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与谣言“赛跑”,逼近真相_资讯_鲸平台
与谣言“赛跑”,逼近真相
2023.07.14 15:01

今年3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互动频道“上海辟谣平台”团队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上海辟谣平台是解放日报与上海市委网信办共同主办的品牌栏目,日常运营范围包括客户端、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通过图文、海报、短视频等方式,追踪网络热点、还原真相、澄清谣言。

本期,小报君与“上海辟谣平台”栏目主编任翀聊了聊,听她讲述辟谣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

▲任翀(右)代表“上海辟谣平台”团队领取全国巾帼文明岗奖牌

01

『既要有速度更要有深度』

Q

有人说,“上海辟谣平台”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互联网传播给谣言“插上了翅膀”。可是网络谣言这么多,辟得完吗?辟谣的速度如何跑赢造谣的速度?

任翀: 俗话说“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所以不可能澄清所有的谣言,这也是我们要对网络热点或谣言线索进行筛选的原因。

至于速度,都说“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天下”,我们追求速度,但也不唯速度。

跟着网络平台的热点辟谣,确实可以收获关注度;但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太快了,如果辟谣速度跟不上,很可能稿件发布时,这个话题已没有关注度了。所以,对于有价值的选题,我们辟谣的速度肯定不能慢。

但另一方面,不能为了速度就不要深度。有些辟谣新闻的“求证”,往往只是蹭个热度,留个开放性的结论,但我们辟谣平台的报道还是要坚持权威性,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综合各方面的事实,对相关线索进行全方位剖析。因此在操作上,我们希望在尽可能保证速度的基础上,主打深度辟谣。

比如之前我们发布了《求证 | “上海地铁坐过站的原因找到了”上热搜!我们实测了10条线路》一稿,起因是我们在微博上看到网友吐槽地铁报站音太轻的热搜。就个人体验看,网友的吐槽不一定是谣言,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求证”的方向,看看能否从“求证”的角度,还原事实。

也许这个话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谣言”,但我们觉得它很有意义,因为地铁与市民的关联度很密切,公众感受很直观。在计划采访时,我们的预设很简单:如果现场调查发现问题并非网友所说,那么我们就用真实情况来辟谣;如果确实存在问题,那就诚实地把问题反映出来,看看是否有解决方式。

所以,我们实地走访了近10条上海地铁线路,在发现确实存在问题后,又邀请噪音学专家解读相关现象。最终呈现的报道认可了部分网友的吐槽,并借专家的分析,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路径思考。

总的来说,我们更注重调查类的辟谣。虽然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只能提供“一句话”式的辟谣,但只要条件允许,我们都会尽可能进行调查,给出更多的信息,在报道中加入调查细节,让稿件层次更丰富,结论也更令人信服。

▲任翀(左)向“上海辟谣平台”访客介绍报史

02

『深入调查,小心求证』

Q

在加入上海辟谣平台前,你在财经频道做了多年条线记者,我很好奇你是如何快速完成两种身份两个“频道”的转换?

任翀:做财经报道和在做辟谣报道确实大有不同,个人体会,做辟谣报道对记者的采访突破能力有更高要求。我之前做条线记者时,确定选题后与条线部门沟通,通常都会得到支持。但做辟谣报道在很多时候因为会涉及某些领域某些群体的敏感话题,导致目标采访对象配合度会降低,有的不愿意接受采访。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只能迂回切入,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寻找能够探讨相关话题的采访对象。

比如,我们在采写《上海大虹桥“出问题”了?当地的中介、上班族、专家这样说》时,为了获得更真实的一手资料,就进行了暗访。

我们预想过,如果直接向相关部门求证,很可能采访会被拒绝,或回应不置可否。这种采访方式既不够客观,得出的结论也不太容易让人信服。

辟谣求证,很关键的一点是不做预设。在得出结论前,我们不能被各种声音带着走,而应该尽可能多地获取一线资料。

所以,在采写这个稿件时,我们的记者用了两种身份——一是大虹桥板块的“租客”,二是“买房投资客”,分别与不同的房产中介交流,获取一手信息。同时,我们也查看了中介平台的各种公开信息,分析自媒体的结论是否靠谱。

我们还采取街访的方式,走访了大虹桥地区的商务楼、购物中心等,与不同行业的上班族聊天,了解他们眼中的大虹桥。

此外,我们也借助了外脑,找到了关注大虹桥发展的研究人员,请他们从第三方的角度分析大虹桥的楼市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希望加深稿件的纵深感。

总之,在做这篇调查报道时,我们并没有预设求证结果,而是希望先做足调查,尽可能还原真相。

Q

一篇好的报道,不管是条线报道还是辟谣报道,都需要深入调查,用心采写,内核其实是相通的。

任翀:没错。在上海辟谣平台工作两年来,我觉得自己的采访突破能力提升了不少。但这些能力与做条线记者的积累也有很大的关系。条线记者的经历与现在的辟谣工作相辅相成。

我做财经记者时,部门领导要求我们做社交型记者、专家型记者,要学会与专家、大拿打交道,积累人脉。所以,现在做辟谣报道能找到合适的专家,或者通过“六度理论”请朋友介绍合适的专家,与之前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专家型记者的要求,则让我在接触到某个话题时,大致知道切入方向。面对不同领域的选题线索,虽然无法立刻厘清真相,但不至于毫无头绪,而是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求证,包括找哪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问哪些问题等。做条线记者时积累和掌握的行业知识,让我在面对各种线索时,更有底气和判断力。

比如,去年11月我曾写过《供销社“重返江湖,恢复计划经济”?这些在上海热卖的商品打脸谣言》,针对的是当时互联网上传言“供销社重启”的谣言。我们辟谣的速度和稿件的深度在同行中都有一定的优势,原因之一是我在做条线记者时,深入了解过上海供销社系统当前的发展情况。看到网络传言后,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把辟谣的逻辑整理出来,及时发稿。

在财经频道时,我接触过很多条线,和小伙伴们的交流也不少,谈不上“精通”,但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专业知识,这对辟谣工作很有帮助。前段时间“餐厅‘拍黄瓜’遭重罚”的话题很受关注,很多网友质疑监管是不是有问题。但我看到这个话题就知道处罚是有依据的,因为多年前我跑过市场监管条线,知道餐饮业对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虽然我背不出具体的法条,但知道如何求证。这也让我意识到,除了要做专家型记者,要做好辟谣工作,知识面一定要广一点,“什么都知道一点”,也很重要。

▲任翀(左)在采访中

03

『对生活充满好奇与热情』

Q

我注意到,你还独力运营了一个“魔都嗲小姐”微信公众号,时常发布一些轻松休闲的文章。跟我们聊聊你做这个号的初衷,以及,你是如何兼顾工作和兴趣爱好,管理自己的时间的?

任翀:“嗲小姐”这个号是我在财经频道时开始做的,当时市场上已经有很多主打生活方式、休闲美食的公众号,是一片红海,但我觉得记者在采访时能接触到一些幕后的故事,是那些公众号所不具备的,所以就想通过这个号做个分享。我很感谢报社支持鼓励,能让我把一点个人兴趣通过公号形式展现。

“嗲小姐”最初的定位就是发一些与上海有关,好玩、好吃、偏休闲娱乐的内容。最初是希望“一鸡多吃”——同一个选题、同一次采访,有深度的、值得挖掘的内容作为新闻观察,而选题背后那些有意思的、轻量化的,甚至大家问我“哪里买”“哪里玩”的答案,就发布在“嗲小姐”上。

我原先的更新节奏是根据新闻采访来写“嗲小姐”,完成新闻稿后,随手写一个文风偏轻快的“嗲小姐”。因为即便是“嗲小姐”,与普通的媒体还是有区别的——记者的身份让我更加深入,挖掘到更多的幕后故事;记者的职业习惯也会让我希望呈现的内容更加专业;没有商业利益和压力,又能让推荐更靠谱,希望树立“靠谱推荐”的人设。可以负责任地说,“嗲小姐”上发布的内容我都亲自体验过,虽然能力有限,加上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至少推荐的是我个人比较认可的。

做辟谣工作后,“嗲小姐”的调剂功能就更加明显了。有时因为辟谣的话题比较严肃甚至沉重,采写后的情绪难免会受影响,这个时候,我就会做一期“嗲小姐”,希望用一些充满生活情趣的话题来调剂一下。

辟谣任务比较繁重,所以现在“嗲小姐”的更新频率并不高。但我还是会坚持下去,因为这里有对生活的好奇和热情,我也愿意与大家分享。也许,这是源于一个记者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分享欲吧。

小报君说

小沈:在融媒体指挥中心轮岗期间,我曾有幸跟着上海辟谣平台的两位老师一同完成了两个辟谣选题,既有实测又有暗访,真切感受到了在操作辟谣选题时采访技巧的多样化,也在稿件发布后感受到了上海辟谣平台的影响力。作为菜鸟新人,在访谈任老师之前,一直好奇且佩服:到底怎样才可以做到如此大的发稿量,还有如此快的辟谣速度?访谈后意识到:无他,唯手熟尔。

不管是有条线,还是没有条线,记者工作内容不同,但底层逻辑是一致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沉淀、对互联网敏锐的嗅觉,还有持续不断的分享欲以及高效的工作模式……通过这次对话,我学到了不少采访技巧。

65.15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