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
*采访时如何做到循序渐进;
*采访时要把握的四个度。
准备工作:全面了解你的采访对象
“采访提纲是记者采访、报道前,一份想象中的路线图。”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副总编辑赵安平说道。
这份路线图一是能帮助记者迅速进入采访状态;二是能像坐标和参数一样,帮助记者在采访现场做好方向定位和调整。“有了坐标后,会找到采访的要点在哪里,否则就是盲人摸象,老虎吃天。”
但这份路线图是想象中的,等到正式开始采访的时候,常常与设想的情况大相径庭。即便这样,这份路线图还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绘制出一张有效的“路线图”呢?
赵安平建议,拟提纲前要把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查清楚。要充分了解自己的采访对象和采访单位的基本情况,避免弄错对方的基本信息。
资深媒体人、前《南方周末》特稿编辑、记者叶伟民同样建议,写提纲前要尽可能多地、全面地收集材料,并且通读它,消化它。这样能避免问一些常识的或过于基础的问题。那样容易让被采访人觉得非常不尊重。
“把采访提纲由漫无边际的论述题变成有针对性的填空题,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出一些公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问题。”叶伟民说。
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高级记者张显峰表示,对采访对象和所要采访的事件(话题)了解越深,设计的问题越有针对性,越能给人以知己知彼的专业感和被尊重感,对方才会认真对待你的问题,甚至会主动提供给你问题之外的有效信息。
做好准备工作后,第一个问题怎么设计?
先入情,再入理,让对方对采访过程有一种舒适感。入情后,才能产生共情、互信,进而达成共识。共识之后,才有共同讨论问题的标准,才能问出问题的深度内容。
叶伟民则认为:“这可以根据采访对象而定。如果对方是一个性格随和的人,可以从寒暄或拉家常聊起,循序渐进地进入主题,再过渡到激烈、尖锐的问题。”
1980年8月21日,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时,开场第一句是先祝邓小平生日快乐,接着聊了自己同样76岁的父亲,通过几句寒暄话拉近了与邓小平的距离。然后,法拉奇才问邓小平,天安门以后还要挂着毛主席像吗……从而进入激烈的交锋。
“如果对方能接受直截了当的问题,或者在大是大非前表明某种态度,也可以采取直击人心的方式。这没有固定的程式,需要根据对方的特点和采访场景而定。”叶伟民说道。
20世纪80年代初,法拉奇专访伊朗最高领导人霍梅尼。当时,霍梅尼刚发动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朗国王,取得了政权,是个野心勃勃的独裁者。于是,她开场就说:“你是伊朗的新沙皇……”这种开门见山式的问法,单刀直入,多次使得霍梅尼想“拂袖而去”。
层次推进:按事件时间顺序或事件重要性递减原则罗列
有了切口,接下来的问题就可以有层次地推进了。但具体如何推进?
叶伟民表示,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可以顺着时间线去设计采访提纲,这样便于对方从头到尾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捋清楚。
时间比较紧急时,则可以从重要到次重要,即按照重要性递减原则来安排问题,这样可以防止因突发情况中断采访,并保证你第一时间获得到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提问的过程中,开放式问题跟闭合式问题最好交叉使用。用开放式问题来引出对方的观点,打开对方的思路,如‘你怎么看待……’。然后用闭合式问题,即‘是或不是’的选择问题,把这些观点、细节不断地明确、细化。”叶伟民补充道。
张显峰则表示,采访提纲的逻辑线可忽隐忽现,让采访对象拿到手能大概看出你的采访意图,但也有一定的留白,作为面对面交流时的“惊喜”。
迈克·华莱士采访伊朗前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视频截图
迈克·华莱士,作为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王牌电视新闻栏目《60分钟》的主持人,就常常在新闻采访中问一些采访提纲之外的问题。2006年,在采访伊朗前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时,迈克·华莱士突然问道,“伊朗有没有研制核武器”,艾哈迈迪·内贾德震惊之余,快速思考后给出答案,“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每个民族都有权利保卫自己的家园”。
赵安平建议,把最刺激,最有可能激惹采访对象的问题放到最后。这样的话,即便他不回答最后这个问题,把你赶出去,但前面采到的东西,讨现实的难点热点;
二是认识的高度。要有大局意识,眼界要宽,站位要高;
三是民生的角度。要有人民至上、民生为要的情怀;
四是问题的深度。尤其在疫情后,国际国内新的格局下,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记者应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这样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好作品。
核心问题:简洁明快,不必事无巨细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问题层次时,记者容易列很多复杂、详细的问题。
“这样容易把采访对象吓住,对方觉得回答有难度,可能会拒绝采访。”叶伟民建议,提纲可以分为两份。一份给对方看,应该言简意赅,最核心的问题控制在10个左右。一份给自己看的,则越详细越好,不要漏过任何一个细节,并且所拟问题要考虑充分,并做好备案。
特别是给自己看的提纲,赵安平建议,可以对每个问题留一两行的空间,以便对问题进行补充和标注。
同时,采访专家的问题要特别注意,应该具备探讨性,能深入下去,能碰出火花,这样才能调动起专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