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二季报揭秘:分歧加大,港股高股息策略或为另一个新天地? _资讯_鲸平台
二季报揭秘:分歧加大,港股高股息策略或为另一个新天地?
2024.07.24 12:45 锐财经
市场风格有望转换,高股息红利策略能否有效延续?

财富君发现,随着二季报陆续披露,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对于风靡一时的高股息红利策略,基金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是走是留,已经成为投资者面临的一道“围城效应”。

不可否认,就从今年以来,尤其是上半年来看,随着股市的持续震荡,作为股市波动的“减震器”,高股息红利策略表现不俗,上半年,红利指数上涨11.29%,而相关基金的整体业绩,也成为上半年公募产品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不过,就在近期,随着长债利率下行受阻、红利赛道拥挤,以及相关板块估值的高企,高股息红利策略或许开始受到质疑和争议,而红利指数也出现相应调整。

一个最新的行业信号是,陆续披露的基金二季报显示,包括一些基金经理,都在“减持”高股息红利概念股,这无疑引起市场和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那么,红利策略基金还能不能继续投资?或者投资的重点在哪里?也就成为当前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1)“减持”?

对于高股息红利概念,争议再一次加大,而这一次的导火索,就是陆续披露的基金二季报。

7月19日,易方达张坤披露二季报,包括现在管理的4只产品。尽管整体来看,张坤的股票仓位、重仓股变动不大,但其掌管的三只基金,均在二季度大幅减持中国海洋石油。

同样,睿远基金旗下知名基金经理傅鹏博,其管理的睿远成长价值基金,在二季度减持了中国移动100万股。此外,招商基金旗下基金经理李崟,管理的招商行业精选基金,对银行股减持较多。

其实,分歧之前已经出现。就在前不久,随着长债利率下行受阻、上市公司中报披露,成长风格开始占优,而红利资产则出现调整态势。以中证红利指数为例,自5月份高点以来最大回撤已经接近10%,其调整幅度并不算小。

高股息红利概念不香了?

(2)两大优势

对于红利策略,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就是以股息率为核心指标的选股策略,主要投资于盈利较稳定、现金充沛、波动较低、股息率较高的公司,是一种追求稳健的投资策略。

就在近两年,红利策略之所以倍受青睐,财富君认为,主要有两大优势:

第一个优势,减震器。尤其是在股市震荡期,这一点优势更加明显。红利策略所具备的“高股息+低估值”的特点,在市场下行期间,高股息率股票凭借其相对稳定的分红收益可以缓和股价下行所带来的投资损失,而低估值则一般会对应其潜在的低回撤。

第二个优势,高性价比。这一点,主要是从低利率时代来说的,在利率逐渐走低时,投资者需要寻找一种更具“性价比”的资产。2021年以来,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下降趋势,当前已经接近2.5%左右。因此,在低利率时代,寻求资产长期稳定增值且风险较低的伙伴们会更加关注红利投资。

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名言:“分红回报是公司成长中最为可靠的部分”,正是对这一策略的最好诠释。

(3)围城效应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势,红利策略的吸引力与日俱增,而在长债利率下行受阻之后,市场的分歧开始显现:

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一部分基金选择了减持,而另一部分基金,则在加仓和进入。

除了张坤、傅鹏博外,嘉实基金基金经理谭丽、泓德基金的基金经理于浩成等,也在二季度减持了上游资源品仓位,认为红利资产经过持续的上涨后,吸引力已经有所下降,开始减持红利资产。

不过,另一些基金则在增持,除了上文的广发资源优选基金的孙迪、永赢股息优选基金的许拓外,多只红利策略新基金也开始发行。

数据显示,截至7月18日,今年以来至少已经有34只红利策略基金正式成立,首发规模超过800亿元。

来自上市公司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市央企的年度分红总额已突破2.2万亿元大关。

(4)港股

从披露的二季报来看,港股的吸引力大幅增加,这在很多基金经理的操作中就能得到证实。

7月17日,财富君发现,睿远基金旗下全部4只基金,正式披露了二季度报告,而从报告内容来看,不但傅鹏博、赵枫等知名基金经理掌管的产品,而且就连另外两只偏债基金,都明显增加了港股的投资权重。同样,7月19日,易方达旗下知名基金经理张坤,掌管的基金发布的二季报显示,港股也是其重要投资比例。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7月18日,恒生指数近半年来持续飘红,最大涨幅超过15%,超越同期上证指数、深证成指的表现。

对此,工银瑞信基金表示,回顾港股市场的本轮表现,一方面是与港股市场估值长期偏低有关;另一方面,证监会上半年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有助于畅通互联互通机制,为香港资本市场引入资金活水,进一步提升港股流动性。

而在此背景下,港股高股息红利策略的基金产品也获得了不俗的业绩表现。以工银瑞信旗下产品为例,工银中证港股通高股息精选ETF(场内简称:港股红利ETF)近6个月以来的累计涨幅达18.45%,一年期回报高达20.21%,在同类产品中位列1/34。

据悉,港股红利ETF聚焦港股市场当下热门主题红利,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与辨识度。

更为重要的是,与其他权益市场相比,港股市场具有较高股息率、分红相对稳定的特征。股息率横向对比来看,2010年至2022年,港股代表宽基指数恒生指数历史股息率均位于主要权益市场指数中上游位置;股息率波动方面,2010至2022年,港股市场股息率的变异系数位于指数中游,整体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分红特征。

长江证券认为,长债利率下行背景下,负债端压力使得这类资产仍是中长期底仓之选,亦难出现长期回调,高股息组合收益进入区间震荡,向下空间或有限,向上或有待行业个股拔估值及高股息的范围扩容。

在当下A股市场红利赛道出现分歧的背景下,港股市场高股息策略或许是另一个新天地?

24.51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