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任仲平”是谁?_资讯_鲸平台
“任仲平”是谁?
2022.12.16 12:03

“任仲平”是谁?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战线》杂志在2009年第3期刊发了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的文章《任仲平在路上》,比较详细、系统地介绍了“任仲平”。以下为文章原文:

2008年8月27日,互联网上有个帖子,题目是《任仲平是谁?》:

“经常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他的文章,感觉风格和行文都比较特殊,而且在文段的标题上也是别出心裁。往往在重要时刻都有 他的文章出现,他是谁?有知道的吗?”   

几天后,一位网友做了回 答:《“任仲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前两天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任仲平文章《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文章饱含深情、气势磅礴,转载无数。平素不读人民日报,对这位作者陌生得很,还以为和任仲夷先生有什么关系。上网查了一番,才知道“任仲平” 原来不是一个人。 

任仲平是谁?任仲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网友问答中出现的这个名字,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常常在一些重要时刻,对一些重要话题发表评论,文章很多,但关于“他”的信息却很少。  

“任仲平”,其实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 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全文4600 字。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 平”为名刊发评论。 

15年来,“任仲平”同志风雨兼程,写出55篇评论。“他” 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而任仲平创作进 入有规模、有机制、有更广泛影响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5 月22日,我们党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对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作出重要批示:

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文字清新。体现了《人民日报》在政论方面的 优势。望再接再厉,让“任仲平”这一优势“品牌”发 挥更大的作用。  

“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文字清新”,这就成为任仲平的标准。以总书记的要求为遵循, 任仲平写作进入新境界。不仅数量上有了显著的增加,写作机制也渐渐定型成熟,可以概括为 “七八条枪,七上八下,七嘴八舌”。  

“七八条枪”,指的是一种 组织架构。“任仲平”成员来自全报社,有社领导,有部主任, 有资深记者、编辑,也有入社不久的年轻人。大家各有专长,平时各忙各的,任务一召唤,便跨部门选人组合,落实领军人,项目负责制,小组出初稿,集体来统稿。紧张作业,完成便散。所以任仲平不是一个人的产物,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像获得总书 记批示的《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一稿,有来自6个部门9位同志参加。《论三贴近》一稿,有7个部门13位同志参加。 

“七上八下”,指的是一种 工作态度。精心、精致、精当;一稿、二稿、三稿,最终定稿。其间必经若干反复,以至推倒重来,直到所有人都觉得“还 行”。成稿时,往往已脱胎换 骨。比如,《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改了9稿,结构多次调整,段落再三修改,文字反复斟酌,题目也是到了第六稿时才改定的。获得2007年度中国新闻奖的《走好全国一盘棋》,写了近两年,初稿4万多字,改了14稿。获得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 的《长征,迎着民族复兴的曙 光》,改了11稿。 

“七嘴八舌”,指的是一种 民主风气。在“任仲平”内部, 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即便 对社长、总编辑发表的意见,都可以表示不同看法。这样做,有时是为了文章框架,有时是为了主要观点,有时只是为了一个字词或标点的用法。实在统一不 了,甚至会通过“票决”的方法 来定夺。  

任仲平品牌,15年铸就。15 年间,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得到新闻界同行和专家的认可;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 现;还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每 一篇刊发后都能接到很多读者来 信,有的地方还在广播中全文播送,网上转载颇多。  

任仲平文章为什么能得到领导、同行、读者的厚爱?恐怕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发表在党中央机关报,四五千字以上的特殊规格,写一个时段的重大主题。重要阵地,重量级块头,重大题 材,形成了任仲平的分量之重。二是任仲平文章不仅在文字表达 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更因其关注现实、贴近时代的思想性,为读者厚爱。如果手中无利矢,心中无靶子,不明指向,不知所 云,再精美的文字也打动不了 人。  

作为一种形式新颖的长篇新闻评论,任仲平的独特追求,似 可以概括为“大国大党大报”。这三“大”,是党报评论应当持有的基调——   

大国给予我们大视野。千年 文化积累,百年现代化求索,30 年改革开放进程,跌宕起伏的中 国发展命运,错综复杂的中国具 体国情,需要我们在看问题时观 其实质、寻其根源。  

大党要求我们有大胸怀。我 们眼中所有,不仅是7000多万 共产党员的伟大事业,更是作为 执政党的天下情怀。“权为民 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 谋”,需要我们在论述时有开阔 的视野、包容的姿态。  

大报赋予我们大责任。无边 岁月眼前过,时代风云一纸间, 需要我们在落笔时对历史负责、 对人民负责。  

对照这样的理想,15年来, 任仲平同志与时代同行,在岁月的长河里留下点滴足迹,也激励新的探索。继续前行,我们还 要在选题策划上更好地扣紧时代 脉搏,在论述上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在文风上不断改进创新。  

每一篇任仲平的背后,都有 一个故事,都有一番艰辛,都有一种收获。15年来,“任仲平” 与国家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见证不凡历程,记录发展轨迹, 这是党报工作者的光荣,也是新 闻从业者的幸运;这是人民日报事业的继往开来,也是人才成长的生动课堂。面对提高舆论引导 能力的时代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面对来自读者的热 情期待,我们深切地认识到肩上的责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感受到超越和进步的压力。(原载《新闻战线》杂志在2009年第3期)

25.71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