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公众号 “牛弹琴”获奖了:体制内的身份,接地气的表达_资讯_鲸平台
公众号 “牛弹琴”获奖了:体制内的身份,接地气的表达
2021.12.08 14:20

2021中国应用新闻传播论坛暨“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颁发与演讲大会12月4日在西安举行。

央视频“国聘行动”、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客户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天目新闻客户端、陕西日报群众新闻网、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南风窗传媒智库、二更传媒、微信视频号、公众号“牛弹琴”等十家媒体机构入选“2021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十大案例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提名和投票遴选产生,代表了本年度中国媒体在主题报道、平台运营、技术应用等不同层面进行探索的最新成果,具有示范性、代表性和引领性。

刘洪,著名公号“牛弹琴”创始人,以专业、灵动、幽默的文风和不断创新的形态,打造出众多10万+爆款。

他是新华社高级记者,拥有多年驻外经历,曾穿行在炮火硝烟中。在媒体转型实践中,他曾负责的新华社微信公号创造了“刚刚体”,他现在牵头的新华网微博、微信也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

作为有着传统媒体基因的新媒体人,刘洪对当下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生产和看待爆款的独到见解,或许能为焦虑转型中的媒体人提供一些破局思路。

纵深>>>10万+是一个坎,但光有10万+是肤浅的

10万+,是新媒体人的一个硬杠杠。但看一篇文章如果总纠结于10万+,就太缺乏长远眼光。评判一个传播度广的微信文章,至少有三个维度。一是阅读量,即10万+,这是一个坎;二是文章后面的点赞量、在看量,这是读者的认可度;三是朋友圈里的点赞量,这是身边的美誉度。还有很多其他标准,我不一一说了。光有10万+,显然是肤浅的,我有时更看重后两个。

“最好的自媒体人基本都是传统媒体出身,当然也有一些非专业的做得很好,但积淀和经验是不可替代的。”对于新媒体对传媒业造成的冲击,刘洪并不太在意。他认为传统媒体人做自媒体有其自身优势,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种优势,如同在函谷关前逡巡不进,其实勇敢地过去,迅速地适应这种变化,可以做得很好。

刘洪身上有一种知识分子式的自嘲和自信。比如他给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取名“牛弹琴”,他把这称作“所谓的知识分子爱玩的文字游戏”,把“对牛弹琴”的“对”字去掉,就像自己在乱谈,更具趣味性,也有更多自主发挥的余地。

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风趣之人,“大家都希望幽默一些,这样子更有助于传播,我们也尽量轻松、活泼一点。但我的个性从小就已经养成了,幽默不起来。”

各路公众号惨烈厮杀的过程中,还在门外的人忍不住怀疑:大家已经关注了那么多公众号,他们做的都很优秀,团队也很厉害,现在做公众号还有红利么?对此,刘洪更喜欢讲的是内容为王——内容不仅指文字,图片、视频、排版等都是内容的一部分。在他看来,无论形态如何变化,只要内容足够扎实,总会被接受、被认可。就算微信公众号消亡了,形态变化了,真正出色的自媒体人也应有能力迅速适应,继续占领下一种形态。

在他看来,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新生的新媒体形态,也有其生命周期,而真正好的内容,永远没有周期。

“形态是在不断更迭、变化的,媒体人应当适应这种变化,去影响甚至引领这种变化。”刘洪说,“原创才是真格调,传播须是真用心,避免假大空。”

5.49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