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午,2023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正式启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与陕西省一道,向五湖四海的朋友,发出了“创合作机遇 谋发展未来”的西安之约。
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无疑是西安的靓丽名片。近年来,西安积极发挥科教重镇的优越禀赋,将科技创新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任务。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组网到载人深潜,从复兴号奔驰大地到C919大型客机翱翔蓝天,西安再添一张“科创之城”新名片。
随着西安成为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以秦创原为核心的陕西创新驱动平台走向了“聚光灯”。
作为陕西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特区”,秦创原围绕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这一核心,整合工业基础好、门类全等既有优势,激活科技成果、高端工艺等科技资源,重塑“科技—产业—人才—金融”高水平循环和有效协同。在秦创原的引领下,西安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一、二季度第二产业9.9%和5.7%的增幅,凸显了以先进制造为代表的硬科技实力。尤为突出的是,上半年新增专利预审评估153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1314.2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秦创原让科技创新源泉涌流
秦创原建设是陕西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秦创原建设以西安为总窗口,以高新区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全域协同为路径,以人才为支撑,以生态为保障,形成了“一总多区多平台”的发展格局。
经过千锤百炼、锻造打磨,如今,秦创原模式日趋成熟,显现出强大的科技创新培育能力。探索形成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三器”示范区建设样板、“三项改革”助推成果转化、“三支队伍”促进两链融合、“政产学研金用”连接六方协同创新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模式,为全省创新驱动提供示范模板。比如“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即以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网络平台、发展公司为骨干,积极打造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科创服务系统。秦创原创促中心贯通省市新区科创资源,整合链接省市新区20多项业务。秦创原网络平台汇集数据800余万条,为企业提供各类科技服务3万余项次,帮助解决技术问题700余个。
依托陕西在全国率先启动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秦创原做实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破解不敢转、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破解不想转、横向结余经费出资入股改革破解缺钱转等难题,点燃了科技成果转化之火。
为强化国有企业主轴作用发挥,秦创原平台集中进驻14家省属国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成立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瞄准攻克更多核心技术难题。数控机床产业链“链主”秦川集团整合政产学研用,在西咸新区建设研发中心、中试中心、高端机床研制中心、智能制造及精密测量研制中心等,解决高端制造卡脖子问题。
两年来,秦创原总窗口高企、科小、技术合同交易额分别是两年前的5.9倍、2.8倍、1.3倍。截至目前累计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604家。春种和其他产业基金投资的西安砺芯慧感科技公司、氢易能源公司、陕西海司诺维科技有限公分别在1—2年内估值翻了8倍、10倍和12倍;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公司落户总窗口两年内就获得了2.2亿的基金投资。
在秦创原创新凝聚力不断扩大的影响下,原本计划转移到省外的科技企业及项目纷纷入驻“秦创原”,形成了“全省创新看西咸”的区域特色效应和“孔雀西北飞”的资源回流现象。
搭建国际化创新网络 助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科技创新发展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近几年,陕西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土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例如西咸新区的同力重工、源杰半导体,高新区的铂力特,以及杨凌示范区的美畅科技等已经纷纷上市。西咸新区的隆基绿能已经成长为世界级企业,其自主研发的硅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26.81%,再次打破了世界纪录,成为全球龙头。
在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调整变革之时,人类需要面对全新挑战,破解共同发展的难题。让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
为此,秦创原将积极搭建国际化的创新网络,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借欧亚经济论坛之势,大力推动企业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鼓励科技型企业承接欧亚国家创新需求,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吸引国外一流科技园区开发商在总窗口建设一批国际化科技园区。搭建国际合作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技术、项目、人才、投融资、知识产权等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有更多企业借助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支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以高水平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