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计算机世界》报停业是垂类媒体转型的失败?_资讯_鲸平台
《计算机世界》报停业是垂类媒体转型的失败?
2022.06.22 11:31 李军

4月27日,《计算机世界》报宣布终止品牌下所有纸媒相关业务,消息一出,便引起业内震动和媒体关注。诸多讨论中,笔者尤为注意的是,有的媒体和学者观察认为,《计算机世界》报停业是垂类媒体转型的失败。笔者并不认同此观点。《计算机世界》报不是垂直媒体;或者过去是,现在不是。当计算机智能化、移动化,特别是社会化之后,就已经不是了。这一点搞不清楚,这类媒体转型只会越转越差。遗憾的是,一些学者和所谓媒体观察者,仍把这个事件当作垂类媒体转型失败的例子来分析,这完全是南辕北辙,会误导媒体,打击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信心。

我对《计算机世界》报停业的认识

与当年上海《东方早报》的停刊一样,《计算机世界》报宣布品牌下纸媒停工停业,尤为值得关注。我颇为关注的原因,不仅是这是由中美合资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不仅是“中国IT史,半部看计世”一段历史佳话戛然而止,还因为一家在信息时代诞生的媒体,反而被信息时代碾压得片甲不留。

1993年起我就在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部门工作,是《计算机世界》报发展历程的见证者。2021年5月,听闻《计算机世界》报纸停刊时,与众多媒体工作者一样,我曾写过一些文字,表达过不舍甚至悲伤。我讲了一个故事。山西话剧院有一出话剧叫《立秋》,讲的是民国初年的某个秋天,晋商百年票号“丰德号”,在新旧金融体系碰撞的大潮之中,风雨飘摇、濒临倒闭的故事。面对股东纷纷退股、储户本金赎回的严峻局面,票号老板马洪翰实在想不通:“丰德号”繁育三代、兴盛百年,怎么说完就完了呢?跪在祖宗祠堂的案下,马洪翰拍案顿足道:“问天问地问自己,今天我马洪翰究竟输在哪里?”

输在哪里呢?输给了谁呢?

输给了趋势——近现代兴起的金融资本化模式,把晋商票号传统和单一的信用汇兑业务模式淘汰掉了。100多年后,今天的纸媒包括《计算机世界》报与100多年前的丰德号和马洪翰,境遇竟如此相似。技术滚滚向前,历史总在重演。不是新的金融资本化模式干掉了晋商票号旧的信用汇兑模式,而是储户和股东抛弃了马洪翰;不是互联网干掉了纸媒,而是读者抛弃了我们。

2001年4月,《计算机世界》报曾经发表过王选先生一篇文章,题目叫《最怕的是落后一个时代》,21年后,一语成谶,令人唏嘘不已。

事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

《计算机世界》报在《通知》中写明了“双停”具体原因,大致是,公司持续严重亏损、现金流断绝,已经无力支付员工工资及其他运营费用,甚至连员工的社保、公积金费用都是靠多方借款垫资缴纳,等等,加上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报社早已是入不敷出。

在我看来,不可持续,是这一类纸媒面对的共同危机。

我想对我的观点略微展开一下。美国《计算机世界》去年6月23日停止出版印刷版,耐人寻味的是,这本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出现和发展的计算机名刊,却倒在了信息时代。并且,这一幕已经在全世界其他国家陆续上演。据我了解,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IT媒体曾分割了超过56%的计算机类广告;我国正式出版的IT媒体有接近100多种,其中,列入全国“百强”报刊的计算机类报刊10%的头部媒体,分割了90%的计算机广告。如《计算机世界》报、《中国计算机报》、《PCweeke》、《互联网周刊》、《IT经理世界》等等。这些媒体一度成为全国“最厚”报刊。

“最怕的是落后一个时代”——本世纪初以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迭代发展,从PC到移动终端,计算机技术和应用普遍工具化、移动化、智能化、智慧化;从PC到移动终端特别到了移动智能终端——智能手机,信息化贯通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逐渐大众化、社会化、生活化、世俗化。移动互联与“车轮上的生活”一同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从阅读上看,人们主要不在纸媒上获取信息和服务,而是全面转向移动互联网,纸媒基本被手机取代。这是因为,在手机上,阅读内容的供给效率更为充足、用户服务更为充分。在读报、读刊之外,读屏和数字阅读的场景优势之突出,传统阅读已无法可比。

从这个意义上说,《计算机世界》不算垂类媒体,或者说,过去算,现在不算。基于上述原因,包括IT媒体在内的这类专业媒体,需要重新定位、细分和布局产品。

对报刊转型的启示

《计算机世界》报创刊40周年的时候,2020年1月12日,由计世传媒集团、《计算机世界》报和《新金融世界》杂志主办,广东省CIO联盟、华南CIO发展联盟、山东CIO联盟联合主办的“数字驱动产业创新年会暨2019中国优秀CIO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说白了这是一个“CIO榜单”发布会。当时,我看到这篇报道后,并没有感到有新意,反而预感危机来临。这是纸媒平台拿“快钱”的传统手法,是营销进入困境、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前兆。

以我的观察,报纸转型的主要趋势是,党报党刊作为主流媒体主要发挥“压舱石”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城市媒体在主流舆论引导格局中,继续发挥“轻骑兵”作用,与党报共同打造和扩大影响力版图,在商业模式上主要探索“线上做影响力、线下做收入”,向城市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专业报行业报,回归工作媒体本位,向所属的行业和专业深耕主业、垂直细分服务。期刊转型的主要趋势有四个方面,一是垂直媒体,二是平台媒体,三是智库媒体,四是指数媒体。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当手机和汽车变成大众生活方式的时候,包括《计算机世界》报在内的计算机媒体,包括汽车类报刊在内的汽车媒体等,需要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寻找新的转型方向,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推动传播创新。

2014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发表重要讲话。迄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已8年。自2014年以来,我曾经组织参与了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的“报刊媒体融合发展项目库、专家库、重点报刊转型升级项目监测平台”(两库一平台)项目,对入库的上千个项目进行样本分析并择优在全国范围开展路演交流,初步廓清全国报刊融媒建设规模、总体状况和表现特征。8年时间,我国报刊业融合发展工作,从最初的手机报、网络版破题,全面向移动传播、智能聚合和内容分发领域进军,从“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向“报刊网端微屏”全媒体发力,推动业务转型向产品转型过渡、“借道”升级,推动产品创新向业态创新转变,“融合”质变。与此同时,完善退出机制,推动资源整合,加快市场出清,着力解决出版结构中的低效重复问题,让出“赛道”,“腾笼换鸟”。传统媒体加快重塑,主流内容生产加快回归,公信力加快恢复,优质内容消费迅速回升,精品价值逐步凸显。反映在市场层面,2016年以来,报纸与期刊虽然营收继续下滑,利润却出现增长的趋势。2017年报纸与期刊较上年分别出现24.6% 和 6.6%的较大增长幅度。从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看,期刊利润增长的势头一直保持至今,2020年达到1.43%。根据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调查统计,2021年全国报纸总印刷量10年来首次环比上升,上升幅度为1.28%。这从侧面印证了这些经验和收获来之不易。

传统报刊转型初见成效,大大鼓舞并提振了行业转型发展的信心。纸媒下滑、融合转型是全球问题。与全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媒体融合转型的一个重大特点是,这项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党中央统一领导,国家顶层设计,全党动手、全行业抱团取暖、全战线合力攻坚,将融合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反映到国家意志,部署于全党工作。这是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中国报刊业赢得主动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是全媒体时代我国媒体发展的最大优势,是推动传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力量源泉。深入贯彻落实融合发展战略,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融合发展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1·25”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认真把握“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本质特征,加快构建基于全媒体本质和特征的出版新生态。

从全局上看,报刊业融合发展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发展特征:融合发展呈现迭代发展趋势。第一步是结合,传统媒体拥抱互联网,生成新媒体。第二步是转化。纸媒“去纸化”,直接转为新媒体。第三步是转型,互联网为传统媒体插上翅膀。阅读变分享、读者变用户、纸媒变数媒、平媒变立媒、静媒变流媒、字媒变视媒、单媒变全媒成为新的产业逻辑;头条、封面、栏目、系列文章建构独立IP等对接平台,叠状生产、链式布局、多媒复现,内容二次加工甚至多次加工、循环布局成为新的生产逻辑;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成为新的传播逻辑。第四步是升级,融媒体向智媒体转变。短视频被广泛应用,社交参与、场景体验、知识生产与知识资源体系构建,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赋能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动能转换加速,产业换挡提速。

第二个特征是建设特征:新媒体产品矩阵、新型传播矩阵和基于传统媒体的新兴主流传媒矩阵,渐次生成“舰队式”布局。主要表现在,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为统领、以各级党报党刊和各期刊集群为龙头,拉动其隶属媒体,实施集成创新和系统布局;以“卓越行动计划”各板块期刊和期刊集群、平台,打造全国科技期刊“联合舰队”,等等。这对处在经营下滑、压力陡增中的传统报刊加速变革,赢得更多注意力资源,催生出我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第一阵营,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路径,为传统媒体深度融合攻坚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联生活周刊》自2021年10月份期均印数比年初增长了近30%,接近周刊巅峰时期的印量,其秘诀是,坚持深耕内容,在纸刊和线上全面拉升阅读量。一方面,提高内容品质、拉升品牌影响力,提高纸刊发行和流量“双量提增”;另一方面,拓宽订阅渠道,通过公号、微博等等,多渠道、多途径、多模式销售期刊。一本专刊,通常是传统订阅与线上推读同时开始,线下销售终端与公号、微博等同步入场卖刊,以阅读为牵引,采取“推读与售卖结合、线下与线上结合、现刊销售与过刊销售结合”的方式,促进产能释放,再通过内容出版形态深度重塑(专题或专刊),形成一个个阅读内容的独立IP,实现阅读的产品化,实施内容的产品二次加工、矩阵布局和循环销售,这种模式使得期刊的实销数创出新高。对出版类媒体来说,《三联生活周刊》的样本意义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你拥抱它,它就给你铺路;与之为敌,它就给你拆台。抱怨,一点用没有。铆足了劲儿,把内容做好,把品牌做上去,才是硬道理。

结 语

4月27日《计算机世界》报向读者的告别信,题目是《纸媒退场,拥抱未来》,我觉得,这是一个走过42年的报纸应有的态度,是对报刊同仁的忠告。

去年年底和最近,中宣部出台了两个文件,一个是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另一个是《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和《意见》围绕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坚持系统推进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从战略谋划、内容建设、技术支撑、重点项目、人才队伍、保障体系等提出“一揽子”措施和工作安排,对未来一个时期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两个文件的精神内涵,从本报本刊实际,立足扩大优质内容供给、创新内容呈现传播方式、打造重点领域内容精品,强化出版融合发展内容建设。着眼加强前沿技术探索应用、促进成熟技术应用推广、健全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对出版融合的支撑作用。在重大工程的牵引下,在头部示范企业带动下,结合实际,从优质内容生产和供给,从内容建设和传播力建设两个方面,着力打造重点品牌项目,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

(作者为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原局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

5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