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4日,《山河令》主题演唱会在苏州奥体中心落下帷幕,在电视剧收官一个多月后,这部爆款耽改剧的“售后”演唱会,也算是给粉丝们的五一小长假添了一把火。
谁都没想到,这部没有大咖、官宣后被看衰的小成本网剧,竟实现了口碑热度的双丰收。豆瓣超过21万人评分后依然能有8.6分的成绩,在国产剧里也算是佼佼者。
而两个被粉丝们“吐槽”180线的主演也靠着这部剧获得了超高热度,有热心网友总结了主演张哲瀚和龚俊的微博数据,发现从粉丝互动来看,两人的热度实现了指数级跨越,而两个人相关的词条也大多与《山河令》有关。
从投资回报比来看,《山河令》算是爆了,它也延续了《上瘾》《镇魂》《陈情令》等大热耽改剧的神奇。
自《镇魂》《陈情令》大爆、王一博肖战等人迅速成为顶流后,耽改成了热门网剧类型。据不完全统计,早在2020年初,就有超过50部耽改剧备案或准备备案。《山河令》成功后,又有一大批耽美小说确定改编影视化。
显然,在影视市场稍显疲软的当下,耽改已经成了许多影视公司的头号选择,而朱一龙、白宇、肖战、王一博等明星的崛起,也让越来越多演员相信出演耽改剧就有机会成为“顶流预备役”,于是也能看到现在参演耽改剧的不乏一些知名演员。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人也开始讨论,作为主力观剧人群的女性在看耽改剧时究竟在看什么?耽改剧的盛行是不是意味着成为消费主体的女性已经崛起?本期,带你了解耽改剧风靡背后的“她经济”与“她文化”。
耽改剧火热背后的“女性向”文化
这两年有许多报告都指出,国内消费市场里,“她经济”已经到来。过去十年,女性收入进一步提升,消费自主性也不断加强,“她经济”的影响力已从经济领域进入社会文化领域。
根据艺恩网与兰渡文化共同发布的《粉丝新洞察与粉丝运营进阶全攻略》统计,女性粉丝在粉丝群体中的占比高达86.4%,而其中又以在一、二线城市生活的单身女性为主。
女性粉丝在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的提升,使得她们在大众文化消费层面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对此,有学者也曾指出,这意味着“女性向”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女性向”这个词源自日本,最初是一个消费主义概念,指二战后日本兴起的专门面向一部分女性的文化产品。二战后,日本社会依然保持刻板的社会性别分工,许多女性自小读女校,成人后直接迈入婚姻成为家庭主妇,社会没有她们的位置,于是她们自行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又私密的圈子,而商家正是看中了这些深陷家庭生活的女性的消费力,开始生产能够取悦这部分女性的文化产品,并逐渐形成一个产业链。
不过,在日本发展起来的“女性向”文化虽以愉悦女性为目的,但也仅仅是让女性通过文化想象与消费的方式填补自身的欲望空白,换言之,“始于欲望也终于欲望”,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抗争性。
学者江涛对此指出,“日本女性一方面在‘女性向’空间内想象着‘我的世界我做主’,但另一方面却又在现实层面与男性的相处中表现出极度顺从与谦卑。”
“女性向”文化背后的割裂说明,正视女性的欲望只能是开始,如果最后仅止于满足女性“想象的欲望”,缺乏现实层面的推动力,这些文化产品也就变成了现实的释放,而非现实的解放。
耽改剧中的“女性凝视”与代偿心理
聊耽改剧,绕不开“耽美”这个词。其同样来自日本,本源于欧洲的唯美主义文艺运动,近代日本文艺界希望借用对“耽美”(即对美的沉溺)的推崇,来与致力于暴露丑恶人性的自然主义文艺潮流相抗衡。
而当唯美主义文学创作风格蔓延到漫画领域后,日本漫画中出现了“美少年崇拜”情节。此后,专门表现两个美少年之间唯美爱情的漫画成为一个独立的漫画类型,如今的“耽美文化”也由此诞生。
中国的耽美文化同样受到日本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耽美漫画通过互联网传入中国,中国开始出现以这些漫画为基础的同人耽美小说。此后,随着草根为写作主体的中文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耽美小说逐步实现内容的本土化,渐渐有了如今我们熟知的样子。
对于女性热衷于耽美小说以及由此改编而来的电视剧,有不少学者会用“凝视”理论解释,认为在耽美小说或耽改剧中,劳拉·穆尔维提出的“男性观看”与“女性被看”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反转,女性不再是男性中心社会里被观看、想象、物化的主体,相反,她们变成了凝视的一方,而男性则成为了女性欲望之眼里的“男色”。
学者王伟认为,“‘耽美’是女性群体应对现实生活中情感匮乏的一种想象与建构。”而情感需求可以成为我们探究女性受众心理的重要线索。
纵观市面上的影视创作,大都体现出迎合女性观影心理的模式化叙事倾向。“霸道总裁+灰姑娘”的玛丽苏叙事用模式化的人设和情节编写剧情相似的故事,沉湎于“甜宠”的叙事方式久而久之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另一方面,在“男-女”叙事中,女性始终处于“被拯救”地位,即便是打着“大女主”旗号的作品,也逃不过与几位男性的感情纠葛以及男性的帮助,这也意味着,在这些叙事中,女性依然处于从属地位,核心依然在于男性的认可。
这样的设定对现在的独立女性来说缺少了吸引力和新鲜感,如今女性期待的更多是双方平等、势均力敌、彼此尊重欣赏、并肩作战的感情,而不是曾经感动过许多人的简·爱罗切斯特式的爱情。耽改剧的出现满足了女性新的观剧需求。
同时,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女性在消费文化产品时会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也就是“共情”,在看耽改剧时,女性可以将自己投射到两个男主中的任意一方,无需在意自身性别定位,由此也更能满足其代偿心理。
消费耽改剧意味着女性力量崛起?
耽改剧盛行之初就有许多言论强调,男性成为女性观看甚至凝视的对象,这意味着女性的崛起,甚至有人说“耽改101”可以带来一次内卷,倒逼男性进步。
事实上,耽改剧的盛行只能证明女性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只根据这一点判断女性崛起,还为时尚早。
首先,穆尔维的“凝视理论”不光强调男性对女性的观看,更强调“被观看者”在“观看者”的影响下,完成“自我物化”,也就是“权威模板的规训能否真正内化为被凝视者们所信赖的审美标准。”
从前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强调女性的“三从四德”“温婉贤淑”,而这些标准也由此成为女性的“行为规范”。反观耽改剧,从受众来看,依然以女性为主,即便有部分男性受众,他们也不会因为这些作品就迎合耽改剧中男性形象所展现的审美特质,因此,倒逼男性变得更完美,只是部分女性的想象而已。
其次,在耽改作品中,并没有依照女性欲望建立“一个独立于现有环境的‘异托帮’”,对男性的审美标准也基本沿用男权文化下的美学标准,并未能“另起炉灶”。
也难怪江涛会认为,“在耽美的世界里,女性对男性的‘凝视’,只能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它始于女性对男性的欲望想象,却无力颠覆‘看与被看’背后早已刻板化的性别权力机制,更是在本质上尊崇着男性世界的强权逻辑。”
最后,当注意力大幅涌入耽改市场后,是否会让影视业的女演员的就业环境更加糟糕?是否会让本就稀缺的女性题材更难出头?也是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的。
参考链接:
1.[日]上野千鹤子.厌女[M].王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
2.邓楠楠,韩敏.“出圈”的耽美:国内耽美文化发展概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3.王伟.“耽美”:边缘的愉悦——对耽美网络剧的考察[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4.许航,丁澎桂.“她时代”的粉丝消费与网文IP改变[J].文学与文化,2020(4).
5.孙芊芊.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兴盛原因与发展对策——以《镇魂》《陈情令》爆红为例[J].电影评介,2020(5).
6.江涛.“网络女性主义”创作的价值商榷[J].文艺争鸣,2020(11).
7.张瑾涛.新媒体时代国内女性主义发展中的问题研究——以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女性主义污名化现象为例[J].科技传播,2020(11).
8.艺恩网. 粉丝新洞察与粉丝运营进阶全攻略.
http://www.199it.com/archives/89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