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老记说事微信公众号
作者丨刘国昌
最近重庆綦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骏在谈到宣讲活动时说,宣讲活动要突出“鲜味”、把牢“真味”、贯穿“本味”,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回应群众关心的话题,第一时间把党的好声音、好政策送到群众身边。
任骏这里谈的是宣讲活动要求,但他提出的“三味”(鲜味、真味、本味)理念,对于搞好新闻报道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鲜味”是新闻报道的突出特征。
“鲜味”,就是新鲜味。吃菜要吃新鲜的,人们看报道也是要看新鲜的。如果缺少新鲜味,甚至老旧,那谁还愿意看呢?
“鲜味”,其实是新闻报道的突出特征。什么是新闻?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新,一是是时间新,二是内容新。具备了这两个新,就具备了“鲜味”。
记者搞报道,要奔着这“鲜味”去采写。哪里有新闻,记者就到哪里去。这是不少老记者的经验之谈。
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田流曾说,当记者是没有节假日的,有了新闻线索马上奔赴现场,这是应有之为。我在办公室时间比较少,大部分时间在寻访新闻的路上,往往是刚从高粱地出来又钻到玉米地里去了。
田流老师所说极是。包括田流在内的老记者为何这样奔跑呢?缘由是他们要写带有“鲜味”的新闻。这“鲜味”新闻,办公室里见不到,文件材料上寻不来,只有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获得。
二、“真味”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保障。
“真味”,就是要保证新闻的本真,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大家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真、虚假,新闻也就无所谓新闻了。有鉴于此,一切正直的新闻记者都把真实视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要务。“不写则已,写则必真”,这是他们写作的座右铭。
把白的说成黑的,这是明显的不真实,谁都能看出来。但有些隐性的不真实,则不大容易识别。比如有的把同音字的名字写错,把未经核实的东西写进稿子,写人物随意夸大……这些有时是不大容易看出来的,即使编辑部审稿人有时也会“走眼”。过去见报后出现的一些差错,大都是这么出笼的。
有鉴于此,我们一定要确保稿件的真实性。努力写出富有“真味”的好报道。
三、“本味”是新闻报道的本质要求。
作为地方媒体人,努力写出富有“本味”的报道甚为重要。
何为“本味”?乃本地方的特色味。我国幅员辽阔,地方众多,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把本地的特色、个性写出来,这就是“本味”。
人民日报社驻各省的分社,记者们几乎每天都在琢磨地方的特色,努力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题材来写稿。一位老报人曾形象地说,人民日报是个大拼盘,拼盘就得由各具特点的东西来组成。如果写来的稿子都差不多,那就难成拼盘了。
要写成“本味”的稿子,深入民间采访是关键一环。只有到了民间,才能发现许多新鲜、具有别样的“亮点”。把这些“亮点”抓住,再用生动的文字写出,那才称得上是具有“本味”的作品。
最近扬子晚报刊出的《崇明岛上,1.6公里的“省界路”亮灯了》一稿,开头写道:“‘路灯亮了,回家走夜路再也不怕了!’下了夜班,每每经过那段熟悉的小路,迎着温暖明亮的灯光,陈静静心里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开头过后,再交代装灯、亮灯的经过,使报道更加丰满有质感、生活气息浓郁。
品读此稿,感受到了“本味”报道的味道。
小结语
努力写出具有“三味”的报道,已是不少媒体人的写稿理念。
这个理念促使记者们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以精品意识抓“活鱼”。
这个理念促使记者们以清新的文笔来写“味道鲜美”的美味佳肴。
这个理念促使记者们埋头苦练自己的笔头功夫,在机会到来之时,一展自己的拳脚。
努力吧!朋友们!
作者刘国昌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