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弹琴”由个人打理,头条文章几乎实现篇篇10万+,点击量最高的文章阅读量有六七百万;
*“政事儿”微信公众号于2015年6月上线,定位“小细节解码大时政”,截至目前,10万+文章1200篇,每天发布一次。
“牛弹琴”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9月上线,以解读国际财经、时政为定位,语言犀利、文风诙谐、观点独特。“牛弹琴”由个人打理,头条文章几乎实现篇篇10万+,点击量最高的文章阅读量有六七百万。
Q1您认为“古典媒体”这个概念诞生的背景是什么?“牛弹琴”“政事儿”算“古典媒体”吗?
“牛弹琴”创始人:
现在的新概念让人眼花缭乱,但又新奇得让人哭笑不得。我总觉得,这更暴露出新媒体时代大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焦虑感,都想快马加鞭更上层楼,都生怕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最后被这个时代抛弃了。从另一个侧面,也展现了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活力。每一年,都有大量新东西新概念出来,都有大批人员勇猛而上。
“牛弹琴”算不算“古典媒体”?我倒是真希望是。古典是什么?一种公认的正统和典范,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但坦率地说,“牛弹琴”就是口水文章,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还真够不上格。确实,我们视频做得少。为什么很少?更多是时间精力的缘故。文字可以随手写就,视频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
马俊茂:
冠以“媒体”两字,就要生产内容,但我觉得内容不分古典与现代,只有表达方式、载体和输出方式的不同。随着信息技术以“日”为单位的急速发展,表达方式也在不断迭代更新,这是一个正常更替现象,再过N年,回看现在的表达方式,可能又被称为“古典”。不管概念如何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如何变化,只要有“媒体”属性,内容是核心,留住人的、打动人的、有价值的,永远是“媒体”传递出来的信息,而不是形式和概念。
“政事儿”从选题到采访和写作,都要按照报纸的标准操作,要有严格的信源,要三审三校才能发布,但在表达上稍微灵活一些,在标题上更多元化一些。如果非要概念化,“政事儿”2020年之前算典型的“古典媒体”,纯图文,进入2020年后,不再“古典”。2019年年底开始,“政事儿”将图文信息视频化,开设了抖音和快手账号。
Q2一些新媒体创作者从单纯图文内容转向做短视频、直播,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短视频、直播是否代表着内容创作转型的方向?
“牛弹琴”创始人:
时代潮流,不进则退。流量在哪里,受众在哪里,我们就应该到哪里。这不是简单追求流量,这是必须追随趋势,然后才能做到真正引领。
我总觉得,宣传宣传,既要宣,更要能传,如果没有有效的传播,就不是真正地宣传。不然,你自认为再好的作品,没有阅读量,没有受众关心关注,那有什么影响力呢?不就真成了“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但短视频、直播是不是就是方向?我觉得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对某些自媒体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说不定他原来图文很一般,但在短视频、直播就爆发了。就比如李子柒或李佳琦,你让他们去写文图,未必是他(她)最擅长的,但做短视频和直播,他们却是大家望尘莫及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看到了一些人的成功,以为自己肯定能行,但更要看到,以为自己很行的,往往首先成了炮灰。我们要认准方向,持续精准发力。
马俊茂:
网速的提升、5G的逐渐普及,为读者观看视频扫清了“路障”。在技术推动下,读者观看短视频和在线直播已成为大趋势,趋势倒逼自媒体、传统媒体为读者生产相应的视频化内容。
但每个时代,在表达上,总要有一些需要沉静下来、直达内心的内容,这体现的是慢功夫。文字有文字之美,有价值的图文一定会有流量。如果都赶时髦追潮流挣快钱,全是“快餐式内容”,长期下去,也会营养不良。
转是大趋势,但肯定会有一小部分有价值的媒体自选在“古典时代”。
Q3您认为,在短视频、直播风口下,是否一定要做短视频、直播?纯粹做图文内容的“古典媒体”有没有未来?
“牛弹琴”创始人:
在风口,有些猪确实能飞起来。但更要看到,很多猪就是这样被忽悠摔死的。如果你确定,你能全方位发展,视频直播不在话下,那你就是通才,通才那就可以通吃的;但如果你只是某个方面特别出色,那你是专才,那就别好高骛远,做点专业有特色的,这个时代,从来不亏待有专才的人。
“古典媒体”,有没有未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的信息,确实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传播的生态,传播的格局,都发生了剧变,我们当然要有所变化。事实上,图文只是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但别忘了,现在是新媒体时代,融媒体传播,一个好的新媒体作品,不仅仅有图,有文,有时还必须有视频、有图表,还要讲一点排版美学,有点格调,多点幽默,和大家打成一片,这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的产物。
马俊茂:
“古典媒体”当然有未来,但留存下来的一定是高质量的“古典媒体”。高质量主要表现在专业性和穿透力上,在某一个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辨识度,或政论、或财经、或科技、或文学等等。有未来的“古典媒体”,一定是用心做、投入做的,很大一部分会被淘汰掉,或者选择自我淘汰,或者选择“进化”。
Q4如今,做新媒体比以前更难了吗?比如,阅读数据没有以前高、粉丝增长也在放缓、选题枯竭或焦虑,“牛弹琴”“政事儿”有没有转型做短视频、直播的计划?
“牛弹琴”创始人:
说难,都难。刚开始做新媒体时,难不难?你能说不难?现在,似乎红利期过去了,难不难?你能说你一马平川?坦率地说,有时候也压力山大,也想过不做了,自己轻松轻松。市场就在那,需要好的内容。我们不用更准确的事实、让更正能量的内容来赢得市场,那自然就有其他内容来占领市场。
至于阅读数据,对“牛弹琴”来说,倒一直是增长的,有时还是增长很快的。至于转型,其实一直在转型。从记者到编辑,是转型;驻外记者到互联网写作,更是大转型。写作内容在转,表达方式也在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我总是相信,内容为王。时代在进步,互联网在迭变,平台肯定会发生变化,但有好的内容,永远就不怕竞争。
“牛弹琴”一些微信文章,有10万+的,有时也有100万+、几百万+。这其实也是在鼓励我,真正优质的内容,有时受限于平台,传播力有限;但如果一直产生优质的内容,它总有穿透力,最终会带来影响力。这就需要努力、需要坚持、需要耐心,也需要韧性,以及一点点的运气。
马俊茂:
总体而言,是更难了,有更多的渠道和阅读形式分流了读者,涨粉缓慢也是现实。但阅读量本质上还是取决于内容,好内容任何时候都是爆款。选题上的焦虑更多集中在自媒体身上,机构媒体随着新闻走,选题不是问题,焦虑的是抵达不了读者。
2019年年底开始,“政事儿”开设了抖音和快手账号,目前在大时政领域的短视频新闻中,表现算比较突出,半年多,两个平台加起来粉丝接近千万。但因为素材受限、技术受限、人员受限,还是处于“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