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新传院长专访系列|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钟智锦:大湾区占据国际传播战略地位,湾区媒体承担三大任务_资讯_鲸平台
新传院长专访系列|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钟智锦:大湾区占据国际传播战略地位,湾区媒体承担三大任务
2022.08.02 13:39 付潇阅

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中,传媒业亦需履行媒体使命、展现媒体担当、提升媒体所能。

以此为背景,财联社|鲸平台对话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钟智锦教授,聆听钟智锦教授分享其关于践行湾区媒体工作的所观、所思、所为,分享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在推动湾区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产学研硕果。

鲸平台:据您观察,近年中国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目前中国媒体行业最首要的任务又是什么?

钟智锦: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是媒介融合。发生媒介融合趋势的大前提是,在今天,发布和传播信息,甚至新闻,现在已经不再是传媒行业特有的功能,涌现了各种各样的竞争者,比如互联网平台、个体与机构自媒体。媒介融合成为了必然之路。

我理解的媒介融合,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传媒行业内部的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如今传统媒体越来越倚重新媒体,开发自身的新媒体平台,比如新闻客户端成为吸引读者和用户的重要平台,新闻分发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传媒行业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新的信息产品形态。

另一种是传媒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比如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或者合作,传媒提供信息,互联网平台则提供用户、渠道和算法推送。

媒体的首要任务,我觉得也分对内任务和对外任务。对内传播任务有两个要点,第一是及时发布真实、全面、客观的信息,传播主流价值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第二是发现和反映社会问题,守护公平与正义。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首要任务是向世界传播真实的中国,增强中国传媒在国际舆论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鲸平台:大湾区在中国具备独特的战略定位,区域媒体的任务是什么?学院的产学研工作如何为大湾区媒体发展赋能?

钟智锦: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重要枢纽,对于做强国际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我认为大湾区媒体的任务包括三个重要维度。

第一是全面报道大湾区建设的进展、成就,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大湾区的宏观规划和微观建设提供重要参考。经过3年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等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硬件建设等方面实现了重大进展,媒体对这方面的报道十分及时和充分。不过,我觉得在民生、文化、教育等软性建设方面媒体仍有较大的报道空间,比如大湾区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尤其港澳人口向内地流动)的情况、港澳居民前往内地城市创业居住养老的现状、港澳高校与内地高校合作办学的进展,这些议题的深度报道还比较少见。

第二个是增强海内外民众对大湾区的了解和认识,一方面提升大湾区居民对大湾区的区域认同感,增强港澳居民融入湾区内地城市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提升大湾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团队的一些研究将粤港澳大湾区和其他一些成熟的湾区,包括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国际知名度进行过比较,发现大湾区在海外媒体与民众中的知名度还是相对有限的。

第三个任务是促进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之间的文化、体育、艺术交流,打造湾区文化圈。这件事,我留意到有媒体在做,比如紫荆文化集团、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深圳市委宣传部、凤凰卫视主办的“湾区升明月”电影音乐晚会、芒果TV和湖南卫视制作的“大湾仔的夜”,这些节目把香港流行文化和内地传媒文化结合得非常好,反响热烈。

2025年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由广东、香港、澳门联合承办,这也将为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契机。湾区媒体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的来做湾区文化的传播,打造湾区文化圈,而且由于岭南文化和香港文化在海外华人中影响深远,湾区文化有“破圈”走向国际的巨大潜能。

2019年,中国外文局与中山大学联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旨在为大湾区国际传播提供智力支撑和政策咨询,传播与设计学院团队在大湾区国际传播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和研究进展,除了举办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外,还就大湾区国际传播撰写了系列研究报告和论文,并且从2022年开始培养“国际新闻传播”硕士。

此外,学院一直为大湾区的传媒发展培养和输出人才,每年都输送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到媒体行业工作,这些学生主要去往《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中央媒体,以及南方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湾区主流媒体。学院会和主流媒体互派人员挂职,学院的老师到媒体体验传媒业最前线的工作,媒体的资深从业者到学院讲座、讲课。学院和广州日报共建了“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青年工作室”,大学要研究和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知识,媒体在实践当中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双方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能够为媒体提供理论参考和行业洞察。

学院也与腾讯、网易、华为、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交流,互联网公司是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学院师生去企业交流风险沟通、国际传播等双方共同关注的话题。

同时,学院还会聘请资深媒体人和企业精英担任专业型硕士的业界导师。

鲸平台:在中国媒体数字化大趋势中,贵院针对数字新闻业研究、大数据与公共传播、视觉传播与交互设计等新兴方向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请钟院长展开分享贵院相关重要产学研成果。

钟智锦:数字新闻业研究方面,学院连续八年出版《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连续九年召开中国新闻业研究圆桌论坛,聚焦于研究媒介融合与新闻业的转型发展,未来学院将在数字新闻学领域进行更加纵深的理论探索。

现在社会,数据的价值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海量的网络大数据可以洞察网络舆论、把握网民心态、优化社会治理,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有利于预测社会发展前沿趋势,进行风险预警,学院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政治传播、风险沟通、健康传播,学院建立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以及广州市大数据与公共传播重点研究基地,连续多年培养大数据传播专业硕士,论文专著等成果丰硕。

视觉与交互设计方面,学院建设有交互设计实验室、未来媒体实验室,在人机交互、VR系统设计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前沿研究,学院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开发的部分VR、AR系统

鲸平台:学院现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专业均已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请您展开分享这两个专业的比较优势。

钟智锦:学院的跨学科培养由来已久,本科方面,我们有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本科专业,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会加入学校的大类培养,选修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和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课程,进入到本专业之后,会要求学生学习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前沿等编程类的课程,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课程。

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我们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专业硕士方面,设有财经新闻、大数据传播和交互设计三个专硕方向,分别是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金融学,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学术型硕士方面,我们新增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方向,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外语功底,也是一种跨学科培养。

在博士培养层面,我们有政治传播方向,是新闻传播学和政治学的交叉融合。这些各层次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依托学院的跨学科师资,学院老师除了新闻传播学背景之外,还有来自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老师,能够很好地支撑跨学科人才培养。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的媒体融合实践教学。我们从2015年开始培养学生媒体“谷河青年”,完全按照互联网时代的专业媒体机构建设,包括了社区新闻部、深度报道部、时政评论部、财经新闻部、文化娱乐部、学术新闻部、视觉设计部等部门,所有的采写编辑工作全部由学生完成。“谷河青年”既有中文报道,又有英文报道,北京冬奥会期间刊登了系列原创的英文作品,最近还开设了影像频道,播放学生拍摄的纪录片等视频作品。每周稳定推送2-4篇报道,目前已累计推送700多篇,现在已经有2.5万粉丝,一些报道被财新网、澎湃新闻、“上海观察”、腾讯谷雨新闻实验室、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界面新闻等专业媒体及多个门户网站转载,并且还荣获了China Daily校园学报新闻奖、澎湃新闻“最澎湃校园媒体奖”等一系列奖项。

媒介融合野外实践课程也是一个亮点,从2015年开始,学院每年暑假带领学生去贵州织金县、云南凤庆县等地,用影像纪录脱贫攻坚的进展以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制作完成新闻与纪实摄影、纪录片、 VR 纪录片、3D摄影测量。这种现场式、任务式的田野实训方式能够弥补影像教学以课堂为主、手段单一的缺陷,促进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视觉传播学等新闻专业影像课程的有机联系与系统运用。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师生们在贵州省织金县阿弓镇化董村野外录制长角发苗多声部无伴奏合唱

鲸平台:贵校是否会与港澳地区的高校、媒体、企业合作?具体合作内容包括哪些?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钟智锦:中山大学有着三十多年的港澳研究历史,对港澳社会有持久的观察和密切的追踪,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是专门研究港澳问题的国家高端智库,近年来在港澳重大事件、重大议题的决策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政策参考作用。中大老师就大湾区建设和港澳重要议题在《明报》《香港商报》《大公报》《新华澳报》《澳门日报》在等港澳媒体上发表文章, 研究院也邀请港澳媒体参加一些学术活动。传播与设计学院团队则主要研究港澳媒体的新闻实践、话语特征、行业生态以及社交媒体中的舆论演变态势,在内地、港澳和国际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我个人也发表过一些关于香港媒体的文章,比如探讨香港回归以来,香港媒体如何建构“一国两制“、香港社交媒体中的舆论生态等等。

学院与港澳高校的新闻传播类学院联系十分密切,经常邀请港澳的著名学者来讲学,学院老师们也积极参加港澳高校的学术活动,学院有些教师是在港澳获得博士学位,与港澳知名学府有师承渊源。除此之外,每年学院都有学生去港澳高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在疫情之前,也经常会有学生去港澳高校交流。去年,学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计算传播研究中心发起“粤港澳高校计算传播学联盟”,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都是创盟单位。这种学术交流有助于内地和港澳学术界的互通,也逐渐形成了大湾区的新闻传播学学术共同体雏形,未来会继续开展并且深化这方面的学术交流。

鲸平台:您很早就研究“手机游戏中的虚拟团队互动”这个前沿话题,也发布过相关论文,当时为何想到研究这个话题?目前大热的虚拟现实、元宇宙似乎和您研究的话题高度契合,您如何看待元宇宙的研究发展前景?

钟智锦:游戏中的虚拟现实可以说是元宇宙的早期模型,游戏世界是虚构的、想象的,与现实世界没有太多的互通,但是人在游戏中的行为是能够与现实世界对话的,比如游戏中的人际交往、金钱交易,都能够突破“次元壁”,触碰现实世界的对应现象,我最初研究游戏就是想探索虚拟世界中的互动如何影响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格和社会关系。现在元宇宙的概念还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或许每个人对元宇宙都有自己的定义和想象。

据我的观察,社会科学领域对元宇宙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元宇宙的概念探索,以及在此基础上思考元宇宙如何影响原有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比如在元宇宙的情境下,传播学理论创新的机遇。另一种是开发元宇宙系统,观察人类在这些系统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是一种实证路径,我们学院的团队就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开发了一些基于自然灾害、大规模流行病、航空航天技术的VR系统,以及基于真实物理世界的三维新闻场景,观察人类在这些系统中的体验和表现,在此基础上探索理论突破,学院将这方面的研究都归入“智能媒体”研究的范畴。

元宇宙正处于蓬勃发展期,随着它逐步发展成熟,虚拟与现实的深度交织,会涌现出很多有趣的现象,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元宇宙无疑是一个新的研究宝藏。

9.07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