿元,较2021年末缩水了22.38%,其中非货基金166亿元。此外部分产品长期业绩表现不佳,如东吴双三角A、东吴双三角C近三年业绩回报分为-44.65%、-45.47%,近五年业绩回报分别为-26.26%、-28.09%。
【大成基金】
监测周期内,负面舆情主要涉及清盘产品疑似进行3次保壳操作。5月29日晚间,大成基金发布公告称,大成上海金ETF已经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将自5月30日起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媒体聚焦该产品屡次在清盘边缘被投资者拯救。在2022年三季度末,大成上海金ETF规模就已经低于5000万元,并曾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低于5000万元的情况。2022年9月30日、2022年10月21日,大成基金业曾发布相关提示公告,基金可能因净值持续低于5000万元在2022年11月3日清盘,但2022年11月3日,大成上海金ETF并未清盘,可见有投资者在这期间拯救了该产品。这种投资者拯救基金的情况,在大成上海金ETF身上发生了3次。
(注: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素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