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财域
*ST东方的退市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资本败局,更是市场生态与监管体系的一次压力测试。当161亿元财务造假与流动性危机形成双重绞杀,多么光鲜的身份,也无法阻止企业的快速崩塌。
这不仅是张宏伟个人的滑铁卢,更是中国民营企业野蛮生长后暴露的病灶缩影。
从“东北首家”到资本弃子
2025年4月30日。*ST东方这家曾头顶“东北首家民营上市公司”光环的企业,最后以0.36元/股的价格定格退市。没有退市整理期的缓冲,没有投资者说明会的解答,近13万股东账户里的股票,直接变成了三板市场的“休眠资产”,成为资本市场“退市新规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若将时间拨回五年前,*ST东方的故事曾是资本市场的“模范样本”。2018年借壳上市时,其“农业+高铁”的双主业模式被券商誉为“穿越周期的黄金组合”,股价三年暴涨420%。实际控制人张宏伟从泥瓦匠的出身到身价300亿的“东北首富”的故事,更成为经典的“草根逆袭”,成为东北民营经济振兴的关键注脚。
然而表面的繁荣却没有维持太久。2022年,*ST东方净利润蹊跷增长87%至3.2亿元,同期应收账款却激增214%至28.7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连续五年为负。这种“纸面盈利”与“真实失血”的背离,被投资机构敏锐发现,并开始快速撤离。
2024年6月,压垮*ST东方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其关联公司被爆出16.4亿元存款遭到冻结,此后*ST东方股价开始坠入“面值退市”的螺旋。同时,监管部门开始启动调查,*ST东方的遮羞布,被彻底揭开。
经证监会调查,2020年至2024年期间,*ST东方通过虚构大豆、玉米等农产品购销合同,伪造海关报关单、仓储物流单据,搭建起覆盖境内外12家空壳公司的造假网络,累计虚增营收161.3亿元。
这相当于其披露总收入的47%,其造假金额甚至超过康美药业、康得新等历史案例的总和,被称为“A股造假王中王”。
随着2025年退市新规将“连续三年造假”直接纳入强制退市条款,**ST东方的退市从“概率事件”升级为“必然事件”。
失控的资本游戏
回望**ST东方的资本历程,实际控制人张宏伟的扩张手段堪称“刀尖上的舞蹈”。
这位15岁辍学做泥瓦匠的东北商人,自2017年将主业转向农产品国际贸易后,逐渐陷入“做大规模-质押融资-继续扩张”的致命循环。
根据媒体报道,其位于大连保税区的粮油加工基地,实际产能利用率长期不足30%,但通过“左手采购、右手销售”的关联交易,硬生生将营收规模推高至百亿级,以此获取银行授信超60亿元。
此外东方集团还利用旗下子公司互相开具虚假购销合同,制造流水假象,仅2022年就虚增营收87亿元。
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方式能够持续多年,仅靠张宏伟或者*ST东方自己,显然是做不到的。
与*ST东方一起被放在聚光灯下的,则是*ST东方的审计机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简称大华)。
自2011年起,大华便成为*ST东方的审计机构,可谓熟知*ST东方的财务情况。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2020至2022年这*ST东方大肆造假的三年中,大华连续对*ST东方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甚至在2021年审计报告中称“未发现重大异常”。
但同时,审计团队收取的费用则从2019年的428万元,逐年攀升至2023年的612万元。直至2024年证监会进场调查前三个月,大华的审计意见才匆忙调整为“保留意见”,此时*ST东方股价已较峰值跌去超8成。
这样的刺眼反差,让人很难不怀疑其是否对*ST东方造假进行了“技术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ST东方造假的过程中,监管链条的断裂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梳理时间线不难发现,尽管交易所自2022年起就多次向*ST东方下发询问函,要求解释“贸易业务毛利率不足1%却持续扩张”的商业逻辑。但*ST东方仅以“战略布局”“规模效应”等模糊表述便搪塞过去。
当然,地方政府的“关心”,同样增强了*ST东方造假的底气。据媒体报告,为保住这当地唯一主板农业上市公司,相关部门曾通过产业补贴、税收返还等方式为其输血超3亿元,延缓了*ST东方风险暴露进程。这种“救子”心态和“买者自负”原则的冲突,最终在*ST东方退市时演变成难以收场的多方困局。
觉醒的阵痛
对于*ST东方来说,摘牌仅仅只是一个句号,而非故事的终点。
转入三板市场后,*ST东方仍然要面临残酷的生存考验:46亿元的逾期债务怎么办?海水提钾项目的20亿元资金缺口怎么补上?更关键的是,大量投资者手中符合索赔条件的赔偿怎么落地?如今*ST东方早已资不抵债,实际获赔大概率不会达到投资者的预期。
至于指望到三板后股价涨上来那可能性就更小了。就*ST东方这烂摊子,不跌到0.1元/股以下已是万幸,这样的僵尸股怎么可能获得投资回报。
唯一值得期待的,可能是*ST东方案发后,证监会快速推进代表人诉讼制度,目前已有超过5000名投资者登记索赔。上海金融法院也试点“追首恶”机制,将实际控制人、审计机构列为共同被告,开创追责新模式。
*ST东方的退市,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进程中的多重矛盾:地方政府发展冲动与市场出清需要的冲突,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与诚信经营的失衡,投资者保护理想与司法实践滞后的落差......但如今这些矛盾的出现,恰恰是改革的必经之路,这种阵痛越早暴露越好。
当市场不再为“保壳”提供套利空间,当监管真能下重拳打碎企业“大而不倒”的侥幸心理,资本才有可能回归最朴素的投资逻辑——以真实创造价值的能力来衡量企业成长性,这样才配得上投资者的信任。
毕竟,任何背离商业本质的“资本神话”,最终都将在退潮时露出苍白底色。
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