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亦称用事,指在文章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增加词句含蓄与典雅的方法。用典的形式,一般有事典(即引用历史故事来表达观点)、言典(即化用前人言辞或诗句或成语来表达观点)两类,常用的方法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等4类。
之前,我们曾推出《人民日报“用典”实例,上新了!》,受到粉丝们的喜欢。今天小编又收集整理了最新的《人民日报》“用典”实例,记得收藏学习哦!
适用主题:实干笃行
抓落实,也要区分轻重缓急,努力做到“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
意思是要权衡大事小事、急事缓事,抓大事不放,抓急事先办。
摘自:雷厉风行抓落实
适用主题:群众路线
1.古人云:“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有智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
摘自: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
2.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每一个人团结奋斗的合力。
摘自: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适用主题:文化传承
“不薄今人爱古人”,把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把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统一起来,把时代精神和城市文化结合起来,更多有品位、有格调也有人气的路名,必将串联起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出自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五,意思是,学诗既要效法古代名家,也不能轻视当世才俊。
摘自:让路名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适用主题:勇于创新
1.“不日新者必日退”。生活总是将成功的机会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引自“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为程颐之语。他认为,君子学习一定要做到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
2.正如钱学森所说,“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尤其是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需要开拓者们勇闯前所未知的“无人区”、攀登人迹罕至的“高寒带”,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后勤保障”至关重要。
摘自:做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者
适用主题:大国担当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文明古国、负责任大国,兼济天下是中国的一贯追求。
出自《论语·雍也》。仁者自己想立身于世,也要使别人立身于世,自己想做事通达,也要使别人做事通达。体现了“仁”的根本精神——推己及人。
摘自:合力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
2.“施舍不倦,求善不厌”,这是刻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美好品质。
意思是帮助困难的人毫不倦怠,追求善行从不满足。
摘自:“静悄悄的帮助”很暖心
适用主题:文化传承与发展
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学古不泥古”。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文化产业,最终要落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上。
摘自: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
适用主题:干事创业
1.正所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地攻关,正是为了在科学边界寻求新突破;工匠成千上万次地重复,正是为了将技艺练到极致。
摘自:读懂“一辈子一件事”的精神密码
2.对青年而言,越是选择多样,越应读懂一辈子一件事的精神密码。这其中,有“偏毫厘不敢安”的精益求精,有“闻韶不知肉味”的一腔热忱,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恒心毅力,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
摘自:读懂“一辈子一件事”的精神密码
3.“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始终是成就事业的必备品质。
意思是:一心一意专注于某一件事的时候,他的工艺便会是精湛的;一心一意专注于某一职业的时候,他将会有所建树。
摘自:读懂“一辈子一件事”的精神密码
4.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
出自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这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不仅适用于诗词创作。回望历史,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历程,正是对“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最好的诠释。
摘自:总书记引领我们走好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
5.“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加强资源互补,促进广大乡村发掘优势、壮大产业,定能让乡村集体经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意思是说积聚众人的力量去做事情,就没有不胜利的;集中众人的智慧做事情,就没有不成功的。
摘自:优势资源互补 壮大乡村产业
6.积极应变,不是频繁更换赛道,而是要立足自身优势、不失时机推进转型升级。所谓“术业有专攻”,企业经营同样如此。
摘自:立足优势 积极应变
7.“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今天,民族复兴进入关键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航程更加壮阔,时间也更加紧迫。
摘自:从经济增长之“量”看发展之“质”
适用主题:群众路线
基层也是最好的课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入基层调研,“甘当小学生”“拜人民为师”,应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
出自《论衡·书解篇》。房屋是否漏雨,住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是否有过失,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意指为政者要多观察和听取民意。
摘自:植根人民 造福人民
适用主题:依法治国
“法者,治之端也。”我国养老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与法治护航密不可分。
出自《荀子·君道》。法度是治国的前提,强调了法与法治的重要性。良法是治理国家的开始,也是国际治理的坚实基础。
摘自:为养老服务筑牢法治之基
适用主题:生态保护
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盎然,到“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壮阔悠远,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项脊轩志》里“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是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
摘自:守护传承好绿色“国宝”
适用主题:基层治理
1.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丰富的基层民主形式、多元解纷机制,有助于增强基层社会吸纳群众意见、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有效实现听民意、解民忧、纾民困。
意思是想要建造房屋,应当先打好地基。
摘自:夯实基层基础 把群众问题解决好
2.以“尽精微”提升治理效能,以“变则通”激活创新动能,定能不断实现个人奋斗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摘自:城市“升级”的启示
3.“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今天,城市的高度不断刷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温度也要“水涨船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说文解字》中说:“城,所以盛民也。”“人民性”正是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一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摘自:“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4.“四下基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民服务解难题。比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就要以“村头板凳会”“围炉夜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信访接待下基层”,就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着力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摘自:用好“四下基层”这个重要抓手
适用主题:增长才干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全媒体时代,舆情瞬息万变、传播格局深刻变化,没有金刚钻、缺少几把刷子、不掌握十八般武艺是难以胜任新闻舆论工作的。
褚(zhǔ):口袋;绠(gěng):吊水用的绳子。后世常用来比喻能力薄弱,难以胜任重大任务,因而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才干。
摘自:有情怀 有本领 有担当
适用主题:生态保护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中这段话体现出中国古人对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几千年来,我国先民很早就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的道理,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2.新时代以来,码头、砂厂、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破解“化工围江”,长江大保护护航“一江碧水向东流”;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呵护“万类霜天竞自由”;持之以恒植树造林种草,绿色版图不断延伸,重点治理区从“沙进人退”走向“绿进沙退”……
3.“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做好各项工作,“把握规律性”都是一个重要要求。把握“有机生命躯体”的内在规律如此,我们看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亦当如此。
摘自:把握“有机生命躯体”的内在规律
1.“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
2.对于生态系统中受损严重、修复需求最迫切的重要区域,要多下功夫、重点整治。但这并不意味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在整体施治中突出重点,在重点攻关中兼顾整体。
摘自:用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
1.“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我国许多地方正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将绿色低碳理念浸润到衣食住行游用等方方面面。
摘自:“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