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助贷流量“俄罗斯套娃”,谁才是真实获客端?_资讯_鲸平台
助贷流量“俄罗斯套娃”,谁才是真实获客端?
2025.04.30 17:50 消金界
 流量如何层层套娃?

文|消金界

“这个助贷平台没有合作啊,怎么会有客诉?”有银行机构提出这样的疑问。

近期在和银行从业者沟通时了解到,行业存在“助贷流量套娃”,层层嵌套后银行看不清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大背景是,近年来多家助贷平台一直在喊着“轻资产”模式转型,“嵌入式金融服务、智能信贷平台、全平台、端对端”等各种新名词新模式层出不穷,并且在此领域收入快速增长。

如,某头部平台对外解释称,是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借款人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并提供借款人的贷前调查报告。对于通过这种模式撮合促成的贷款,公司不承担本金风险,为金融机构提供基于本地部署、SaaS或混合模式的端到端技术解决方案。

这类业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消金界了解到,最常见的表述应为“助贷流量的分发和资金撮合”。

经业内人士反馈,此类业务开展模式有纯导流模式、有限担保模式(实收息费)、正常分润模式等。

此类业务的风险承担方式,通常是助贷平台不承担本金风险,仅仅以息费等费用作为上限进行收益调整或者有限担保。但一些平台为了增加收益,以“助贷流量层层套娃”的多级/多次分发的流量嵌套模式,合作更多未被准入的助贷平台,而这些信息,资方并不能完全掌握。

 流量如何层层套娃?

嵌套式流量分发业务,目前存在一些模式:

一是对于头部助贷平台而言,大都已被金融机构准入,披露它自己没有问题;中小助贷平台等未被金融机构准入,通过一些中部助贷平台当做“中介/资金掮客”接入了资金方。

比如,某助贷平台将更差平台的流量当做自己流量推送给金融机构。

虽然资金方和助贷方的合作协议中通常会约定流量来源,以及不得将非某APP或者自营流量准入,控制此类“助贷流量套娃”问题,但是真正去检查比较困难。个别情况还是金融机构通过客户投诉才发现的。

2025年4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简称“助贷新规”。其中,第四条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准入管理,审慎制定准入标准,有效实施尽职调查,从严审批...”

在“助贷新规”生效后,这类业务可能会被要求披露最终流量合作方,有些中小助贷机构对接资金将会更难,或采取更隐蔽通道。

二是很多头部助贷平台都通过API接口获客,客户可能是在某电商APP、某社交APP、某视频APP等入口借款,对外披露如果只披露助贷平台。“助贷新规”后,或需要同时披露助贷平台+前端场景机构(平台运营机构),穿透式管理获客来源。

“助贷新规”也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单进行更新调整。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

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披露合作的助贷平台等“平台运营机构”,一个客户从A某头部助贷平台申请借款,但是被导流到B这家次级中小助贷平台,在C金融机构获得了借款,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需要同时对外披露A和B。

但“助贷新规”实施后,如果B这家次级中小助贷平台未获得商业银行的总行准入,业务将无法开展。

部分助贷平台可能冒险,默默不披露B,只披露A,尤其是在担保增信类业务中,很多助贷平台还在开展“中介/资金掮客”,同时对外宣传都是自己的业务。这样下来,几百亿的虚假规模就出来了。(这一问题我们另作文章讨论。)

怎么获利呢?消金界了解到,上游助贷平台通常在原有资金价格上加几个BP。简单举例,原始资金成本若为5%,对下游嵌套分发的助贷平台报价5.5-6.0%。

 银行有自己的考量

事实上,资方也并不是不知情——

助贷方说:“不要管流量从哪里来,反正我来兜底,你怕什么。”

资金方说:“好的,我装傻,我不知情啊,反正我只管收取固定的资金收益。”

这种嵌套结构也就默许下来了,但其中风险也让银行警惕。在传统助贷“直接对接模式”中,金融机构能够清晰了解每一个客户的来源;但在嵌套结构下,中间环节增多,流量层层嵌套,导致金融机构难以获取客户的真实情况。当出现客户投诉、逾期时,金融机构难以快速追溯到问题根源,也增加了有关部门的全流程监管难度。

当然,银行在披露相关信息时也有自己的考量。在助贷合作名单(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公布后,客户会发现助贷平台和金融的关系,定向投诉或增多。极端情况下,若某家助贷平台出了舆情或者爆雷问题,与其合作的金融机构或被黑灰产盯上,逃废债将会更多。

因此,银行更应该管理好自己的合作方。毕竟,金融机构才是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管理方”(详情见《谁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管理方”?已经明确》)。相信在金融机构和助贷平台的共同努力下,打破资产不透明,实现助贷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5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