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科技新闻如何从“曲高和寡”到“喜闻乐见”——以神舟十五号报道为例_资讯_鲸平台
科技新闻如何从“曲高和寡”到“喜闻乐见”——以神舟十五号报道为例
2023.08.23 10:58

随着相关国家政策的实施,科技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技新闻反映着国家科技发展的现状,同时扮演着传播科学知识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角色。在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环境下,如何建构多渠道、深度化的科技新闻报道新样态,增强科技新闻传播力是媒体面临的现实问题。

科技新闻传播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媒介意识的觉醒

媒体融合大环境中,科技新闻转变传播方式是必然趋势。新媒体利用技术上的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障碍,为受众提供了沉浸式互动体验,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和多样性的选择。其报道内容的及时性、有效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的有效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体只有不断寻求自身突破,才能保持稳定持续发展。

受众需求的转变

197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传播学家卡茨等人发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接触某一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特定需要。这一理论强调受众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相对来说,科技新闻的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受众在选择上更倾向于简单且富有趣味性的传播内容,这就要求科技新闻在内容和传播形式上具有创新性。而新媒体恰恰具有这种创新性,以可视化的形式将内容简单化,不同的需求通过用户细分进行靶向传播,便于受众理解和接收信息,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受众的选择接触性行为成为媒体传播方式发生转变的推动力。随着科技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受众开始主动去了解科技信息,这也促进了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变。

神舟十五号报道的传播策略分析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各大媒体紧跟时事,进行了持续性报道。

媒介形态的多样化

不同于娱乐新闻等“软”新闻,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科技事实和现象所进行的科学性、知识性的报道。[1]大众对于“硬”新闻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且传统媒体时代科技新闻局限于单一的传播形式,普及率不高。融媒体时代,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可提高受众的视听体验,而且将晦涩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大大提升了科技新闻的传播力。神舟十五号报道中,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了互动H5,将航天知识与新型媒介形态相结合,让受众在沉浸式的寻宝过程中学习航天知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与综合频道并机播出的《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系列节目,采用三维动画形式回顾了神舟十五号的发射过程,沉浸式、立体化地呈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取得的瞩目成就,展现了科技的魅力。

叙事语言的通俗化

科技新闻内容的趣味性、语言的通俗化引发受众广泛关注,强化了传播效果。科技新闻叙事风格的转变也是受众需求的驱使,通俗化的语言能更好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挖掘出科技新闻的深层内涵,彰显出浓厚的人文情怀。[2]腾讯网《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首次漫步太空:作业范围最大  攀爬距离更长》中,用“作业范围”来形容出舱任务,并使用“路标”等生活化词语,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代入感,潜移默化中加强了科技新闻的可读性与传播效果,整体呈现出轻松风趣的风格。

传播矩阵的建构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渠道由单线传播到全面传播,不同媒体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交融,受众覆盖面也更为广泛。媒体依托各自平台的特性将新闻进行多元传播,并与受众互动,形成强有力的传播矩阵。央视网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发射当天进行全方位直播,全程记录发射过程。同时,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同步进行直播。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筑梦天宫,闪耀苍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融媒体报道专题,依照时间顺序将相关报道进行了整理归纳,并以手账的形式向受众讲解了什么是太空“建房”,对航天知识进行了科普。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媒体也在微博发起#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及#神舟十四和神舟十五号成功会师#等多个热门话题,引发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

报道视角的多元化

在信息传播从大众化走向分众化的融媒体时代,各媒体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将报道内容进行细分,以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在神舟十五号报道中,不同媒体根据各自的受众群体,选取了不同的报道角度和内容侧重点。央广网发布的《福兔呈祥   福满乾坤:神舟十五号航天员接力传播中华福文化》中,将福文化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完美融合,采用“音乐+解说”的新颖形式,实现了科技新闻与福文化的激情碰撞。来自太空的祝福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彰显了科技新闻的社会价值。神舟十五号系列报道除了关注飞行历程等信息,还将关注点聚焦在航天员、幕后工作人员及普及科技知识等方面。例如,中国新闻网发布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Vlog:“圆梦乘组”的在轨生活》,记录了航天员一个多月以来的工作与日常生活,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理。

全方位发力,打造高质量科技新闻

注重人才培养,打造核心团队

人才是第一资源。做好科技新闻,必须重视人才和专业团队的培养。一方面,要尽可能保持科技新闻从业人员岗位和领域的稳定性,以利于他们积累工作经验,建立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专家团队资源,逐步成长为“专家型”科技新闻工作者。另一方面,优化科技新闻工作者队伍结构,鼓励和培养更多具有理工农医教育背景的人加入科技新闻工作者队伍;同时,对人文社科教育背景的科技新闻工作者,应提供更多自然科学前沿知识和方法的培训,帮助其提升科学素质、保证报道质量。此外,媒体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的联系,使科技新闻工作者了解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最新动态,提升科技新闻报道的深度。

坚持新闻真实性,提高新闻质量

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事实都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换句话说就是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与结果都要经得起检验。[3]科技新闻因其特殊性,要求新闻工作者更加注重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和新闻来源的可靠性。对不确定的内容,要经过多方面核实,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同时,要注意不能使用夸大性的词语,避免降低科技新闻的准确性。

增强报道趣味性,多平台联动传播

科技新闻为了报道的准确性,或多或少会夹杂一些科技专业术语,受众对此接受心理较差。因此,在科技新闻报道中,需要将晦涩难懂的科技术语以比较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采用丰富多样的报道形式,以帮助受众理解,给受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同时,采取多平台联动的传播形式,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让科技新闻走向更广泛的受众。

16.39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