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2022年上半年新媒体“翻车现场”不完整记录_资讯_鲸平台
2022年上半年新媒体“翻车现场”不完整记录
2022.07.27 16:07 王长善

因为抢新闻,新媒体出错并不罕见,只是错有大小,一些小错或许并不为人注意。2022年上半年,发生过哪些新媒体“翻车事件”?笔者作为一名新媒体内容生产、审核发布的“老司机”,为大家梳理一下上半年发现的大大小小“翻车现场”,分门别类进行归纳,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提醒。

图片来源:微信公共图片库

关于疫情报道

1.慎用“全员核酸检测”。不少媒体误以为市内几个区做核酸就是全员核酸,不严谨,规范提法是区域核酸检测。

2.抗疫中未成年人的保护。有自媒体宣传小学生做核酸志愿者或在社区值守大门量体温等“正能量”,这种做法会引起争议,报道当慎重。

3.抗疫画面的把关。如不刊发容易引起恐慌的大规模消杀方阵,不宣传容易引起松懈的聚集庆祝解封画面。

4.避免标题恐慌。如“6省出现奥密克戎或由国际快递引起”,取题《危险快递》,容易制造恐慌。

5.小心“正能量”翻车。《走不动,一步步挪也要去做核酸》,这是一篇“正能量”稿件的标题,讲的是社区高龄行动不便老人克服困难做核酸的事儿,这种做法似乎不近人情,易遭非议,媒体不宜传播。

关于新闻伦理

1.灾难报道严肃对待。东航事故报道中,《第二个黑匣子找到了!》,某报新媒体抢发新闻,点开标题后内文只有俩字:真的!这种编辑讨巧抖机灵做法用错了地方,缺乏对灾难事件的同情心,且随后被央媒辟谣为假消息,该报虽然及时道歉,但对公众造成的伤害、对自身品牌带来的损伤无法挽回。

相反,有电视台在直播救援中发现遇难者身份证件,记者及时提醒摄像“不要给特写”,这种温情做法被点赞,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也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2.不做网络暴力帮凶。寻亲男孩刘某州疑因网络暴力自杀悲剧反思:新闻报道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媒体不能因“抢时效”“追流量”而忽视新闻伦理道德,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涉及未成年人的报道,不要使用真名及肖像。

3.不刊发引起争议的摆拍。如交警查超载,让面包车里的乘客下车站成一排进行教育并拍照,媒体刊发这种“游街示众式”照片不妥。

关于网传信息的甄别

1.俄乌冲突画面。对网络视频等信息注意甄别,避免成为信息战、舆论战的“韭菜”。“信息战”是现代战争重要部分,一些团体会有意编造、释放假消息混淆视线、引导外界认知。比如俄乌冲突爆发后朋友圈里、微博上传播“前方现场”短视频,这其实是一个线上游戏的画面,是虚拟导弹拦截系统。有些电视台把关不严误用了这个视频。

2.博士应聘辅警。“清华女博士县里应聘当辅警”一文炸锅,湖南某家新媒体发布后,一连串新媒体机构被“带沟里”,后来清华大学澄清该校没有这个博士生,当事人也承认她应聘自称清华博士为擅自作假!对于一些看似“新闻”的东西,一定要核实,避免“翻车”。

3.有些网传视频不宜二次传播。郑州疫情封控期间,网传“郑州警察让聚集打麻将市民在一排朗读保证书”的视频,经证实不是郑州的,媒体辟谣时不宜再将该视频发布传播,辟谣媒体格局要大、站位要高,避免辟谣辟出“地方保护主义”来。

关于标题友好

1.标题应该带着温度。如《今天起入**省健康码就变黄!》,标题虽然简单明了,但缺乏友好,有“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再如,东航飞行事故132人全部遇难的消息爆出后,不少媒体标题只做四个字:《全部遇难》,给人冰冷感,不妥。

2.“免职”标题避免歧义。如值班期间发现我们的编辑起的《某某市疾控中心主任张某某被免》标题不妥,放在疫情背景下容易引发渎职原因的猜疑。事实是张某某赴任该市卫健委副主任,不再兼任疾控中心主任,这是当地政府一个正常的人事职务任免,擅改标题突出某个人容易引起误解,对当事人造成不良影响。

3.逝者标题不宜悬疑。有个别新媒体为保留悬念吸引人点击,故意隐去去世人物的姓名,标题起为《著名演员去世!》《著名作家去世!》,这种小伎俩不但不尊重逝者,也是对网友的伤害,得不偿失。

关于选题的价值研判

1.有所为有所不为。《举着红酒杯排队核酸的上海大叔找到了:家中存几十瓶酒是一名专业网球教练》,有家媒体这篇追踪报道被人诟病。3月18日,许多上海人的朋友圈都被一张照片刷屏:一名男子端着一只酒杯,淡定地站在人群中排队核酸。网友直呼,核酸队伍中上海这个城市气质拿捏了。而上海一家媒体竟然跟踪采访报道该男子:上海的一名网球教练,当天社区通知下楼排队做核酸时,他平时喜欢喝点葡萄酒,见酒杯里还剩了几口,就顺手带上了酒杯。该报道推出后,引发网友争议:记者这么闲?疫情之下竟然去报道这个?

2.不炒作代表委员“雷语”。全国两会期间,有广东律师建议取消醉驾入刑,引发网络强烈争议。有良知的媒体人有个自觉的约定是:不炒作两会代表委员有较大争议、有价值取向问题的雷人建议,不给雷人雷语提供发声的平台。也提醒新媒体转发“两会声音”稿件时注意筛选把关,自采稿件选题更需注意。

关于严肃敏感题材的用语

1.严肃新闻谨慎知识链接:6月1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一女生咖啡杯中被同校男同学投放不明物”冲上热搜。警方通报,投放物为半片牛磺酸泡腾片,系从网上购买。牛磺酸泡腾片究竟是啥?警方并未披露。笔者让编辑把搜索所得链接至警方通报后:牛磺酸原本是中药牛黄的成份之一,也是一种体内正常的含硫氨基酸,能调节神经组织的兴奋性,也能调节体温,临床有解热、镇静、镇痛、抗炎、抗风湿、抗惊厥等作用。此外,也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但细想,这种链接有替男生“开脱”之嫌,况且也有网友晒出该泡腾片系催情药物的网购截图。谨慎考虑,知识链接删除。

2.唐山打人事件某报翻车:“唐山烧烤店男子骚扰被拒暴力殴打女顾客”事件全网爆火,某报新媒体稿件却因用语不当引起网友强烈抗议:把骚扰说成交谈,把殴打说成对抗,甚至连七男两女殴打四名女生的事实都分不清,用了“几名男子加入战局对抗几名女子”这样令人气愤的表述。甚至有网友搜出记者的资料:尚未拿到记者证,是一名2021年刚刚毕业入职的新人。

3.“未来五年”吓坏大家:6月,某报新媒体发的一段“未来5年,××将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消息,把大家吓坏了,报道截图被朋友圈大肆传播,疫情防控难道还要再搞5年?不少人都“被震撼”了。好在,该报很快删掉“未来五年”这4个字,而且社长亲自发朋友圈澄清,表示这是编辑不小心犯的错误。究其原因,是记者在拆条党代会报告时,机械地在每段工作重点前加上“未来5年”的字样,制造了恐慌,应引以为戒。

其他容易忽视的差错

1.“人选”俩字不可省。5月9日,李家超当选香港第六任行政长官人选,有新媒体标题简化表述为“李家超当选香港第六任行政长官”,不准确。因为,选举产生的香港行政长官人选,须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后才能称为“行政长官”,第六任行政长官的任期自2022年7月1日至2027年6月30日。

2.地名岂能读错:6月20日濮郑高铁通车,有直播记者把“滑浚(xùn)站”读成“滑俊(jùn)站”,功课明显做得不足。本土记者做本地新闻,地名发音应该作为常识应知应会,要提前补足功课,以免贻笑大方。个人建议新媒体编发稿件时给生僻字标注读音,体现用户意识。

3.有些字还要错多久。网址“登录”不要错成“登陆”,“截至昨日”不要错成“截止昨日”,“高铁途经某站”不要错成“高铁途径某站”,“城乡接合部”不要错成“城乡结合部”……尤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全国性的重大政治类周年节日,“庆祝”不要错用为“纪念”。

▍王长善 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副总编辑

3.36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