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一剧一辑OST,「快销」情怀之后,能否「畅销」艺术?_资讯_鲸平台
一剧一辑OST,「快销」情怀之后,能否「畅销」艺术?
2021.05.28 11:20 莫楠
从耳熟能详的《凉凉》《雪落下的声音》《知否,知否》等影视剧OST频频出圈,到《陈情令》《琉璃》《想见你》《山河令》等开起了主题歌会或演唱会。在大IP全产业链开发的当下,影视剧OST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宣传卖点。

5月初刚刚落下帷幕的《山河令》主题演唱会,办得可谓风生水起、万人空巷。

开票当天,1.3万张门票在14秒内瞬间售罄。

演唱会期间,#龚俊 何其有幸#、#龚俊帮张哲瀚找调#、#龚俊张哲瀚同框#、#张哲瀚龚俊背影杀#、#张哲瀚龚俊合唱天问#等词条在微博热搜霸榜,高居不下。

而这场全网沸腾、粉丝狂欢的盛会背后,折射出的则是影视IP全产业链的繁荣,以及随之渐受关注的影视剧OST市场。

产业欣欣向荣:大IP全链布局,OST持续出圈、潜力无限

影视原声带(Original Sound Track,简称OST)是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主题曲(或片头片尾曲)和主要的插曲、配乐集合在一起,制作成一张完整的唱片。

来源:由你音乐《2020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

据《2020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影视OST总产量保持了上升趋势,同比2019年增长43%,达到868首。其中,影视剧OST为751首,同比增长47%。

从产量和价值来看,影视OST市场近几年可谓是越来越火。

其实,影视剧歌曲从来就不缺流量。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诸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影视剧的歌曲就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但早期的影视剧歌曲多数是为剧集服务,真正作为OST而产生商业价值,仍旧是近几年的事情。

目前的影视剧OST创造价值,主要是两个方面:

来源:QQ音乐

首先是售卖OST专辑或者开演唱会、音乐会。

之前具有超高话题度的《有翡》《陈情令》等剧都推出了付费专辑,今年热播的《骊歌行》《长歌行》《小舍得》《山河令》等剧也采用了部分歌曲VIP会员专享的形式。目前OST专辑付费模式仍在推广和尝试阶段,随着近几年影视IP受众付费行为的出现,以及全民对音乐付费意识的提高,其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来源:CC-SMART新传智库 2020中国IP泛娱乐开发报告

而随着「粉丝经济」的腾飞以及IP全产业链思路的持续开拓,影视剧OST拥有了更大的舞台。近几年热播的几部剧,如《陈情令》《琉璃》《想见你》《山河令》等,都开起了主题歌会或演唱会。

从光影流转的剧集到召唤情感的音乐,从远在天边的荧幕到近在咫尺的舞台。充满仪式感的现场演出,无疑是对影视音乐的升华。也为影视OST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增添了资本的筹码和创作的底气。

其次,利用影视音乐通过短视频平台对影视剧进行宣传造势,是影视剧OST实现价值的第二条思路。

正所谓得「抖音」者得流量。根据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资讯短视频市场洞察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网络消费者使用度最高的内容形式就是「短视频」,而「短视频」内容领域中,有55.6%的用户都在关注娱乐、影视、音乐方面的内容。

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今「影视音乐+剧集画面混剪」已经成为影视剧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许多影视剧主题曲在制作过程中,就已经预留好了「抖音版」。

来源: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资讯短视频市场洞察白皮书》

推广靠「抖音+」,营销靠「粉丝+」,是影视OST如今的行业现状。

我们不得不直面的问题是,大力推广的「抖音版」歌曲,其实是对碎片化受众的简单迎合。看似风生水起的电子专辑、演唱会,实则是剧粉和CP粉的狂欢。

「流量」既可以为一个行业带来机遇,同时也为它加上了资本的「枷锁」。

如今,我们的市场有了「热度」,但「快销」噱头和情怀之后,能否「畅销」艺术水准和鉴赏能力?这是影视OST产业后续进阶的关键。

创作渐入佳境:用音乐讲故事,是「创作」而非「配乐」

你还记得那些自带BGM的人物角色吗?

对于那些经典大IP,很多年后,我们的记忆里或许会忘却台词、模糊剧情,但每每想起那些鲜活的人物,总有一段生动的音乐在耳边萦绕。

影视歌曲具有强烈的情绪渲染力,通过作者塑造的独特「音乐符号」,深深植入我们的脑海里,默默生根、悄悄发酵。这就是音乐之于影像的力量!

不知不觉,那些「音乐符号」里早已沉甸甸地凝注了一代人的情怀。

因此,影视音乐创作,绝不仅仅是为画面配上乐曲这么简单。如果说编剧是靠故事情节来感动观众,演员是靠表情动作来丰富观众的想象。那么,影视音乐创作者更像是用抽象的音乐语言来实现对故事的精雕细琢。

然而。如今总有些人在唱衰,认为如今的影视OST行业处处充斥着对「粉丝经济」的谄媚迎合,老一辈创作者那种令人过目不忘的灵魂精髓早已不复存在。

一个不得不提的大前提是:如果说,上个世纪的经典是老一辈音乐人在万众瞩目的单一渠道上开天辟地。那么,如今的OST市场,则是在百花齐放的基调上翩翩起舞。

例如,去年热播的《隐秘的角落》不仅剧情精湛、演技卓绝,就连都是片尾曲一集一换的高能倾注。用声音铺垫情绪渲染氛围,甚至被网友戏称为「阴间音乐」,堪称一绝。在制作班底上,有后海大鲨鱼、丁可、木玛、The Molds、P.K.14、Joyside、发光曲线乐队、小娟&山谷里的居民……这些都是颇具实力的先锋音乐人。音乐类型涵盖了民谣、实验电子、安魂曲、后摇、英伦摇滚。风格上的大胆创新,以及作曲上的反复雕琢,足以为华语影视剧OST划上先锋的一笔。

再如,今年Q1推出的《觉醒年代OST》,是由知名影视音乐人阿鲲操刀创作。在他的音符下,《十三月》《如梦曲》《夕歌》等纯音乐,如同一根牵着故事的红色纽带,在观众的情感深处激起涟漪。不需台词冗述,画面深情留白,只消音乐穿透灵魂的一击,就瞬间带我们回到了那个风交雨加,却燃情似火的年代。这足以为华语影视剧OST的实力证名。

翻开沉甸甸的影视OST目录,既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快销式」产品,但同时也从来不乏历久弥新的诚意之作。

我们拥有十几亿的电视观众规模,我们拥有祖国腾飞的大环境以及坚定的文化自信。剥离市场的暂时浮躁以及树立优质内容良性循环的大风向,指日可待。

聚焦背后创作者:他们应是「主角」而非「配菜」

艺术创作始终是人的创作。只有专业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被重用,才能使艺术产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我们关注导演、编剧、配音、表演,但其实,那些隐身于荧幕背后的声音创作者一样需要我们关注。近些年,毛不易、刘宇宁、周深、霍尊等影视剧OST演唱者大放异彩,但其实「红」的还是那些「顶流」。

目前的影视OST制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广撒网式」的征集;二是力邀知名制作人操刀。普通的创作人只能海量投稿、积攒人脉,默默等待机会。想要出头还是太难了。

这就导致了如今影视剧OST创作日益分化的现状:一方面是流量「乘风破浪」,另一方面是幕后工作者「逆风飞翔」。

近期,在一档音乐节目上,知名影视OST创作者陆虎的创作被评委评为「太肉了」、「没有棱角」、「有点可惜」。陆虎只好无奈地回答:「我有我自己的意义」。说着,他举起麦克风走向观众,用那句脍炙人口的「我慢慢地听/雪落下的声音」与观众倾情互动。这一幕,惹得许多观众热泪盈眶。

有人说「音乐只属于你自己」,音乐是自我情绪的独特表达。

但我们换一个层面来思考,音乐其实也可能属于「影视作品」,或者说,是属于观众。

不是所有的创作都要追求充满自我,有时候对自我情感与表达方式的牺牲取舍,反而是对一部宏大集体创作的成全。这样的音乐不但不是「没了棱角」,而是真正与戏融为一体、与剧一起发光。

影视OST创作与流行歌曲创作是两条不同的思路,1号认为,我们尤其要避免单纯以流行音乐的路子与标准来判定一部影视剧OST的好坏,更不能因此而否认OST创作者们的默默耕耘与努力。目前,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观众对于OST仍处于「欣赏」和「传唱」的层次,如何达到「鉴赏」的高度,需要整个媒体行业的蓄力深耕。

那些「主流音乐市场」与「影视剧市场」之间的交叉人才,需要更多的灯光与掌声。

结语

影视剧创作从来都是一个大集体的发力合作,而不单单是编剧、导演、演员的独秀舞台,尤其是IP全产业链开发的当下。影视剧OST行业乘着流量的东风「起飞」,但能飞多远又能飞多久,终究要落脚在「创作」和「人才」上。

我们也应该把更多的关注给予那些投身于集体创作、敛去自身锋芒的人们。他们需要被关注,更需要被理解。他们从未在创作上磨平棱角、迷失自我。他们只是牺牲自我的「小个性」,成全了一部剧的「大情怀」。

22.92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