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编辑们的心中,似乎都藏着一份关于年龄的焦虑。
近日,小鲸看到朋友转来的一则媒体招聘信息,岗位要求中赫然写着“年龄不超过30岁”。究竟是什么样的岗位职责,为什么要将年龄限制在30岁以下?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是一家国内主流财经媒体,招聘岗位为记者/采编,工作地点在杭州,给出的薪资范围是15-25K。这份薪资颇高的记者岗位,具体做什么工作呢?招聘信息上,写到4点:
1.负责浙江上市公司新闻报道;
2.覆盖浙江、江西区域资本市场,及时报道地方经济新闻;
3.采写深度调查报道;
4.执行报社安排的选题及工作。
上市公司新闻报道、地方经济新闻采写、深度调查报道……这些工作内容,对于国内任何一家财经媒体而言,都是日常报道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嗯,薪资15k-25k是应该的。但是,继续往下看,岗位要求也是很高的。6条岗位要求:
1.2年以上财经新闻报道经验,熟悉上市公司及资本市场,有主流财经媒体从业经历者优先;
2.年龄不超过30岁;
3.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新闻、金融、财会等相关专业优先;
4.有深入研究的行业,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行业报道;
5.沟通能力强,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有代表作;
6.能够常驻浙江省杭州市。
岗位要求中的第二条明确列出“年龄不超过30岁”。小鲸就这一限制条件的真实、合理性问题,通过平台留言给招聘页面下方的招聘培训经理,希望得到对方回应,截止发稿,对方并未回复。
鲸平台发现,该媒体目前发布的招聘信息共有5条,另一岗位也在招聘“记者/编辑”,工作地点在上海,薪资同样是15-25K。岗位要求这次提高到了“3年以上财经新闻报道经验”,年龄限制写的是“不超过30岁(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就设置年龄限制这一事,鲸平台采访了几位媒体从业人员,以下是他们的看法:
观点一:他们在岗位需求中写到“有深入研究的行业,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行业报道”,这两点需要从业者长时间的经验积累,30岁以下的记者很难达到要求。在我看来,他们很难招到满足要求的人。
观点二: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也不是说特别需要年龄与之匹配,这种明显设置30岁以下年龄要求作为门槛,对超过30岁的记者是一种歧视。此外,媒体应该呼吁消除职场年龄歧视,而不是成为这一现象的追随者,这样做丧失了媒体公共的社会价值,确实挺不恰当的。
观点三:做过媒体这行的人都可以感受到,经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选题的策划、文章的写作,越是老练的记者在这些方面做的越好。但是现在越来越“卷”了,相信不少同行在找工作时,也能感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带来的压力,拥有特殊技能或者不可替代性,似乎是每个从业者都要考虑现实问题。
招聘时注明年龄限制的媒体多么?
鲸平台翻阅招聘平台上其他新闻媒体的相关招聘新闻,大部分没写年龄限制,当然也看到部分媒体将年龄限制明确标注,30岁、35岁均有。
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一种特殊情况,一些媒体单位,比如行业报,之所以设置年龄限制,是因为当地的落户政策中有年龄限制。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得是,中国记协网《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22年发布)》数据显示,持证记者中30岁以下仍为少数,14123人,占比为7.27%。设置年龄限制的原因,或许和媒体希望多招年轻人有关。
持证记者年龄构成 来源:中国记协网《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22年发布)》
年龄限制是否属于就业歧视?
年龄限制是否属于就业歧视?或者说,这样对企业有什么风险?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陈元律师在接受鲸平台记者采访时表示:“问题的答案需要从年龄限制所引起的民事或劳动纠纷背后所蕴含的法律概念即企业是否侵犯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入手找寻。”
陈元律师表示,平等就业权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核心内容是人格尊严。其法律依据是《就业促进法》第3条规定的“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从法律解释角度出发,对于设定年龄限制是否属于就业歧视,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争议。一方面基于文义解释,我们可以发现第3条中并未明确列举“年龄”属于就业歧视的情形之一,因此认为年龄限制不属于就业歧视;另一方面从扩大解释来看,第3条不可能列举出所有的就业歧视现象,而后面的“等”字,说明就业歧视不仅仅限于已列举的情形,与列举情形具有同等含义或性质的应属于就业歧视,包括年龄限制。虽然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司法实践中已有部分法院认为设置年龄限制构成就业歧视,并作出了不利于用人单位的生效裁判。
陈元律师解释到,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修改印发新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新增了“平等就业权纠纷”。可见这类纠纷越来越多,那么用人单位应该如何规避、应对此类涉就业歧视案件的风险呢?
我们认为用人单位招聘设置的条件要注意两个相关性,即出身相关性和工作职责相关性。一、出身相关性是指招聘设置条件是与劳动者“先天”出身相关的,还是“后天”努力相关的。如果是“先天”的,如性别、地域、民族等人们自出生开始靠人力难以选择和控制的因素,一般会构成就业歧视;如果是“后天”努力有关的,如学历、工作经验等则不会构成就业歧视。二、是否和履行工作职责有关,如果有关,则不属于就业歧视。
记者是吃“青春饭”的工作么?
职场年龄门槛的出现与社会经济与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关。“相比而言,年轻人的知识学习、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较强,服务周期也较长,更受企业青睐。尤其是金融业、IT行业和互联网企业,这种情况会更明显,这些领域更适合年轻人发挥才能,他们有冲劲,家庭和生活的牵绊少,也更容易承受加班,工作上会更有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刘尔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职场年龄门槛的设置,带来的是“年龄焦虑”问题。全国总工会2022年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35岁-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70.7%担心技能过时,94.8%感觉有压力,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
就记者岗位来看,记者每一次采访写稿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都能学到技巧、条线专业知识,大量不懂的知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和经验。从专业角度看,记者这样的职业怎么可能是青春饭?根据对2021年中国持证记者的年龄统计显示,当年30岁以上记者占比达到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