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看到一则让人毛骨悚然的新闻:甘肃一名21岁男子被8个小孩围杀活埋!
而事件的导火索仅仅是因为带头的14岁小郭,怀疑受害人曾跟踪自己的女友。
何其荒谬的理由,却葬送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人命于他们尚如草芥,遑论动物。
2022年5月,广东网友爆料自家小区有人虐杀流浪猫,经查监控发现“罪犯”居然是一10岁小孩。
事后,其家长更是扬言:猫命算什么。
无论是杀人还是杀猫,这都是对生命的不敬不畏。
李玫瑾教授说:“培养孩子的敬畏心,是拉他一把。”
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我们很难期待他珍惜生命。
花样的年华,轻而易举的放弃生命,这都是“生命教育”匮乏所酿下的苦果。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父母心理通识课”之《生命教育7堂课》。
这是一本在疫情之下应运而生的生命教育书籍,由7堂课组成,可以让孩子明白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从而内心富足、身心安定。
01
第一课 生命是什么
陪伴孩子,允许他诚实地做自己
朱自清说:“人生本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没有完美的作品,但每个作品都独一无二,都值得被珍惜。
在《少年说》中有一位男孩说自己在抑郁症发作时曾动手打父母,六亲不认,甚至拍着父亲的脸说:“你赶紧让我寻找一个解脱吧,我真的不想活了!”
抑郁症是痛苦的,也是矛盾的。如他所说,当时很想离开这个世界,离开父母,但又很害怕他们真的弃他而去。
同甘共苦,从来不是爱情、兄弟情专属,它更应是父母子女间的最美写照。
听到孩子的话,台下的爸爸哽咽道:“当时医生告诉我你会好的,我也相信,虽然我并不知道那一天是哪一天?”
父母的陪伴,让他成功走出阴霾,重新勇敢面对生活。
好的父母允许孩子诚实地做自己,既能陪伴孩子的快乐,也能陪伴孩子的痛苦。
这样的爱触发了孩子更蓬勃、更旺盛的生命力,让他爱上活着的自己。
02
第二课 被隐藏的习性
回归本心,用慈悲去观照孩子
习性,即一个人为人处事的信念。
在我们初为人父母时,对于襁褓中的那个小生命,唯一的愿望就是他平安健康的长大。
只是走着走着,我们都忘了自己的本心,忘了第一眼看到他时的那种由心底生发的慈悲。
在电视剧《加油!妈妈》中,苏青是一名优秀的律师,对孩子的教育也格外严格,学业压力加上缺乏沟通,让大儿子小夫患上抑郁症甚至企图自焚。
幸好苏青及时发现,赶回家救下了孩子。
之后苏青反省道:“我们有没有因为自己是父母,所以太自以为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这件事情有没有是错的?”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是啊,生命需要呼吸,需要空间去释放。
常回归本心,用慈悲去观照孩子,孩子才能学会用慈悲去对待自己、他人和世界。
03
第三课 被忽视的物性
鼓励孩子把脚踩在地上,汲取生命力量
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位河南爸爸带儿子跑步,最初的孩子是个小胖墩,满脸不情愿的迈着沉重的步子。
坚持一年后孩子的「物性」变得惊艳,不仅身体变得结实硬朗,整个人也朝气蓬勃,步伐轻盈矫健。
爸爸甚至需要骑着电动车才能追上他。
很多父母认为运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面临大考时,恨不得剥削孩子的所有运动时间。
但,李玫瑾教授曾说:“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呆家里学习,不然他的大脑高度兴奋,小脑得不到刺激。脑神经没有兴奋透,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作为孩子,学习知识固然重要。
而户外运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掌控感。
把脚踩在地上学习,才能源源不断地汲取生命力量,更加从容应对一生中的各种考验。
04
第四课 被扭曲的心性
接纳孩子的“不乖”,以爱的名义呈现爱
前几天刷到一段视频,辽宁一位胡爸爸辅导4岁的儿子做作业,由于孩子年龄较小,有点跟不上,他就耐着性子一点点教。
孩子终于做对了,爸爸特骄傲特真诚地说:“宝贝老厉害了,一下就懂了。”然后使劲地给孩子鼓掌。
这个时候神经紧绷的孩子终于放松下来,抱着爸爸喜极而泣放声大哭。
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学习好。
父母的无条件接纳和陪伴将会让他们不再恐惧,生发出积极的力量。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很多时候孩子所谓的不良行为不过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只是很可惜,这种适应性行为通常会被家长认为是“不乖”。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因为“不乖”被惩罚,那他的「心我」将会扭曲。
心我,即思想和情感。
作家卡森麦卡曾说:“一颗受了伤害的童心会萎缩,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布满深沟。”
最好的生命教育是身心都被无条件的接纳,让孩子知道即使犯错,家是那个永远可以疗伤的港湾。
爱应在当下,不应在将来。
05
第五课 被扼杀的慧性
尊重孩子的创造性,做一个有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同,要培养一代新人,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深以为然。
但现实中越来越多的父母总是按照标准模板来教育孩子,「慧性」也逐渐被扼杀。
在某综艺节目中,一个小姑娘分享了一道填空题:x心x意,立马有人答:三心二意。
她说:“三心二意在这里是错的,因为这是一道单元测试题,这个单元里只出现了一心一意。”
这样的“错解”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但幸好总有人明白:尊重孩子的创造性,才能让孩子有趣有盼。
比如《以家人之名》中的老爸李海潮,即使女儿成绩全班倒数,在家长会上被点名批评,他依然支持女儿继续学自己喜欢的绘画和木雕。
在老爸的支持下,女儿活成了乐观明媚的“小太阳”,并成了一名出色的木雕师。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的创造性,让她在自己的赛道里发光发亮是为人父母最好的教养。
06
第六课 面对至暗时刻
站在未来的视角,对待眼前的孩子
有人曾说,中国最缺乏三种教育:性教育,爱的教育和死亡教育。
死亡似乎是中国人的大忌,在孩子谈论死亡时,家长总是用蹩脚的理由搪塞:
“小孩子不懂,别问。”
“爷爷去了很远的地方。”
但生老病死,乃是人生自然规律。
不是不谈,死亡就不会来;不是谈了,死亡就会敲门。
哲学家萨尔瓦特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这让我想起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中,患癌的韦一航曾问过妈妈: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在了,你和我爸想过怎么过吗?”
从不敢想的妈妈哑然,默默转身擦泪。
为了让儿子重拾生活的信心,爸妈故作轻松拍摄了“没有儿子后的一天的生活”来鼓励他,告诉他:
好好活着,才是不辜负生命,不枉来人间一趟。
韦一航看哭了,屏幕前的很多人也看哭了。
是啊,没有好好感受过活着的乐趣就离开,那得多遗憾?
我们唯有给予孩子尊重和支持,允许孩子活在当下,活出自我,才能越活越宽广。
07
第七课 生命的意义
被爱哺育的孩子,更容易全然接受生命
《你好!李焕英》中那句:“我的女儿,我就要她健康快乐就行。”让人看到了一个无条件爱孩子的母亲。
贾小玲在母亲弥留之际穿越到了20年前,和少女时期的母亲成为了朋友。
她认为母亲该拥有王琴那般圆满的人生,嫁给一个优秀的男人,生一个既漂亮又长脸的女儿。
所以她帮助“少女母亲”成为了厂里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人;
她拼命练习排球,就为了在比赛上让“少女母亲”脱颖而出,好被厂长相中,成为厂长的儿媳;
她费尽心思安排撮合“少女母亲”和沈光林,哪怕代价是自己会从世界上消失。
不过,很可惜,最后“少女母亲”还是和父亲结婚了。
最后贾小玲恍然大悟,原来母亲在弥留之际也穿越了......
生命会消亡,但爱不会。
拥有无条件的爱的孩子,才能全然的接受生命本来的样子,好好活下去。
08
写在最后
生命只有一次,了解了生命的本质,才能更加端正自我的认知,热爱万物。
林清玄说:“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惟有体会到一花一草都象征了万物的心,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意和智慧。”
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直面死亡,如林紫在《生命教育7堂课》中所说:“参透了死,生的烦恼便会风吹云散、日月昭然。”
世界这么美好,因为你在,我在,大家都在。
购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