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头部银企密集发力!主打“0首付”的光伏贷能否王者归来?_资讯_鲸平台
头部银企密集发力!主打“0首付”的光伏贷能否王者归来?
2023.03.07 10:15

户用光伏市场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全款、光伏贷,以及合作开发,也就是纯租赁屋顶形式。目前市场上租赁模式占据主流。

户用“光伏贷“的兴衰往事

“光伏贷”模式,指由光伏开发企业与一些银行合作,推出期限为8-12年不等的光伏贷款服务,在用户向银行贷款安装光伏电站时充当担保人的角色,并在银行放款后提供发电设备和建设运维服务。贷款还完后,电站的所有权一般归用户所有。

回顾中国户用光伏的发展历史,在这个市场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光伏贷”曾是其重要的资金支撑之一。

这与户用光伏的市场特点有关。我国户用光伏的开发主要面向广大的农村用户,但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全款安装一套光伏电站,并不在能接受的范围。而如果由企业垫资,采用发电收益还款的方式,资金回笼的周期又较长(一般7-10年回本)光伏开发商如果用自有资金去做,现金流会有很大的压力。而银行资金的进入,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可以说,“光伏贷”是一头连接着有资金需求的光伏开发企业,另一头连接着有致富意愿的农户,把“阳光生意”带进了千家万户。

然而由于行业早期在正规化上有所缺失,在“光伏贷”模式打开市场的过程中,部分不合规企业、皮包公司利用百姓对光伏认知的不足,招摇撞骗来套取低息贷款。例如,先对用户许以高额的回报,由用户作为贷款主体去向金融机构贷款,然后夸大电站的收益和价格,导致用户实际的发电收益根本无法偿还贷款。

正是这类骗局,导致“光伏贷”这一初衷是为了缓解光伏开发企业资金压力的金融产品,深陷于争议之中。

头部银行、企业密集发力,带动“光伏贷”回春

在较长时间里,背上“骗局”骂名的“光伏贷”模式几乎陷入了沉寂。但随着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政策的打响,行业再次向其敞开了怀抱。

2022年3月,稳居全球银行20强的兴业银行宣布推出“光伏贷”业务,并先后与天合光能、正泰安能进行合作,打响了龙头企业进入“光伏贷”的第一枪。

其中,兴业银行联合正泰安能推出的“光伏贷+运维”产品“绿电家”,首次提出“0首付”模式,且最高可贷款20万元、最长期限为15年,享受25年的运维服务。

同年4月,民生银行也发布了“光伏贷”,也是“0首付”,农户可享受最高25万元的贷款额度支持,最长期限同样为15年。

6月,光伏组件龙头企业隆基绿能和晶澳科技也先后进场,公告将为户用“光伏贷”业务的相关用户提供资金担保。两个月后,双方分别发布了户用光伏贷项目“向日葵”和“晶贷宝”。

实力银行和龙头企业的紧密入场,全新的“光伏贷”产品的推出,都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沉寂许久的户用“光伏贷”模式迎来了回春。并且,此番归来,“光伏贷”模式较过去大有不同。从各家推出的“光伏贷”产品来看,虽然在回本、贷款时间等条款上不尽相同,但主打的都是“零首付”模式,同时银行也普遍要求企业对用户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

立足这两大变化,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卷土重来的光伏贷模式或将重新获得行业和市场的青睐。

0首付光伏贷——各方利益最大化的最优解

1.光伏贷模式下,安装商掌握更多定价权

目前户用光伏市场开发的主流模式分为三种:全款模式、贷款模式(光伏贷)、合作开发模式(纯租赁屋顶)。

用户全款自投模式下,安装商一般在当地直接采购光伏设备给用户安装,赚取的是设备的购入和转卖给用户之间的价差费用,以及设计施工费。

合作开发模式,也就是纯租赁屋顶模式下,安装商的盈利空间主要由工程标准决定,工程标准决定着成本。

而在光伏贷模式下,由于贷款利率的存在,安装商在基础的系统销售和设计施工外,掌握着更大的定价空间。

2.产业链降价背景下,“光伏贷“赋予开发商更大盈利空间

2023年初至今,产业链价格普遍出现跌后反弹现象,上游企业从去库存降价转向惜售策略,带动下游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跟涨。而随着硅料价格持续走高,市场交易趋向冷淡,硅料价格涨幅开始收窄,并已经出现小幅下跌。这或与头部硅料企业为公示1季度财报业绩所做的准备有关。预计3月份起上游价格将延续下跌趋势,带动下游组件价格回落。

此外,截止目前的统计,今年全年硅料总产能将达到230万吨,产量将有160万吨,足以满足600GW的组件供应,而市场对组件的需求约为400GW,硅料产量将明显过剩,预期整体价格将呈下降趋势,带动组件价格回落。

而组件价格回落后,在“光伏贷”模式下掌握着定价权的安装商盈利空间也将更大。

3.“0首付光伏贷”模式下,用户收益更高,且无产权纠纷

不只是开发商,与合作开发(屋顶租赁)模式相比,在“光伏贷0首付”模式下用户收益也处于更高的水平。

我们以江苏省某20kW电站,年发电1250小时计算,每年发电量为25000度,屋顶租赁和0首付光伏贷两种模式下的收益如下:

(1)合作开发(屋顶租赁)模式,用户不需出资,提供其屋顶,享有固定收益:

按20kW电站安装40块500W组件计算,每块组件每年享受50元收益,则客户年收入为2000元,在25年电站周期内其总收益为2000*25=50000元。

(2) 光伏贷模式

假设银行15年期贷款利率5%,还款方式等额本息,贷款单价3.5元/W,总贷款金额7万,20kW全额上网光伏电站平均每年发电收益为9775元,扣除每年等额本息6600元及运维费用1200后,在贷款周期15年内每年盈余约1900元;在第15年-25年期间,每年的收益为发电收益-运维费用=9775-1200=8575元,那么光伏电站25年的生命周期内的,总收益就是15*1900-8575*10=114250元。

从对比中可以看到,在光伏电站25年的生命周期内,光伏贷模式的收益是屋顶租赁模式的2.3倍!在同等情况下,对于用户而言,光伏贷模式的整体收益更高,拿到手的钱更多。不仅如此,在还款结束后,光伏发电设备归用户所有,也是一笔不菲的资产收入。

4.光伏贷模式开发机制相对成熟

早在2013年,“光伏贷”模式便已出现在国内户用光伏市场开发中,我国银行推出光伏贷的历史可追溯至2017年。因此,与其他的开发模式相比,“光伏贷”模式发展历史较长,市场开发经验丰富,项目可借鉴的案例较多,已形成相对成熟的运行机制。

此外,当前相关政策法律的完善也为光伏贷款模式提供了保障:根据《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文件中明确提到了“享受电量补贴政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由电网企业负责向项目单位(含个人)按月足额结算电费和转付国家补贴资金,电网企业应优先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补贴资金使用预算和计划,保障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国家补贴资金及时足额转付到位。”

5.头部企业入场担保,银行放心完成绿色指标

从以往发生的光伏贷负面事件来看 ,这一模式下银行承担的风险点主要在于光伏企业,不正规公司经营不善倒闭或跑路等,导致用户发电收益不足以覆盖贷款而出现亏损,最终相关风险传导至贷款银行。

而2022年以来国内多家头部光伏企业接连入场,且都明确“用户贷款买设备装光伏,公司或经销商提供连带责任担保”,这就意味着,即便项目存在一定风险,但银行回款是基本可控的。这无疑为银行提供光伏贷款降低了很多风险,使银行能够更加放心地借助“光伏贷”业务完成“绿色金融、乡村振兴、小微、两增两控”等指标要求。

结语

总体来看,“光伏贷”模式确实是十分契合中国户用光伏市场的普遍特点、且符合市场各方利益的良好模式,对中国户用光伏规模的迅速扩大有着重要意义。在历经沉浮后,重新回归的“光伏贷”面对的是更加正规的市场,一线品牌的站台,以及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背景下,近两年内恢复或新出台光伏贷政策的银行已超过65家,主打“0”首付的比例明显增多。卷土重来的“光伏贷”是否会再次成为户用光伏市场开发的主流模式?我们拭目以待!

11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