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新闻联播》火了!原来电视台“媒体融合”可以这样做……_资讯_鲸平台
《新闻联播》火了!原来电视台“媒体融合”可以这样做……
2020.08.18 09:57 李焕
近一年,《新闻联播》的动作颇多。

*新闻联播的3个“首次”的创新,改版速度与内容“加速”;

*借助多渠道传播方式,打造以“联播”IP为矩阵的跨媒体新生态;

*未来,电视台对自己的定义将不再只是“电视台”三个字,而是在逐渐成为一个新媒体制播机构。


近一年,《新闻联播》的动作颇多。

7月18日《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改版升级代表着央视“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在进行时;

上半年,在最近全民风潮的直播带货中,“小朱配琦”一定是最抢眼的组合,央视主播+直播网红产生了非常神奇的化学反应,上演了多次令人惊喜的直播效果和带货销量;

商业平台中,“主播说联播”、康辉vlog都曾产生了轰动性的传播现象,疫情期间的央视“抗疫”系列报道也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此前,全天候融媒发布的一篇名为《【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改版升级!这些幕后你必须知道》的文章中提到:2020年上半年,《新闻联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央视总台”)“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青年观众增加139%,CCTV-新闻频道收视率同比上升92%,改版成果收效显著。传统电视端收视看涨,2019年总台累计触达观众规模达12.57亿,覆盖全国98.13%的电视观众。

数据来源:CSM全国测量仪

随着融媒体时代到来,无论是此次改版升级还是此前一系列内容传播渠道的拓展,《新闻联播》都是央视总台成立以来的一个转型改革的绝佳样本。今天,我们从语态语境到传播方式,来看《新闻联播》如何持续创新,并升级技术标准实现全高清制播,构筑了以“联播”为IP的跨媒体新生态。

实现3个“首次”的创新!改版速度与内容“加速”

作为播发官方新闻宣传的节目,《新闻联播》每次改版,都会引发不小的热议。与此前相比,7月18日《新闻联播》的改版升级实现了“3个首次”的创新:

  • 首次启用全新的16:9高清片头,以符合节目整体的视觉呈现效果。

  • 首次全流程实现时政新闻的16:9高清制播,对画面景别和人像间距进行微调。

  • 首次启用“电子提词器”进行播报。

技术赋能,屏幕比例、视觉呈现上全面升级

5G+4K+AR、大数据、VR等技术的兴起,为智能化媒体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此次《新闻联播》的改版便是新技术有效利用的结果。

主推超高清、画幅变“宽屏”,此次改版从屏幕比例、视觉呈现上来看,片头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主视觉图上。此前4:3标清构图的画框取景设置对场景叙事等有所限制,选用16:9高清构图逐渐成为电视媒体更加偏爱的构图比。同时,画面中的地球被渲染得更加真实立体,主色调由蓝色变成蓝绿色,同时增加了极光、射线等元素,更具科技感和现代感。

此外,演播室的镜面包装也发生变化,主持人也将改变原来的“推稿播新闻”模式,启用“电子提词器”进行播报,同时配备充分的应急系统和预案,确保播出安全。同时,为达到更好的收视质量,《新闻联播》同步更换了全新的演播室系统和摄像设备,主持人的镜头景别、座位间距等也全部按照高清节目制播要求进行微调。


同时,改版后的《新闻联播》采用电视+社交媒体双直播方式播出,央视新闻官方微博、抖音官方账号等与电视同步开始直播。这一改革可以通过渠道的拓展,及时发布新闻,有效扩散主流声音,助力主流媒体抢占社交媒体中的话语权、舆论引导权。

从画面呈现到内容播报,改版升级之路“不止”

严格而言,早在2009年,《新闻联播》已经采用了16:9高清制式播出节目,只是内容有所限制,只有主持人的镜头画面是以16:9形式制作,具体新闻报道画面仍是4:3的格式。此次改版为改善视觉效果,片头之外,《新闻联播》还对过场动画等进行微调。

自1978年开播以来,作为全国电视新闻节目的风向标,《新闻联播》在保持节目统一风格和定位的同时,其实也一直在创新。在2011年8月之后,《新闻联播》内容就经历了较大幅度改版,原来“简讯”板块被打造成国内与国外两个“联播快讯”;体验式采访报道的数量增加,同期声受到重视。

近些年,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渐趋多元,新媒体的种种优势逐渐显露,给主流媒体转型带来了压力,而寻求改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的议题。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系列改革,不仅体现了其不破不立的创新精神,也突出了“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的理念。

借助多渠道传播方式,打造以“联播”IP为矩阵的跨媒体新生态

事实上,在很多人眼里,近两年,《新闻联播》早就变了。

近一年来,《新闻联播》先后在微信、抖音、快手三个第三方平台启动新媒体账号矩阵,累计粉丝量近8000万,新媒体账号矩阵除通过与电视端同步直播内容外,还发布图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碎片化传播内容、以及相关的衍生内容,2020年上半年的日均阅读浏览量达到4497万次。

短视频平台上的《新闻联播》:“41岁的摩羯座”

在快手平台上,《新闻联播》的自我介绍是:“41岁”“摩羯座”,这种拟人化的表述让粉丝直呼“可爱”。而在其发布的第一个视频中,央视主播李梓萌也使用了网络流行语解释了《新闻联播》入驻快手的原因:

“《新闻联播》每天都在记录中国,记录真正追求幸福与进步的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们是一样的。我们希望通过快手平台,让《新闻联播》能与世界的每一个用户连接、互动。让我们一起玩起来!一起记录世界、记录幸福、记录你!”

该视频在一小时内的播放量超过了5000万,《新闻联播》快手账号的粉丝也在一天内破千万。有网友在评论中说,“看完一条视频,粉丝就涨了10万!”“《新闻联播》果然不愧是电视界的‘扛把子’!”……

从“令人喷饭”再到“no zuo no die”、为港独分子送上一首凉凉……当这些犀利的话语,出现在印象中严肃的《新闻联播》上时,网友们像是炸了锅,纷纷表示:看完热血沸腾,追什么剧都不如去看新闻联播。《新闻联播》入驻快手、抖音后,这种“破次元壁”的转型,一方面能够扩大节目的覆盖面和知名度,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央视新闻的品牌影响力。

除了变得“刚”之外,网友发现,《新闻联播》对语言风格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与普通民众的贴近上。除了语气更加亲切自然外,大胆地让官话民说,硬话软说的方式,开始让《新闻联播》更贴近大众了。

语言表达之外,内容传播方式的不断拓展

事实上,《新闻联播》的转变不止在语言表达方面。

2019年7月,央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了《新闻联播》的特别评论版块《主播说联播》。这一系列栏目采用了新兴的竖屏短视频形式,每期的时长仅为一两分钟,在央视新闻的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发布。央视主播坐在镜头前用网络热词吐槽时事,通过这种接地气、有温度的方式,改变着大众对央视的刻板印象。

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受众覆盖面,该栏目团队会根据每一期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同步推广,比、如在抖音发布视频时会调整视频时长,配以显眼字幕突出重点内容;在微博发布时除了有视频,还会根据其中一句经典内容申请话题,冲热搜等。

当然,技术所带来的创新升级是近两年《新闻联播》,乃至总台在关注的重点领域。2019年11月20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基于5G+4K/8K+AI等新技术打造的综合性视听新媒体平台“央视频”正式上线。这一定位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既有的视频优势与用户喜爱的社交方式相结合,成为主流媒体中首个“视频社交媒体”。


无论是《新闻联播》的语境语态转变,还是一系列多渠道、多样态的传播方式,既为新闻播报增添了不少趣味性与可读性,也使得其传播语态也更加亲民,并顺应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打造了一个以“联播”IP为矩阵的跨媒体新生态。

与商业平台“牵手”直播助农,媒体影响力进一步延伸

今年,央视总台借着短视频、直播的风口,走向与社交媒体平台联姻,试水直播带货之路,这意味着传统媒体电商化的进一步探索。直播带货是当下传统媒体经营转型的一种尝试,它改变的不仅是经营方式,更对媒体的整体运转模式、资源配置和各种配套机制带来了改变。

未来,随着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加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资源整合。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


当然,《新闻联播》一系列变化不仅体现了是其新媒体方面的策略、变化,还是侧面反映了其背后总台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并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 制作端:一方面体现在普遍往4k化发展,此次《新闻联播》所涉及到的画面比例变化就是制作端的变化;另一方面,制作不仅仅是制作节目、产品,还有衍生的节目制作出来在各个平台进行分发,《新闻联播》所衍生的《主播说联播》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 分发:过去只有一个电视渠道,现在是多平台进行全媒体、立体式的分发,不仅是在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还会在新媒体商业平台进行分发;

  • 互动性:总台、《新闻联播》所希望覆盖的是广泛的中国人群,如果按年龄来分,那就是老中青三代。总台希望是对普遍人群、普遍人口机构能够产生比较好的影响力,所以总台是要进行多媒体、多渠道、多群体的辐射,现在的策略是能够照顾到多种人群,具有多样性,弥补了过去某一个人群覆盖不足的情况;

  • 媒体影响力的衍生:媒体不再仅仅是一个媒体,央视作为一个超大型的用户量,利用媒体影响力,做一些原先媒体做不了的事情,如直播带货、公益性的尝试。本质上来看,就是媒体影响力的延伸。

从总台的发展来看,省台、地方台都可以做一些媒体影响力不断延伸的事情。未来,电视台对自己的定义将不再只是“电视台”三个字,而是在逐渐成为一个新媒体制播机构,而新媒体制播机构的发展,从总台带的路子来看,就是先网后台。

总之,未来,对于一个专业媒体机构而言,制作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哪个平台去进行传播,而是要不断经营自己的影响力、经营自己的覆盖范围。所谓的媒体融合,更多的是主流媒体如何在现有媒体环境下,走出自己的媒体影响力不断扎根,而且还能够拓展、辐射的道路。


3.66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