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懂得采访,离沟通高手就不远了_资讯_鲸平台
懂得采访,离沟通高手就不远了
2023.04.12 18:32 叶伟民

写作需要构建世界(虚构)或再现世界(非虚构),需要作者储备海量信息,最好当个“百晓生”。

学习能量强的,可以多做案头,从书面资料里整理、提纯;但是,总有部分核心信息散布在各当事人脑中,需要通过交谈获取,这就是采访。

采访不是作家、记者或学者专有,本质上就是沟通的艺术,应用极广。从HR到投资经理,从心理咨询到商业谈判,甚至谈心、销售、推广等,都要用到采访的原理和技巧。

约访:换位思考

采访第一要务,是约访,也就是让对方开口。但是,非亲非故的,人家为什么和你说呢?

所以,约访前我们要回答好一个问题:他接受我采访,有什么好处?想明白了,才会水到渠成。

如果你有职务身份,例如记者、作家、编剧、导演等,那相对好办,可以强调你供职平台的影响力,如江湖地位、读者数量、业界口碑,有什么大人物接受过采访,引发什么效应等。

这些都是世俗的“好处”,或名或利。总之让对方明白,花点时间接受采访不吃亏。

如果对方油盐不进,那证明他看不上那点虚荣。人活于世,总有所求,你还可以通过找“中间人”嫁接需求。

举个例,你调查得知某公益机构A在帮扶采访对象B,而该机构做了这么多善事,正愁没人宣传。那好,你先找A,要采访他们的帮扶成果,对象是B。A当然乐意,A出面,B也不好再拒绝,最后各取所需。

如果你啥也没有,只是自由作者,那剩下的只有真诚了。它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也不是道德高地,但可能是对的钥匙。

悄悄告诉你,准备两份提纲

约访成功后,那就要列采访提纲了。这个不难,无非是设计问题和排列问题。有几个大原则:

1、做填空题,不要做论述题。少问“你如何看待互联网”这样的问题,拆解采访目的,问题越具体越好;

2、每个问题,一定是剩余问题里最重要的;

3、问题宁多勿少。如果运气好,聊嗨了,对方没主动结束,你就继续问下去;

4、准备详略两份提纲。

第4点值得多说说。简略提纲给对方,列上最核心的问题,不要超过15个,避免吓跑人家。

隔行如隔山,一般人只要看见十来个问题就头大了,甚至会被吓跑,因为他会想到做卷子而不是聊天。

留给自己的那一版就尽量详尽,上百个也不过分,原因参照第3点。

创造性采访:激发情绪

作者和采访对象之间,既是同盟,又是对手。或者说,采访既是合作,又是攻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某种共同诉求走在一起。信任是稀缺品,却是不得不迈过的坎。

在采访中,提问者天然面临两大难题:对方有所保留怎么办?对方不说真话怎么办?简言之,就是“不足”和“失真”。

先说第一点,一个人回答“不足”,无非是表达欲望低,表达能力差。解法之一是“创造性采访”。

“创造性采访”,区别于简单的一问一答,由采访者主导,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双方都达到意想不到的愉悦和高度,即相互激发了。

例如,“你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获诺奖吗?”就是填空式的提问。你让人家说啥好呢?“没想过”三个字就把你打发了。

而创造性采访,可以尝试这样——“我找到一份10年前的杂志,当时你还在北漂,里面却评价你是新世纪以来文坛最大的惊喜,我知道那是你最艰难的时期,书只卖了100本。能多说说那段日子吗?”(注:案例纯属虚构)

对方的情绪会被勾起,被激发,还会觉得:这人真的用心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一字诀:熬

如果“创造性采访”重在激发,是以快打慢,是金刚拳;还有一招反过来,那就是“等”,属以慢打快,是太极拳。

周星驰电影《国产凌凌漆》里的科学家达文西,发明了“超级间谍椅”。一个手提箱,内装四根钢管,旋进四角,就地坐定,盯到人家交代为止。初听搞笑,细思在理。人生进退是常事,关键在“熬”,何况采访呢?

高明的作者不会靠巧言令色,那只会营造一种假象——我已经努力过了。真正的高手深知时间的妙用,静心等待那个“决定性瞬间”。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诺奖得主、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便是“熬字诀”的践行者。她认为初次采访,多数人的回答都是空话、套话,是文化规制驯化的结果。

于是,她总是再三拜访,和对方喝茶,逛街,聊发型和食谱,一起看儿孙子女的照片……

“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或者为什么,那期待已久的时刻突然就出现了。当一个人远离了那些好像纪念碑一样,用石头和水泥铸就的清规戒律时,就回归了自我,直面了自我。(阿列语)”

鉴别影帝:追问细节、交叉验证‍‍‍‍‍

最后说说第二个难题:不说真话。采访最怕遇到“影帝”,回头发现,原来对方只是自我贴金甚至把自己当枪使。

这是人性使然,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与其苛求完美受访者,不如提升自己的判断力。

这类采访,我们同样要有耐心,但不是对老实人的耐心,而是要扒开对方,把问题揉碎了,一个一个追问。

细节是最有效的测谎仪,能让一切虚假无所遁形。不要先入为主,不断细化提问。当超越受访人虚构部分的逻辑范围时,其思维就开始打架了。

最后,即使偶有疏漏,还有一道大闸伺候——交叉验证,即核心信息(以是否影响事实真相为标准),必须经三方或以上信源交叉印证,方可使用。遇到“罗生门”,就要标明信源和各方说法。

采访是门艺术,也是写作中挑战、乐趣、痛苦、纠结兼备的环节。但掌握它,回报还是显著的。除了写作,它还是底层能力,帮助我们获取并鉴别真实、优质的信息,用于生活、工作、商业甚至人生的决策。

19.05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